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東方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向秦國大軍投降。經歷五百多年分裂混亂春秋戰國時代終於在秦軍的鐵蹄之下畫上了休止符。秦國完成了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偉業,秦王嬴政也成為了天地間唯一的、至高無上的始皇帝!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統一天下後,意氣風發的始皇帝頒佈一系列的政令來鞏固這個龐大的、統一的帝國。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秦始皇的這些政策有利有弊,但是無法否認的是,秦始皇在歷史上的正面作用的確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不過在人們的心中,秦始皇的形象總是離不開血腥、殘暴、泯滅人性,究其原因,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事!"焚書坑儒"讓秦始皇背了千年罵名,今天我們就詳細聊聊焚書坑儒,究竟焚的什麼書?坑的什麼儒?讓一代帝王捱了這麼多罵!也許讀完之後你會覺得秦始皇捱罵可能有點冤。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一、焚書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慶生,置酒咸陽宮,大宴群臣。有一個叫周青臣人走上前去拍馬屁道:“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里,但是在陛下的帶領下,滅六國平天下,四海臣服,陛下推行郡縣制,百姓安居樂業,不必再擔心戰爭,功業可以傳於萬代。陛下的威德,自古及今無人能比。”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話,心裡十分高興。不料有個不開眼的博士淳于越不以為然。他是齊人,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推崇儒家講的先王之道。於是他上前說:“臣聽說商朝、周朝統治天下長達一千多年,他們推行分封制來鞏固統治。如今陛下稱尊於天下,但是陛下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若是以後出現了像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逆的臣子,誰能來幫助陛下呢?如果不學習古代的治國之道,統治怎麼能長久呢?周青臣這傢伙只知道阿諛奉承,不是個好東西!”

淳于越的話基本代表了儒生的態度,但是秦國的強盛靠的是商鞅等人的法家思想,對於儒家的主張並不怎麼感冒。但是秦始皇也沒說什麼辯駁的話,而是讓群臣一起討論。

當時的丞相是李斯,他是儒學大師荀子的門生。荀子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孟之道,他講究實用,不提倡復古,重視社會道德,他的兩個學生一個是韓非,一個是李斯,兩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李斯


《史記》記載,李斯向秦始皇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下令執行。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二、坑儒

在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繼續,而是因方士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兢兢業業,一心要將秦朝治理好,他日理萬機,每天只睡他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做為一國之君,他有責任經營天下,讓天下達到大治。但要達到天下大治,絕非易事,必須假以時日。因此,他想長壽,想找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秦始皇的願望,答應為他找到這種藥。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一天,秦始皇駕幸梁山宮。正當他登上山頂,把酒臨風,心曠神怡時,偶一抬頭髮現丞相李斯隨行車騎甚眾,不禁皺了皺眉。這一細微的動作被隨侍在側的一個宦官看在眼裡。這個宦官與李斯是好友,便把秦始皇不滿丞相車騎過多這事洩露給了李斯。

幾天後,秦始皇知道了這事,勃然大怒,一聲令下把當時隨侍在側的宦官全砍了腦袋。

這樣一來,人人自危。侯生、盧生聞知此事,頓時嚇破了膽。原來,按照秦律,方士所言如果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是要處以極刑的。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怕像秦始皇身邊的宦官一樣被殺,便決定逃跑。逃跑之前,他倆到處誹謗辱罵秦始皇。

秦始皇聽說這倆人跑了,還出去造謠罵自己,怒火中燒,於是令逮捕了一些誹謗他的讀書人。這些人在嚴刑拷打之下,爭做汙點證人,最後竟然找出四百六十多個誹謗過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查實之後,將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活埋了。這就是發生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歷代儒者對於秦始皇的評價都不是太高,尤其是焚書坑儒這件事,簡直是把秦始皇放在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讀書人們稱秦朝為“暴秦”,甚至根本不承認秦朝的正統地位。

當然,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裡也應該有一千個秦始皇。毛澤東曾在一首詩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需商量。”

罵秦始皇這事,這個見仁見智,不必有什麼統一的看法。而焚書坑儒這件事,確實需要商量,這也是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如我們前文所說,焚書坑儒是兩個事件,最早的說法是“焚詩書,坑術士”。焚詩書,可稱得上是一種極端的文化專制措施,對於文化典籍的傳承,也確實是一個大的災難。其實歷朝歷代都有禁絕某些書籍的政策,但是隻有秦始皇留下這麼大的罵名,是因為他焚書的範圍過大,牽涉的典籍過多,而且手段太過於暴力直接。


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旨編訂《四庫全書》,被當時的讀書人稱為一件盛事。但是在編訂的過程中,很多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都被銷燬,或者篡改。而這一切都是在編書的幌子之下進行的,所以大部分的文人士子們不但不反對,反而大加讚頌,以致雖然乾隆皇帝大搞“文字獄”,在很多文人的眼中卻還是聖明君主。相比之下,秦始皇的手段就差得太遠了。

本來秦始皇焚燬的書籍範圍就已經很大了,可是由於詞語含義的演變,很多人又把這個範圍進一步加大。比如,“焚詩書”本來指的是焚燒《詩經》和《書經》,這兩本書是需要禁絕的重點書籍,因為儒生們經常用這兩本書批評政治、借古諷今。可是隨著詞義的演變,“詩書”這個詞開始泛指一切書籍,這樣“焚詩書”就被人理解成焚燒一切書籍,無形間罪行又加大了幾分。

雖然焚書的後果被誇大了,但秦始皇畢竟要為此承擔責任,罪名是跑不了的。我們需要糾正的,只是流傳很廣的因焚書而導致書籍失傳這種說法。而在坑儒這件事上,秦始皇挨的那些罵,確實是有點冤。

既然史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秦始皇坑殺的是術士,怎麼文人知識分子們非要把這個術士理解成儒者呢?

在漢代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儒”的:“儒者……術士之稱。”這裡的“術士”,是“有術之士”,指早期那種廣義的術士,也就是以自身的知識技能謀生的人。所以在很早的時候,儒和術士,指的是同一類人。後來術士這個詞逐漸專指一些修煉神仙方術、意圖成仙的人。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孔子曾經教育自己的弟子:“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很多歷史人物也都提到過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區分。君子儒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小人儒,就是過去那種治喪相禮之儒,靠著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技能謀生。君子儒自然就形成了後世那種知識分子式的儒者,成為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群體。而小人儒,就演變成了有某些專業技能的人士。

秦始皇坑殺的術士,也就是那種小人儒,他們和後來演變成知識分子階層的君子儒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史書中,坑儒的正式說法是“坑術士”。

而真正的儒者看到曾為一源的術士被坑殺,免不了會產生唇亡齒寒之感,生怕殃及自己,一直惶恐不安。

另外,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就短命而亡。漢朝統治者要論證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就要拼命抨擊秦朝的統治,以證明秦亡漢興的必然性。儒者們本就對秦始皇的文化專制不滿,到了漢朝,他們終於得到了發洩的機會。於是,秦始皇殘暴的一面就被儒者們充分地展示了出來,本來沒做過的壞事要給他安上,本來做過的壞事要給他誇大,大有讓秦始皇把黑鍋背到底的趨勢。在這樣的環境下,本來是和讀書人關係不大的坑術士事件,也被儒生們說成殘害讀書人的惡行。

總結

表面看來,古代的儒者們是依附於強權的、非常軟弱的一個群體,可實際上,作為一個群體而言,儒者的力量遠不像他們表現出來的那樣柔弱。中國古代的儒者,把控著社會輿論,掌控百姓思想。他們和專制皇權,表面上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實際上卻是合作關係。皇權得不到儒者們的支持,就不能維持長久。專制皇權為此還開出了眾多的優惠條件來籠絡儒者,比如宋明兩朝都明確主張,皇帝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讀書人無論做多大官、有多少收入,都不向國家納稅。而皇帝如果和儒者——讀書人發生衝突,皇帝或許能取得暫時的勝利,但是讀書人們能給這個皇帝留下千載的罵名,讓其永世不得翻身。在中國歷史上,只有讀書人是絕對不能得罪的,一旦得罪了他們,你無論做過什麼事,都會變成壞事。


秦始皇焚書坑儒,罵名傳千古,但為何毛澤東卻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