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本文字數:3268字

閱讀時間:5分鐘


昨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18期)於線上舉行。百度APP財經、新浪財經、網易財經、鳳凰網財經、財經雜誌、搜狐財經、WIND、中國網等多家媒體平臺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近160萬人次。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楊瑞龍主持,聚焦“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核心邏輯--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知名經濟學家曹遠征、王永利、周誠君、張斌聯合解析。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成思教授代表論壇發佈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報告就以下五部分內容展開:

一、 貨幣政策重新尋錨的背景和如何理解重新尋錨;

二、 工具體系構建的邏輯;

三、 多層次目標體系構建的邏輯;

四、 傳導體系的建設邏輯;

五、 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的邏輯。

首先報告指出,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這一題目非常重要,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議《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通過《決定》中的核心關鍵詞可以看到,國家對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詮釋是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抓手和支柱,一個是完善貨幣制度投放機制,二是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這就要求構建目標體系、調控體系、傳導體系以及金融基礎設施體系,並基於此形成多層次微觀基礎的中央銀行制度體系。

其次報告闡述了應當如何理解重新尋錨,與傳統意義上尋錨對應的是僅包括操作目標、中間目標、最終目標等的貨幣政策的目標體系不同,重新尋錨還應該以利率市場化為核心進行全方位的尋錨,具體來說在工具體系、目標體系、傳導體系、基礎設施體系這四個層次都存在著尋錨的問題。尋錨的工作將會是一個比較浩大的工程,需要該領域的專家和各界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通過大量研究才能完成。

再次,報告分別講述了工具體系、多層次目標體系、傳導體系、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的邏輯。首先是工具體系,目前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的變化是非常快的,特別是發達市場的工具體系,我國也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發展也有重點依託或者錨定的工具,包括傳統的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操作和較新的SLF、MLF等工具。但在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實踐的轉變和人民幣逐漸成為世界主要貨幣的背景下,工具體系尋錨需要以利率市場化和資金價格為核心,研判如何選擇使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其次是多層次目標體系,多層次目標體系建設包括操作目標體系的建設到中間目標體系建設,再到最終目標的建設。目標體系十分重要,決定了貨幣政策工具的尋錨問題,多層次目標體系構建應該逐漸從數量向價格轉換。再次是傳導體系,貨幣政策傳導體系有著堅實的基礎理論支撐和完善的學理基礎。實踐中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到中間目標的傳導很順暢,而中間目標向最終目標的傳導更要關注微觀經濟主體的變化,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還有它對政策的感知,以及它對政策感知以後的反映,還有微觀市場價格變動,特別是通貨膨脹指標的結構性分化應該引起關注。最後是金融基礎設施體系,近幾年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受到決策層的重視,從現有公開信息來看,央行主導或央行為主管單位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很快,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工作的著力點可能還在業務層面,而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的構建要求最終核心指向利率市場化,應提高金融基礎設施運行效率,不是簡單的為交易而交易。以往金融基礎設施往往並沒有放在利率市場化體系建設中,現在在以市場化利率體系作為錨的背景下金融設施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最後報告回顧了核心內容,指出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貨幣政策的建設,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重新尋錨的核心邏輯是最終推動以金融價格為紐帶的宏微觀金融互動機制。

論壇第二單元,與會嘉賓發表了精彩演講。

首先,與會嘉賓對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是否應該重新尋錨、如何尋錨展開了討論。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針對後疫情非正常經濟狀態時期,全球的貨幣狀態、貨幣政策和貨幣理論發生的重大變化,提出了貨幣政策應當如何重新定位,如何重新尋錨的三個要點:一是擴張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總需求政策,無法對沖供給端的衰退,財政赤字幾乎無限擴大化,改變了我們傳統的貨幣供應的機制和貨幣政策的調控機制以及貨幣的理論;二是傳統貨幣政策通過利率進行調控,利率的錨就是通貨膨脹,現在變成支持財政赤字的擴大,完全綁定於財政,貨幣是否應該支持財政,赤字融資是否正當,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錨不再穩定,是否需要重新尋錨,都需要重新討論;三是中國經濟率先復甦,經濟走勢與世界經濟走勢出現分化,對貨幣政策正常化是不是要堅持和維持,我國貨幣政策究竟要錨定什麼,都需要更深入研究。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王永利從幣值穩定視角,討論貨幣市場的初衷以及現實中貨幣市場偏離的初衷,來反思貨幣理論,也討論了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問題。王永利指出貨幣幣值穩定是貨幣政策的初衷和根本追求,但如今貨幣幣值穩定很困難。另外中介目標還存在問題,如CPI指標的代表性是否足夠、數據採集是不是及時,是不是準確,是不是完整。貨幣本身應該作為一個價值尺度交換媒介,但目前貨幣政策變成了一個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工具,需要認真反思真正的貨幣理論、貨幣政策的目標或者貨幣之錨到底是什麼。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指出既維護經濟增長,又維持貨幣穩定和充分就業,中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一直是多元化的,目標選擇上多為相機抉擇,但在人民幣逐步開始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外匯交易主要市場從境內轉向境外,其匯率也逐漸脫離當局控制,中央銀行更重視追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重新尋錨?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副所長張斌指出,傳統貨幣政策將通貨膨脹作為錨,實現貨幣價值相對穩定,這是對貨幣政策最好的一種追求,同時也實現了充分就業和較低產出缺口。但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資產價格是否應該進入貨幣政策目標產生了大量討論,學界也尚無定論,仍需更多研究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中國情況,張斌認為貨幣政策仍應把通貨膨脹放在第一目標,由於核心CPI對於總需求的指向最清晰,貨幣政策目標應主要關注核心CPI。

隨後,與會嘉賓對貨幣政策重新尋錨過程中利率市場化到底扮演什麼角色以及怎樣來推進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問題展開了討論。

曹遠征認為利率市場化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實現利率放得開,利率形得成,利率調得了。從目前進展看,利率放得開基本實現,利率形得成在完善過程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利率能否調得了。目前央行利率傳導機制通過影響貸款利率集中報價制度的詢價過程調整利率,但短端貨幣市場的利率的傳導效果是未知的且不利於市場形成穩定預期。新機制可以採取像美國公開市場業務機制,利用國債作為標的,但要實現這一新機制需央行和財政部配合解決諸多問題。

王永利認為利率市場化首先要關注市場交易,央行需要選取合適中介目標以實現調整標的物的利率水平,再通過標的物利率再向其他利率傳導,其次王永利指出央行應選取合適的目標利率,國債收益率仍為一個重要指標。

周誠君認為我國實際利率低於均衡自然利率水平,降息空間很小,我國不應降息,避免資源分配扭曲和道德風險,應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追求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另外周誠君認為與財政政策注重公平不同,貨幣政策應注重提高金融可獲得性和資源配置效率。

張斌認為利率市場化不僅僅是指利率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更需要市場上能夠提供更多的、可競爭的金融產品,其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如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企業債券、理財產品和基金等金融產品高度市場化交易,其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一個更有彈性的利率有助於跨區域資源配置,這對企業和居民都是非常重要的。張斌還指出目前我國企業部門利率市場化程度已經較高,但居民部門仍需要進一步實現利率市場化,存貸利率都有進一步放開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