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姜维和廖化都成为棋子,牛人陈袛如何左右蜀汉后期政局

汉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儿姜维(8)

陈袛能够上位,是大将军费祎推荐的;但陈袛能够真正掌权,是费祎的意外死亡导致的。

费祎是一个好人,他的死是一场悲剧。费祎是死在刺客手里的,这种死法在三国时代比较多。比如,孙策作为江东孙氏的实际奠基人,他就是被仇家的门客在打猎时刺杀的。但费祎的死法又有不同,费祎是在元旦宴会上被人杀死的: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楯在坐。祎欢饮沈醉,为楯手刃所害,谥曰敬侯。(《三国志•费祎传》)用现在话说就是费祎他们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他就翻了车。

费祎墓

行凶的人叫郭循,当时的职位是大汉的左将军。这是个高级军职,按照现在的军衔制来看,至少是中将级,而且这个职位还有点特殊意义:刘备入蜀的时候,正式官职就是左将军。郭循不是蜀国人,他和姜维一样是魏国的降将,而且就是姜维在西平之战中把他俘虏和劝降过来的。所以,郭循刺杀费祎背后是否有姜维主使,这是人马上就会联想到的问题,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做了这个方面的暗示:“(延熙)十六年春,祎卒。夏,维帅数万人出石营”。(《三国志•姜维传》)陈寿的意思是费祎一死,姜维一点都不伤心,马上就带人打仗去了,把费祎的是和姜维的出兵联系在了一起,再加上两个人共同的魏国背景,你看是不是他干的?一般人都会怀疑姜维,但是动机呢?

陈寿认为动机在姜维和费祎对北伐的态度不同,简单说就是姜维准备遵照诸葛亮的计划继续进攻陇西地区,直至占领或者变为缓冲区;而费祎则主张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反对大举出动部队(不是反对北伐,是反对大规模北伐),所以费祎活着的时候,姜维能动用的部队只有自己直接统辖的虎步中军和自己整编的羌胡骑兵,总兵力不超过一万人。费祎死后,姜维才能够动用3—4万人马,大规模和魏国在陇西一带交锋。所以陈寿认为费祎死后,姜维获得了蜀国军权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个说法是可疑的。首先,后主刘禅不认为姜维是主使者并且把军权全部委托给他,这就是最大的疑问。如果当时的蜀国第三号人物姜维主使了对当时蜀汉二号人物费祎的刺杀,那么蜀国第一号人物刘禅绝对不敢也不可能把军权交给他。他回过头来灭了朕怎么办?如果姜维真的能暗杀费祎,那么他肯定有这个能力。

因为郭循的刺杀目标首选不是费祎而是刘禅,费祎只是个替死鬼。这恰恰说明这个事情是他的个人行为。因为刘禅是诸葛亮死后姜维最大的后台,姜维录尚书事的职衔也让他可以和刘禅直接交流,如果说费祎死姜维可以获益的话,那么刘禅死姜维则必然倒霉——由于长期领兵在外,姜维和朝廷中的大臣几乎没有交情,这时刘禅一死,继任者无论是谁都只会对姜维更加猜忌、忌惮,甚至有可能因为他和郭循的关系把姜维当替罪羊,直接给他扣一顶弑君的帽子,彻底废了他。

所以,郭循刺杀费祎只可能是他的个人行为。为什么?为了他在魏国的家人。郭楯刺杀费祎后自己也被杀,他在魏国的儿子立即被封了侯爵,这就更决定了他的行刺动机——封妻庇子。

其实,费祎的死最直接受益的其实还轮不到姜维,而是陈袛。如果费祎是个好人,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他,甚为魏延这样的人都愿意听他的话,那么陈袛就是一个坏人,而且坏到没朋友。

陈袛的出身就不好,他的舅父许靖曾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士,当年曾和兄弟许邵(字子将)一起在汝南主持著名的“月旦评”,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干部选拔考评总部,连曹操都要向他们讨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贼”的评语才能在官场上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许靖逃入蜀地,受到当时蜀主刘璋的礼遇,但是刘备打过来的时候,许靖当了投降派,主动投靠刘备,刘备一度都看不起他,不准备任命他当官:“建安十九年(公元219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三国志•许靖传》)还是听了法正的劝说:“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三国志•法正传》)刘备这才给了他一个虚衔,把他当偶像供了起来,内心其实是鄙视的。

所以,陈袛出仕的时候,大家都是鄙视他的。但是陈袛这个人水平很高,非常会算命,费祎很喜欢他,于是提拔他接替了刘禅身边的董允的位置,担任尚书令。史书上称:“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三国志•陈袛传》)费祎由于长期在成都外驻守,朝廷里需要自己人,就把陈袛推荐给了刘禅,陈袛会的这个技能“数术”应该是刘禅喜欢的,因为蜀国后来灭亡就是因为刘禅听了黄皓的非专业人士的预言,放松了警惕。可见费祎对于他的老板刘禅是非常了解的,你喜欢算命,我就派个专业的算命人才给你。

但陈袛很不地道,一上位就把推荐自己的费祎给卖了,陈袛建议刘禅疏远费祎、姜维。为什么呢?因为费祎群众基础太好了,“后主守业集团”视他为必然领袖和诸葛亮的接班人、“刘璋旧部集团”视他为可以说得上话的自己人、“益州土豪集团”赞同他不大举北伐的政策视他为知心人,这样一个人在陈袛的分析下,对于刘禅来说很吓人:各方都支持费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诸葛亮式的权臣,尤其是陛下您自己万一一不小心挂了呢?

刘禅是不喜欢诸葛亮式的权臣的,这可以从诸葛亮死后不给诸葛亮立庙祭祀和蒋琬死后自摄国政看得出来。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集》),陈寿也认为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三国志•后主传》)这就说明刘禅是分得清轻重缓急,也很明白道理,只不过不太喜欢处理具体事务,他喜欢事有人办,自己休息。不过办事的人要让他放心。刘禅本来对费祎是放心的,费祎当过太子舍人,天生太子党,两个人很熟。但在陈袛的一番分析下,刘禅也觉得费祎不那么让人放心了。

这时候,陈袛开始继续教刘禅做皇帝。皇帝想象齐桓公那样当甩手掌柜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学会用人就行。用什么样的人呢?用我陈袛这样的小人。为什么呢?因为我陈袛对陛下忠臣,背锅挨骂的事情我来做,不仅努力工作而且毫无怨言,陛下永远圣明,我就是陛下的贴心小棉袄,护身暖宝宝,谁用谁知道,你好我也好!这就是刘禅喜欢的人啊!因为陈袛不像费祎一样拥有美名,所以群众基础很差的他,不可能对刘禅的地位形成威胁,而且这样的人,特别善于揣摩自己的心思,往往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把你的所思所想看透,在你没说出口之前就帮你搞定摆平一切。出了问题绝对不推卸责任,一碗都是我的!换任何一个君主都会喜欢这样的臣子。到最后陈袛虽然官位不如姜维,但是权力甚至比姜维还要大。史称:“祗上承主旨,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三国志•陈袛传》)

陈袛绝对是一个小人。看来刘禅这时候也早就已经忘了诸葛亮《出师表》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教训,有的只是自己的享乐和欲望。

但陈袛这个小人也不一般,他认为刘禅应该重用姜维,但他的理由和别人不一样。陈袛的目的是把朝廷设计为一个能够被刘禅控制不至于被某个朝臣控制的局面,这个设计刘禅是认可的。因为此时的刘禅已经步入了中年,在位接近三十年,需要考虑自己死后的朝廷布局。一旦自己死后,费祎这样的人还活着,朝野瞩目,那将是第二个诸葛亮。所以,需要重用姜维。一方面军事领域涉及蜀国生死存亡,不能乱来。所用非人必然导致大乱,直接毁灭这个政权,担当军事重任的人选必须有很强的军事能力,才能保卫蜀汉政权,这个能力和责任感姜维有。对这个问题刘禅和陈袛认识一致。

另外,姜维和各派势力都没有关系,群众基础差,正因为这样用起来才放心啊!试想,姜维造反,谁会跟着去?没人会,关系差嘛!此外,在陈袛的推荐下,刘禅进一步重用了廖化和张翼。廖化曾经是关羽账下的主簿,关羽被杀后他假意投降孙权,然后装死逃回蜀汉,历任各类要职,其忠诚心是公认的,但是他反对姜维北伐,甚至出言不逊:“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三国志•廖化传》),这样的人当然要用,既忠诚,又和姜维有距离,用的放心,于是廖化“迁右车骑将军,假节”(《三国志•廖化传》)。张翼是“益州土豪集团”的代表,他也反对姜维北伐,两个人甚至在朝廷上吵了起来:“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三国志•张翼传》),他的表现让陈袛很满意,于是“进翼位镇南大将军”(《三国志•张翼传》)这两个人是姜维每次出征时一定会带上的高级将领。所以刘禅可以很放心的把北伐军交给姜维——没问题,翻不了天。

刘禅和陈袛不是不想北伐吗?那为什么会允许姜维去北伐呢?恰恰因为不想,才会同意姜维北伐。因为刘禅和陈袛心里非常清楚诸葛亮的既定政策是正确的——以攻为守才能保证自己可以安心当皇帝、当大官。这种事他们做不来,也不想做,但是姜维想做也有能力做,那么就让姜维去做吧。而且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一点姜维、刘禅、陈袛心里都清楚。刘禅和陈袛并不担心姜维功劳太大,功高震主。那么失败了怎么办呢?好办啊!把姜维卖了就行!你看都是他姜维要北伐,害的我们损失这么大,都是他的错就怪他,大家一起鄙视他!蜀汉末年姜维在朝堂上几乎成为孤臣,和所有人都对着干,不能说没有刘禅和陈袛的“功劳”。

所以费祎去世后,姜维看上去获得了蜀汉军权,但是实际上日子过得比以前更险恶了。费祎是君子,他对姜维的限制和控制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不希望姜维大规模北伐得罪蜀汉政权内的各个已经退化为自保派的势力,从而保全自己,等待时机;陈袛是小人,他对姜维的利用更多是让你做事,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整你的机会就越多,即使整不了你,你也不可能威胁到我的位置。也就是说姜维的地位,由费祎的副手、同事,降成陈袛手中的木偶。

但姜维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他一心都在北伐的事业上,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大显身手,他很兴奋。蜀汉大军“克复中原”的北伐大旗在诸葛亮去世13年后再次飘扬:全军出击,陈泰这次我赢定你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