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鐵鏈鎖船

先生的史料明天整理完畢,今日先說點其他的。

話說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犯曹操犯的錯?


以前有一個筆名叫做當年明月的作家寫了一本暢銷書《明朝的那些事兒》,作者用幽默詼諧的筆調講完了整個明史,確實讓枯燥無味的歷史讀起來充滿了趣味。很多人都是反覆讀了好幾遍的。

雜談,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鐵鏈鎖船

羅貫中


作者在書裡邊以很大篇幅描寫了中世紀最大規模的一場大水戰:朱元璋和陳友諒的80萬大軍在鄱陽湖的主力大決戰。這場戰鬥決定了之後天下的歸屬。

這場戰鬥陳友諒出兵60萬人,有大型艨艟鉅艦1500多艘,朱元璋翻空家底也只湊得20萬人馬,和只有不到500艘小船,很多船還是之前從陳友諒那裡繳獲過來的。

雜談,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鐵鏈鎖船


戰役的首戰是從康茂才詐降開始的,而起到決定作用的其他幾個因素,一個是陳友諒將所有戰船用鐵鏈鎖在一起,二是朱元璋用了火攻,三是歷來只有西北風的盛夏,卻一反常態地颳起東南風。結果風助火勢,一下子將將陳友諒的60萬水兵燒死過半,他手下兩元大將和他的親弟弟都被燒死了。自此之後形勢大逆轉。從這個故事來看,這完全是活脫脫的赤壁之戰的翻版呀。而作者也在文中寫到:這個陳友諒跟羅貫中的關係也不錯,按理說,當時的《三國演義》已經出版了,他也應該買一本看看,也不至於犯這麼大的錯誤呀。

還有那個康茂才詐降,三國演義裡邊不是有黃蓋詐降嗎?如果看了三國演義,至少不會那麼輕易地相信對方。說不定還能夠將計就計,反將朱元璋一軍呢。但是結果就是這個陳友諒不斷相信了,還親自帶兵前往接頭。結果首戰就失利,這已經嚴重打擊自己的士氣了。

而我們三國演義的作者呢?羅貫中也是元末明初人。他的著作不僅僅有三國演義,另外一部名著《水滸傳》他也參與寫了一部分。作者說的羅貫中跟那個陳友諒關係還可以,那麼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呢?百度查了下,這一查不要緊,讓人驚訝的是這個羅貫中居然還是張士誠的手下。張士誠是什麼人?他是當時三大軍閥裡邊錢糧最多的一派,而陳友諒是佔地最廣,擁兵最多的一方,朱元璋呢?除了擁有應天府的地形優勢之外,其他能依靠的也就只有他那幾個拜把子兄弟了。結果是這個張士誠和陳友諒聯合起來,雙方兵力加起來接近150萬了,對陣才20萬兵馬的朱元璋,雙雙被對手打到全軍覆沒。


雜談,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鐵鏈鎖船

鄱陽湖大戰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羅貫中知道三國演義裡邊那麼多奇思巧計。為什麼不出來輔助張士誠或者陳友諒呢?就算你實在忙著創作小說,完全也可以送老陳一本三國演義呀,至少把火燒赤壁那一章講給陳友諒聽下。再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鉅著,老陳手下那麼多人,如果真的出版了,至少也有很多人看過。那麼就可以避免陳友諒鎖船這種昏招。

後來再仔細查過時間表才發現,原來,不是這個羅貫中見死不救,也不是陳友諒和張士誠手下人沒看過三國演義,而是那個時候三國演義根本還沒出版。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的決定性戰役是鄱陽湖水戰,而那一年是1363,這一年羅貫中才剛回到杭州開始寫作《三國通俗演義》。一直到1370年,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的第三年,他才完成12卷的寫作,後面還有幾卷的寫作沒有完成。


雜談,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鐵鏈鎖船

羅貫中百度百科


而如果對比三國演義和正史三國志,二者之間差異非常大。很多戰鬥根本就不存在,特別是對諸葛亮這人誇張得太過分了。歷史上的諸葛亮幾乎沒打幾次勝仗。而在三國演義裡邊的諸葛亮卻是神機妙算,百戰百勝。其實絕大部分的勝仗都是羅貫中幫諸葛亮打的。

雜談,陳友諒認識羅貫中,為什麼還鐵鏈鎖船

張士誠百度百科


而以三國那個人口稀少的社會,動不動就是袁紹出兵70萬征討曹操,曹操率領83萬人馬進攻東吳,劉備75萬人馬伐吳。難不成這些兵都不需要老百姓種田養活,只需要老羅吹一口氣就能戰鬥不止的麼?

而這種規模的部隊,貌似也只有再元末的天下大混戰中可以派得出來。而三國演義裡邊的很奇謀妙計,其創作靈感應該就是來自於剛剛結束的亂世裡邊很多軍事鬥爭。所以不是陳友諒可以拿三國演義來參考,而是三國演義的創作是拿很多元末戰爭實例做素材加工創作的。

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的原因。小說也沒必要認證。當科學或者正史來研究就很失水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