「马关条约」史上最强苦肉计—李鸿章挨了这枪价值一亿两

经常听人有这样说:“李鸿章挨了一枪,给大清省了一亿两”,究竟事情的真相是如何了?

李鸿章挨了这一枪究竟值不值一亿两?为何73岁的李鸿章在挨了这枪后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1895年3月24日下午,日本马关。

市区西面的外滨町,窄窄的路边被人群挤得满满当当,他们今天从四面八方赶来,

是为了等待一个人的出现:大清帝国头号权臣,李鸿章

李鸿章

前一天,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向他开出了极其严苛的停战条件:

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驻扎这些地区的清军交出武器物资;津榆铁路交由日本管理;

停战期间日军军费由清政府支付。在发电请示清政府之后,李鸿章当天表示拒绝这一条件,

今天,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谈判,李鸿章在谈判中要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

日方答应次日提出,双方叹了一个半小时后休会

但是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在回引接寺的路上,一声枪响打破了空气的寂静,李鸿章中枪了!

当时他被枪击后,立刻觉得左脸剧痛,用手一摸,左边的镜片已被打碎,鲜血不住往外流得满地都是,

突然间就不省人事,晕了过去,回到住所,随行的医生赶到为他做了详细的检查,

发现一颗子弹打中了左边的颧骨,打进了左眼下面颊,面对血迹斑斑,73岁的李鸿章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清廷深知李鸿章赴日议和至关重要,议和能否达成也就在此一举。

远在北京握有实权的慈禧太后急于早日停战,实现国内“安宁”,自然异常重视李鸿章此行

李鸿章遇刺当日,其子李经方电奏总理衙门,报告情况后,清廷表示极大的关切。

一名目击者绘制的行刺地点示意图,圆圈为刺客被捕之处,“交番”即派出所。

李鸿章遇刺,议和形势忽变,日本方面也十分紧张,他们唯恐中国以此为借口在议和条件上做文章。

为安抚中国议和大臣,日本天皇在李鸿章遇刺的当天即派出御医及看护妇奔赴马关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很快在日本传开,为防止意外,马关境内申定军律,颁行保安条例,

当地驻军及警察全部出动,昼夜巡逻,严加盘查。中方住处有众多警察防守,

出入行馆之人,仔细搜查、盘问,因为日方深知,李鸿章的安全情况如何,关系着议和的成败。

李鸿章的伤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所幸的是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并没有伤到眼睛。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驻日公使馆的医生赶来为他看病。

各国医生会诊之时,日本医生建议开刀,但德国和法国医生坚决反对,

理由是既然这颗子弹对李鸿章眼睛的正常工作无害,不如暂时留在体内。他们担心,

贸然开刀将会危及李鸿章的性命。行刺事件发生后,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很快被马关警方速捕。

此人是什么来头?凶手小山丰太郎,26岁,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

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

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小山丰太郎的想法与日本政府此时的意图大相径庭。

日本政府本来拟就的谈判方略是借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然后见好就收。此时的伊藤博文最担心的就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列强手中,让直虎视眈眈的西洋各国

从中坐收渔翁之利。小山丰太郎的行为恰恰无异于授人以柄。

25岁时的小山丰太郎

3月11日,小山丰太郎从横滨一家枪店买了一枝五连发、7寸5分长的最小型手枪,直奔马关行刺李鸿章。

3月30日日本法院将他判处无期徒刑。日方判决书写道:“

被告丰太郎因我帝国与中国启衅致动干戈,皆中国现在头等钦差大臣李鸿章为支持

,思非色其命,则我国不能得志,难保东方之和平。适闻其奉命来我帝国山口县赤间关议和,遂决定行刺…·”

小山丰太郎也公开宣称:“日军弃占领北京,意味着日本的耻辱,目前同中国签订和约为时太早。”

伊藤博文闻讯后气急败坏地发怒道:这一事件的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溃败还要严重!

圣德记念绘画馆壁画《下关讲和谈判》,永地秀太绘。

李鸿章遇刺的第二天,清政府给李鸿章来电,除慰问伤势

“彼正理曲之时,李鸿章据礼与争,或不至终秘不与”。当时,如果李鸿章就势回国,再怂恿列强进行干涉

也许《马关条约》的内容就不会是后来那个样子。

是被列强与日本欺负得没脾气的清政府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只担心如果不及早结束谈判,

在华日军将会继续制造战端,危及京师安全。28日,当伊藤博文再次来到李鸿章的驿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时,

李鸿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没有想到,几天来在谈判桌上口干舌燥没能取得的战果竟然会因为自己的遇刺而峰回路转。

30日,中日停战条约签字。

1895年4月9日,李鸿章与日本方面进行了第四次会谈,日本首相伊藤博

提出了“最后”和约草案,限中方在三天内作出答复,4月17日上午10时,

日双方代表在春帆楼正式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这就是在李鸿章伤愈后,

日本签订丧权辱国、遭到中国人民切齿痛骂的《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