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後雜談2:"敗家子"一語源於"稗子"

茶後雜談2:


茶後雜談2:"敗家子"一語源於"稗子"


周景寶


"敗家子"是人們常用口語,意為不務正業、揮霍家常的子弟,家喻戶曉。

在[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之十四"事部二":"縱有長舌之婦、敗群之子,無所容其惡也。然吾以為人心不同,一室之內,豈無胡越 ?況於孱壻悍婦,驕兒稗子,代不乏人,間隙一開,仇釁漸起。"此處的"稗子",已用來比喻品行不端的人了。

稗,亦稱"稗子"、"稗草"。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傾斜,光滑。葉鞘無毛,缺葉舌和葉耳;葉片線狀披針形,上面粗糙。圓錐花序直立開展;小穗密集於穗軸一側,有硬刺毛;第一外稃有一粗芒。穎果小,橢圓,平滑光亮,先端具小尖頭。適應性強。

稗子和稻子外形極為相似,且共同吸收稻田裡養份,因此稗子屬於。

又據[清]杭世駿《訂訛類編·續補》卷下254:"今人見人家子弟性雖聰明而外似能事,所為實非,名曰敗子。殊不知乃是稗草之稗。"

由此可以得出,"敗家子"一語,在明代已經開始流行了。

稗子是稻田雜草,雖然似禾,卻非穀物,古人用來形容卑微。如"稗官",是小官。"稗史",是記錄閭巷風俗、逸聞舊事之書,有別於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