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和親真的值得驕傲嗎?

少年不大冷


首先明朝沒有不和親,不知道是誰第一個說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網上一直說這是朱元璋的遺言,也有說是朱棣的遺言,但始終沒有依據,僅僅是現代的網文的片面總結而已。

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時期是有和親的,朱元璋和朱棣時期,蒙古北元集團勢力依然強大,朝鮮內部仍然存在大量的元廷勢力,朱元璋和朱棣為爭取朝鮮勢力,多次主動要求與朝鮮聯姻和親,

在朱元璋時期,朝鮮還被叫高麗時,朝鮮地區懼怕明朝勢力,因此提出送明朝“貢女”,但朱元璋明確回覆到,不要貢女要和親。

到了朱棣繼位之後,朝鮮勢力基本傾向於明朝,朱棣再次向朝鮮提出和親,《朝鮮太宗實錄》記載:“帝(指朱棣)有結婚於我之意。”,因此朱棣好幾個后妃都是朝鮮人,比如麗妃韓氏、賢妃權氏等等。

再說了,不和親就值得驕傲了嗎?真不見得,和不和親是政治決定的,漢朝有和親,但漢朝北擊匈奴,西通西域,南收百越,奠定漢族,唐朝有和親,但有大唐盛世,世界大同,奠定唐人,明朝所謂的沒有和親,卻放棄關隴,實行海禁,疆域越來越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何況明朝還不是沒有和親。


曹老師xixi


明朝相對比較太平社會穩定人們過幸福的生活。


滴點的生活


明朝有“不和親,天子守國門,死社稷。”的說法。

“不和親真的值得驕傲嗎?這句話真是一言難盡,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明朝“不和親”政策可能與當時情況有一定關係

1、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在推翻元朝基礎上建立的,元順帝跑到塞外蒙古草原,徐達、李文忠、藍玉等將領多次出塞攻打北元殘留政權。明成祖朱棣也是五次出塞攻打蒙古人,把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最後病死在回軍途中。

明朝建立後對逃到蒙古草原的殘餘北元勢力進行多年軍事打擊,消滅北元后蒙古族分裂成幾個部落,和明王朝時戰時和,明王朝和蒙古部落搞和親有些不現實。

2、漢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釆用陳平之計脫險。為了和匈奴搞好關係實行和親政策。西漢和親主要和匈奴、烏孫兩個政權。西漢和匈奴關係同明朝和蒙古之間關係不同。

3、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吐藩松贊干布派人到大唐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才把文成公主遠嫁吐藩松贊干布。唐朝的和親對象十分寬泛,有吐蕃、吐谷渾、契丹、奚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可以說在視野和格局上比漢朝要寬廣得多。唐朝和吐藩關係同明朝和蒙古之間關係不同。

二、漢、唐等朝代和親政策有一定積極性

1、董必武曾賦詩《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讚揚了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重要作用。

西漢王昭君和唐朝文成公主都是和親政策被歌頌的典型。和親政策對促進改善雙方關係,維持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張鮮卑漢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清朝實行滿蒙上層聯姻通婚,孝莊皇太后就是蒙古族科爾沁部落,老家在通遼市的保康,我曾去過那裡。通婚有利於促進民族大融合。

3、鐵木真成吉思汗曾娶了西夏公主、金國公主等不少部落的女子為妻,這有的是城下之盟,為了搞好同蒙古的關係,被迫把女子嫁給鐵木真,有的是搞政治聯盟婚姻。

三、明朝不和親政策值得驕傲嗎談不上,關健看看能不能處理好和周邊外族關係和保證邊境的安全穩定。

明朝267年曆史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好同蒙古族的關係。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間對蒙古征伐很有成效,其他皇帝在位效果不顯著。

有人稱讚明朝“不和親”有骨氣。其實“和親不和親”關健要看什麼情況,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主要應該看政策的效果如何,不應一言以弊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