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意味著教養與高貴


1、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片肥沃的田地,有的人任它荒草叢生,有的人在上面播種荊棘與蒺藜,而孔子教導我們在上面種植稻稷與玫瑰。

2、孔子之前,政府辦學施教,主要為了培養貴族子弟的優雅高貴氣質;而孔子辦私學,承接古代聖王之續,對全民開放,則是要不分血統門第,廣泛地培養君子。

3、學《詩》可以使人言辭斯文,內心諧美;學《書》可以使人博古達今,處世明智;學《禮》,可以使人舉止優雅,尊己敬人;學《易》可以使人思通天地,敬畏燦爛的星空與永恆的自然律;學《樂》可以使人風采氣度超俗,和悅情志;學《春秋》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惡,油然而生浩然之氣。

4、教育的第一要務,是要把人性中固有的高貴教養出來,讓人性放出偉大的光輝。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3)可是這貴,不教養難出;人無教養,常常與禽獸無異。

5、庸人敬仰地位高的人,敬仰出身煊赫的人,敬仰財富多的人,稱他們為貴者;但這種敬仰,多半是實用的、表面的、或是打著折扣的。這世間真正值得人們發自內心敬仰的,不是官位,不是門第、也不是財富,而是美德與學識。

人們對德高學深的君子,雖表面未必尊重,但在內心裡深處,卻常懷誠摯的敬佩。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說:“從古以來富貴空花,榮華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義夫節婦,名傳萬古,隨你負擔小人,聞之起敬。”(5)

6、君子自貴,如同蘭花,不會因為生在人跡罕至的深谷而不芳。

7、有人說:一部《論語》,既可讀出謙謙君子,亦可讀出秦檜、嚴嵩之類的低劣惡人;可見孔子的話,對教人高貴並沒有必然的益處。

此話似是而非。同是人,類不齊,孔子以善言教人成君子,因材施教,大以成大,小以成小,雖主觀上不欲棄人,但現實中,卻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變為君子,或讓所有人都變好。

世上的人如果不經過聖人教化,可能有30%為小人,僅10%為君子;而若接受聖人教

化,他們或許會30%變為君子,而小人只剩下10%,這便是了不起的聖功。

聖人的的教導,只是助儘可能多的人成為君子,並不能保證讓世人百分之百變為君子。

(摘錄於拙著《何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