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如何評價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最近讀了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本書,從裡面初步瞭解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不過與其說這本書是介紹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不如說是介紹他的哲學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講的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思想。阿德勒是和弗洛伊德處於同一時代的人,原先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學術問題,但後來因為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現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基本上已經被主流心理學界拋棄了,但是阿德勒的學說(不應該稱之為心理學而應該叫哲學)正在逐步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先介紹一些阿德勒的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目的論”VS“原因論”。《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開篇就說阿德勒的心理學

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比如,如果你有一個朋友經常宅在家裡而且你能明顯感到他的不安情緒,或許你的朋友並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走出去,事情的順序正好相反,可能他是由於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製造出不安的情緒。阿德勒說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2、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我們假設有一個人正在為“我的性格是悲觀的”而苦惱,我們可以試著把他的話換成“我具有悲觀的‘世界觀’”。我認為問題不在於自己的性格,而在於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觀。性格一詞或許帶有“不可改變”這一感覺,但是如果是世界觀的話,那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3、人的煩惱皆來源於人際關係。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際關係,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麼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4、正確區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壞事。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但是要正確區分自卑感與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像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


5、外部因果律。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


6、優越情結VS追求優越性。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如果不那麼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越情結。阿德勒認為

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籌的意思。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於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於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7、誇耀不幸。想要藉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他們想要用步行這一點來壓住別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阿德勒說:“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要問誰最強大,那答案也許應該是嬰兒。嬰兒其實總是處於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嬰兒其實就是通過其弱勢特點來支配大人。並且,嬰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8、權力之爭。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阿德勒認為無論認為自己多麼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話,那麼無論對方持什麼意見都應該無所謂。


9、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阿德勒心理學關於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當明確的目標。首先,行為方面的目標有“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這兩種意識。


10、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認可。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11、“人生謊言”。阿德勒把這種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做“人生謊言”。


12、賞罰式的教育應該被嚴厲批判。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得到表揚,而如果做了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受到懲罰。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


13、課題分離及如何判斷是誰的課題。課題分離是阿德勒心理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分離之後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僅此而已。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阿德勒認為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思考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比如,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麼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後果——例如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校等——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阿德勒也強調,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分離課題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14、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阿德勒對自由的認可非常獨特,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15、整體論。阿德勒反對把精神和身體、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等分開考慮的一切二元論的價值觀。把人看成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的方式叫作“整體論”。


16、共同體感覺與歸屬感。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就是把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我們都在尋求可以“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才能夠得到。


17、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有的母親會讚美幫忙準備晚飯的孩子說“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丈夫做了同樣的事情則一般不會表揚說“你真了不起”吧。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18、橫向關係VS縱向關係。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是一種把一切人際關係都理解為“縱向關係”的證明。你也是因為生活在縱向關係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揚。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橫向關係”。從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自卑感原本就是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阿德勒認為在考慮人際關係中的縱向關係和橫向關係時,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評價性的語言是基於縱向關係的語言。如果能夠建立起橫向關係,那自然就會說出一些更加真誠地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


19、鼓勵。正因為把人際關係看成縱向關係,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幹涉。希望通過去幹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稱為“鼓勵”。


20、“行為”標準VS“存在標準”。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麼”去判斷,而應該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我們僅僅因為“存在於這裡”,就已經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21、“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阿德勒認為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阿德勒認為要區分自我肯定與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我撒謊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阿德勒在講自我接納的時候進一步說到,一定要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麼”。但是,關於“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接納。他者信賴指的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 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

他者貢獻。他者貢獻並不是捨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22、普通。無論希望特別優秀還是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23、人生時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24、引導之星。並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麼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


現在對阿德勒的心理學評價很多,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純粹的雞湯心理學,很難付諸實踐。也有人說阿德勒心理學是被低估的心理學,他的心理學應該是被稱為“強者的心理學”。


阿德勒的心理學在歷史上並不受重視,而且他的聲望也遠不及弗洛伊德,阿德勒提出的很多觀點到現在來說對於很多人都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不過隨著現代人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講自由,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可能會對很多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不過要想真的理解並把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應用到生活、工作或者人生課題中,或許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