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1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幾個朋友在群裡感嘆:

“現在都不敢去超市了。”

為什麼呢?

“感覺每去一次就掉一格血。”

肉肉實在是太貴了。

一個朋友失業了,

本來公司通知2月10日上班,

但2月8號他接到公司通知:

“公司倒閉了,你另謀高就吧!”

看著通知,他一下懵圈了:

“每個月房貸要4300元,

每個月奶粉要500元,

每個月生活費要3000元,

3月份還要交保險15000元……”

他在群裡唉聲嘆氣,

“愁啊,這幾天都睡不著覺。”


2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這段時間,

最扎我心的一則新聞,

是財新記者的一個採訪。

財新記者問一位醫生:“你哭過嗎?”

這位醫生說了這樣一段話:

“最讓我遺憾的是一名來自黃岡的孕婦,

病症很嚴重,

在ICU住了一週多,

治療花了近20萬了,

她家是農村的,

治病的錢是找親戚朋友借的。

使用ECMO搶救,

其實病人的病情已經在好轉,

有可能存活的。

是孕婦的老公最終決定放棄治療,

她老公哭了,我也哭了,

因為我覺得還是有希望治好的。

放棄了,孕婦就死了。

而且在放棄的第二天,政策變了,

對於新冠病人國家提供免費治療。

我很為那個孕婦惋惜。”

要是她家再多那麼一點錢,

再多熬那麼一天,

母子倆就得救了。


3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2月10日這一天,

很多人走出了家門,

開始湧向公交站、地鐵站、飛機場,

他們準備上班了。

看到“復工”的新聞,

有的人有點氣憤地說:

“疫情還這麼嚴重,怎麼就復工了。”

“這些人為了錢,真是連命都不要了。”

他們是不要命了嗎?

其實只是沒有辦法而已。

一位記者問一位回京復工的小夥子:

“路上可能感染,為何還急著回來?”

小夥子羞澀地說了一句:

“感染致死的可能性才2%,

不開工的致死率是100%,

再不上班,我就要餓死了。”


4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一些人不明白:

有人為何會冒著疫情賣糖葫蘆?

有人為何會冒著疫情賣草莓?

有人為何會冒著疫情復工上班?

其實我非常理解。

我打一個比方,你就明白了:

當你的手機電量是80%的時候,

你會在乎掉1%、2%的電嗎?

完全不在乎。

但你的手機電量只有5%的時候,

你會在乎掉1%、2%的電嗎?

一定很在乎。

不是他們不怕感染新冠病毒,

而是因為他們的“錢量”不夠了。

我一個朋友說得特別好: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你有它的時候,

它一點也不重要。

你沒有它的時候,

它就是命,甚至比命還重要。”


5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視頻。

一位大叔,開了一個飯店。

非常好的鴨肉套飯,他竟然只賣12元。

記者問:“這麼便宜,掙得很少吧?”

大叔說:“掙得少,但我活得很開心,因為我有十棟房子收租。”

記者問:“你有十套房子收租啊?”

大叔說:“不是十套,是十棟,每一棟有7層。”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還有一位出租車司機,

他開導一位乘客說:

“做人要知足常樂,不能攀比,

不能被別人綁架著生活,

別人愛咋地咋地,

自己要按自己的想法活。”

乘客說:“你心態真好,羨慕你。”

出租車司機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以前也不行,

執拗,想不開,

這不拆遷了嗎,

分了三套房,這才想開了。”

我為什麼要講這兩個故事呢?

其實就是想表達我朋友說的那句話:

“這場疫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有房和沒房,區別很大。

有車和沒車,區別很大。

有錢和沒錢,區別很大。

我曾經覺得談錢很俗,

但現在覺得世上99%的哀傷都與錢有關。

再多雞湯,也比不上一張鈔票的安全感。”


6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王遠成出過一道選擇題:

總有一天,

我們最愛的父母會老去,

得癌症,進醫院。

比如得了肺癌,要化療。

化療藥物有很多種,

其中一種進口藥叫“貝伐珠單抗”,

2萬元一針,不醫保,

副作用小,不掉頭髮,

化療後不嘔吐,病人精神。

而普通國產化療藥,一千多一針,

可以走醫保,吃了嘔吐,

頭髮掉光,病人生不如死。

半年後病情加重,化療沒用了,

於是醫生又給你兩套方案。

一種是保守治療:吃中藥,疼到死。

一種是吃進口藥,易瑞沙和特羅凱,每天1000元,不醫保,全自費。但效果好,病人吃了後,能跟你聊天。

這是你最親最親的人,你怎麼選?

還怎麼選?

沒有錢,根本就沒有資格選。


我再講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萌醫生”講的:

前幾年,我在醫院實習。

有一天夜裡,

急診室衝進來兩位農民工,

一位用左手緊緊握住右手,鮮血直下。

一位拿著酒瓶,瓶裡泡著半截手指。

不用說,手指斷了。

我導師說:現在接還來得及,以後手指功能基本不受影響。

他問:要多少錢?

我導師說:三千左右吧。

他愣了一下,說:那如果截掉呢?

我導師說:三百。

他果斷地說:截吧,不要了。

我倒吸一口涼氣。

那一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貧窮限制的不只是想象力,

還有人生的選擇權。

弱者無選擇,這是人生最殘酷的事。”

最壞的生活,是沒有選擇權的生活。


寫了這麼多,

我到底想說什麼呢?

其實就是想說一句話:

在我們一輩子的生活中,

必然會遭遇意想不到的意外和災難,

如果你想順利度過這些意外和災難,

你就必須得擁有選擇權。

用我朋友的話說就是:

“所謂安全感,就是選擇權。

所以等這次疫情結束之後,

我一定要好好搞錢多多搞錢。”


7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可能你會說:

“我只是普通人而已,怎麼搞錢?”

普通人怎麼才能搞更多的錢?

我提三個不成熟的小建議吧。

第一:找一家潛力股公司,伴其成長。

我先講講童文紅的故事。

1999年,馬雲創辦了阿里巴巴。

2000年,阿里缺一個前臺接待。

阿里當時毫無名氣,

很多年輕靚妹對阿里不屑一顧,

大學生妹妹對阿里更是嗤之以鼻,

但童文紅就認準了阿里,

果斷進入阿里做了前臺接待。

當時跟著馬雲乾的人不多,

所以,儘管是前臺,

童文紅也得到了0.2%的股份。

2014年9月19日,

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

市值高達2314億美元,

手握0.2%的股份的童文紅,

一下就成了億萬富翁。


馬雲還說過另外一個故事:

“2001年的時候,

我犯了一個錯誤,

我告訴我的18位共同創業的同仁,

他們只能做小組經理,

而所有的副總裁都得從外面聘請。

現在10年過去了,

我從外面聘請的人才都走了,

而跟著我創業的18位同仁,

現在都成了副總裁或董事。

我想告訴大家一句話:

很多時候,選擇比能力重要。”

我為什麼要講這兩個故事呢?

就是想告訴大家一句話——選擇比能力重要。

請一定謹記五句話:

●平臺大於奮鬥

●大公司不是最好的公司

●最好的公司是微露尖角的獨角獸

●找到這樣的公司,伴隨其成長

●一開始不要太在意薪水


8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第二:成為行業大牛。

如果你找不到獨角獸,

那就要做好這第二件事。

一篇叫《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家庭悲劇》的文章,

去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HR找我談話,希望我主動離職,

看現在的樣子不離也很難。

於是我開始在網上投簡歷,

我們這三十大幾年紀,

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大公司也不要,

少數小公司面試過,

基本月薪也是稅前不到兩萬,

稅後房貸都不夠,

加上兩個孩子上學,

還要養家,完全入不敷出。

…………

現在每天下班回家,

看到孩子和老婆都覺得愧疚,

夜晚也輾轉難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個現象,

就是這兩年大公司的中層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特別容易被公司裁員。

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你做的事情小年輕也能做。

二是因為你的工資比小年輕高很多。

“同樣的事情,小年輕也能做,而且工資成本很低,我幹嘛還要用你。”

於是你很容易就會陷入中年困境:

●想晉升但上不去

●想留下但留不住

●想跳槽但沒實力

要避免這樣的中年困境,

就得提前做好第二件事——成為行業大牛。


如何成為行業大牛?

第一:分清工作和職業。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

一個單位給你一份工作,

你好好地完成任務,

它付你工資,就兩清了。

而職業是我們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

比如你的目標是當建築設計大師,

那你就應該為此做一個長遠規劃。

當你在某個公司工作幾年後,

發現已經學不到什麼新東西時,

就應該為職業發展果斷跳槽,

去另一家公司學習新理念新東西。

所以,你現在最最緊迫的就是:

●確定一個為之奮鬥的長遠目標

●這個目標越早確定越好

●對目標要專一,對公司不必專一

第二:相信一萬小時定律。

何為一萬小時定律?

就是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至少需要10000小時錘鍊,

如果按每天鑽研八小時計算,

要成為行業大牛,至少需要五年。

所以,要儘量在35歲之前做到兩點:

●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

●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只要做到了這兩點,

你就永遠有競爭力,

而且薪水一定不會低。


9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第三:搞好資產性收入。

前幾天,聽朋友說起一趣事,

“前年,我去北京謀了個職,

單位樓下停了一輛保時捷跑車,

這輛跑車的主人,

居然是我們單位修剪綠化的老頭。

我嚇了一跳,偷偷問同事,

這老頭難道是董事長他爸?

同事大笑:他就是一綠化工。

我驚呆了:憑這點工資能開保時捷?

同事說:20年前,這老頭四處籌錢買了7套房,現在賺翻了,一套房子就可以養這輛保時捷。”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就是想提醒大家——要搞好資產性收入。

普通人的收入一般分兩種,

一種是勞動性收入,

即利用勞動換取報酬,

這種收入有一個特點:

一旦停工就沒有收入。

另一種是資產性收入,

即利用現有資本本身賺取收益,

如房租收入、股權分紅等等。

一個人光靠勞動性收入,

是很難解決中年危機的,

要想很好地解決中年危機,

就要學會慢慢從純勞動性收入,

過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資產性收入,

也就是說,你得學會投資理財。


作家李剛講過一件趣事:

幾年前,他老婆想買一套學區房。

他一算存款,連首付都不夠。

於是建議:攢點錢再說吧!

當然,最後胳膊沒能擰過大腿,

老婆東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給付了。

結果才過兩年,房價就翻了倍。

李剛高興得不得了:“幸好買了。”

論盤算能力,李剛遠在老婆之上。

“我有十幾年投資經驗,再複雜的金融工具,我也一清二楚,而她連買個銀行理財還要問人家保不保本。”

但這事,李剛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

“我沒有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錢夠不夠。”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

●富人思維的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

“我存款有多少,月收入多少?

再倒過來推算,

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麼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

“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麼房?

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一個人與另一個的貧富差距,

就是這樣開始一步步拉大的。


10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

當然,我提的這三個建議,

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

很多人可能吃不下這份苦。

所以最後我還想提兩個詞——寬門和窄門。

人生之路,如果簡單地劃分,

可分為兩類——寬門和窄門。

所謂寬門,就是簡單模式。

所謂窄門,就是硬核模式。

這兩種模式,有著截然相反的走法。

一個是進的時候很容易,

但道路越走越逼仄越晦暗。

一個是進的時候很艱難,

但道路越走越寬敞越明亮。

這兩條路,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但真正聰明的人會選擇後者。

《聖經》上有一段話:

“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

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

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耶穌對眾人說:

“你們要努力進窄門。

我告訴你們:

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