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能打敗英國並且獨立?

戰鬥機解說家

美國的獨立,很重要的是北美殖民地利用英國和歐洲一些老牌殖民強國的矛盾進行充分外交活動,獲得了法國、西班牙、荷蘭等英國宿敵的大力支持,這個是美國能獨立的重要原因,並不是說英軍打不過北美民兵,所謂的光榮的最後一戰,英國人的主力好巧不巧趕上了瘧疾大爆發,這種瘧疾對本地居民影響不大,但對於剛來美國沒多久的英軍士兵可要了命,大半士兵都病倒了,此時法國主力艦隊在海上,北美大陸軍在陸上對英軍形成包圍,英軍不得不投降。

當時的情況:美國獨立那會,正是大英帝國蒸蒸日上的年代,依託工業革命開啟的強大工業製造能力和軍事實力,大英帝國在全世界開疆拓土,發展貿易,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主要目的是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傾銷工業品,他用其遍佈世界的全球海軍力量來保障自己的貿易絕對優勢,英國陸軍紅衫軍的實力也很強,如果英國下決心和北美殖民地死磕,有絕對的把握把北美殖民地鎮壓下去。

英國的對外矛盾:英國在打垮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徹底終結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把西班牙掌控的美洲等貿易航路抓在自己手裡。英國人又通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取代了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對法國,在七年戰爭中徹底擊敗法國,法國則不得不把加拿大和法屬印度等大片殖民地讓給英國。這一系列的動作讓英國徹底得罪了歐洲三個老牌殖民帝國。最終這三個國家在北美獨立戰爭中都或多或少摻和了進來,幫了華盛頓很多忙。法國人更是直接向北美大陸軍提供大量槍炮,大量的法國官兵充斥在大陸軍裡幫忙。

英國是個重商主義的國家,本身與法國等國打仗已經讓英國不堪重負,所以它加大了對北美等殖民地的掠奪,但一系列的盤剝行為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極大反感和不滿,最終引發美國獨立戰爭。而英國的的軍隊部署在全球殖民地,它真能調派到北美殖民地的力量畢竟有限,雖然英國也打過不少勝仗,但是美軍始終越打越強,英國人得要從全球各地調動更多的軍隊來維持北美戰事,這顯然讓英國覺得很不划算。而這些北美當地人說白了就是當年英國移民的後代,打著打著,英國已經覺得沒什麼意思了,實在不划算。

以上是英軍失敗的綜合因素,而在這場戰爭中,印第安人也為自己帶來了災禍,當時殖民地的居民不斷向西拓展地盤,而英國當局是嚴令殖民者翻過阿拉巴契亞山的,以免引起和印第安人的衝突,畢竟英國人喜歡拿自己的軍火、工業用品來換印第安人的皮草和菸葉,很賺錢。所以印第安人在戰爭中是支持英國人的,他們為英國人承擔偵查、遊擊、騷擾等各項工作,這些歷史也為印第安人的悲劇埋下了引子。


雲中史記

其實不是美國人打敗了英國然後獨立,而是英國覺得那疙瘩地方沒必要打。所以乾脆就讓美國人獨立了。

1783年了簽署《巴黎和約》,你覺得是英國打不過美國人嗎?別扯犢子了,當時的英國是歐洲第一強國,而當時的美國人在英國人眼裡就是一群鄉巴佬。實際上英國人歷史書裡就是這樣寫美國獨立戰爭的:“一群鄉巴佬抗擊稅收的暴亂。”

當時的北美經濟實際上是比較差的,關於這點後面再講。

1812年,美國跑出來挑釁英國險些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而1814年《第一次巴黎和約》,歐洲各國承認了英國對歐洲以外事務的自由決定權。如果英國真接受不了美國獨立,那麼這個時候英國真的想打美國,他能把美國打死。威靈頓公爵親率10萬紅衫軍去美國,難不成還能美國隊長現身救國?(這裡就不要問我為啥一堆兩個巴黎和約了,因為叫做巴黎和約的條約很多)

你看美國人是打死不會提1814年的《根特和約》的。當時美國人想吞併加拿大,結果被加拿大摁著打,然後加拿大還一把火把白宮燒了。(以前白宮不是白的,被加拿大人一把火燒黑了,然後乾脆刷白漆直接刷白了,就叫白宮了)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英國人也沒打美國。這場鬧劇就僅僅是簽了個和約就完事了。

當時的美國實際上沒有什麼經濟利益。19世紀上半葉歐洲剛剛開始鋪設鐵路,輪船普及還要等幾十年,奴隸貿易也被禁止了,當時美國沒有什麼能出口到英國的糧食。美國經濟騰飛還要等至少50年。

所以實際上美國能從所謂2次滅國的危機中解脫出來根本不是美國牛逼,而是當時美國不值錢。


貞觀防務

簡單來說,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1.美國人鐵了心,死磕到底;

2.美國人運氣好,緊抱大腿;

3.英國人不耐煩,主動認慫;

首先,美國人確實鐵了心,要和英國人死磕到底,所謂“不自由,毋寧死”,並不是說著玩的,美國人也是這麼做的。雖然自己實力很弱,不能完全消滅英國人,但是把英國人打疼,還是有可能的。在初期,美國軍隊打得很不順利,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也遭到了挫敗,美國獨立事業看起來遙遙無期,可是美國人並不服氣,認為英國人只是暫時的得勢,早晚會失敗。於是乎,美軍屢戰屢敗,但是卻屢敗屢戰,弄得英軍非常疲憊,雖然讓美軍吃了大虧,可始終無法消滅美軍。

再者,美國人運氣實在是太好。如果“獨立戰爭”是發生在19世紀,美國人恐怕難逃失敗的命運。即使美國人在戰場上打疼了英國人,可是他們背後有個“大英帝國”這樣的霸權體系,美國人無異於以小博大,以弱碰強,英國人只需要源源不斷的調集資源,早晚能消滅美國人。可問題在於,“獨立戰爭”恰逢英法兩國的爭霸時期,法國人和英國人懟了很多年,一直想取得霸權地位,此時英國人的地盤上有人鬧事,法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一定會來加把柴,添把火。這對於英國人來說,頗有趁火打劫的意味,可對於美國來說卻恰恰相反,那真的是雪中送炭。

法國人給美國人送來了軍隊,送來了武器,甚至連海軍也調過來幫助美國人,美國軍隊轉瞬間滿血復活,北美反英形勢就此煥然一新。而且,不只有法國人攪了局,西班牙、荷蘭也跟著入局,一起懟英國,他們都被英國人欺負,此時正好是報仇雪恨的最佳時機呀!英國人看到這個場面,也是很無奈的,原本只是自己的家事,無非就是派點兵剷除“叛亂”,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可現在硬生生的搞成了國際問題,那些跟自己不對付的人,紛紛加入了這場戰爭。英國人不僅要面對北美的“叛軍”,還得面對法國的軍隊,必然會顧此失彼。美國人也比較爭氣,充分利用了法國的資源,加緊訓練軍隊,戰鬥力大幅提升,打出了漂亮的戰績。

最後,英國人也實在不耐煩了,自己花了這麼大的力氣,投入了這麼多的資源,這可都是自己努力賺(打劫)來的財富呀,都白白扔到了美國!美國人就是不投降,不服輸,就是要死磕到底,英國人也只能繼續打,繼續燒錢,可這燒著燒著,英國人的本性就發作了。英國人歷來不願意做賠本買賣,在他們看來,只有法國人才會“賠本賺吆喝”,英國人更看重實際。既然在北美燒錢不划算,就算打敗了華盛頓又能如何?沒準又會蹦出個英雄人物帶頭反美,到時候這筆錢豈不是白花了嗎?那又得投入大量資源來“平叛”,這樣什麼時候是個頭?於是乎,英國人大喊了一聲:

老子不幹了!


圖維坦

七年戰爭使得英國轉變了其政策,激起了殖民地的強烈反對,最終爆發了獨立戰爭。

在這之前爆發了有名的七年戰爭,英國打敗了法國,使得英國成為了日不落帝國。這場被丘吉爾稱為“第一次世界性的戰爭”也使得英國面臨沉重的負擔。為了支出龐大的軍費開支,英國想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直接向殖民地徵稅。這使得北美人民非常不滿,因而最終走上了獨立之路。

美國人民同仇敵愾,使得英軍陷入人民戰爭之中。

畢竟對美國人民來說,他們的戰爭是完全正義的。他們是為了保家衛國而戰。比如當時英軍在波士頓屠殺了六個美國人以後,馬薩諸塞的人民立即荷槍實彈的奔赴波士頓。整個大陸基本上都聯合起來,愛國者組織在很多地方奪取了地方政權。

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的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森林密佈,交通運輸不便,限制了英國投入兵力的數量和兵種。對於英國正規軍來說,即不適合騎兵作戰,也不適合大炮的運輸。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地方是非常適合游擊戰的。

大陸會議後建立大陸軍,大陸軍和民兵協同作戰,華盛頓等人進行了出色的指揮。

早期的時候美國人們取得了很多勝利。比如在搬克山重創英軍,英軍損失過半,達到1054人。不過都是各自為戰的,畢竟這十三個殖民地是沒有正規軍的,當時殖民地大多數地方都是義務民兵制度。志願軍服役一年多左右。當時通常的做法都是依靠民兵自衛,志願軍進行遠征。

當英軍以優勢兵力進攻沿海重要的港口和戰略要地,建立新型軍事組織就非常有必要了。1775年6月,大陸會議決定建立大陸軍,華盛頓成為了大陸軍總司令。雖然大陸軍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最終還是取得了獨立戰爭的關鍵勝利。

英軍無法深入內地,即使贏得戰場勝利,也無力在北美恢復期統治。

美國獨立戰爭與歐洲戰爭不同,其沒有能夠決定戰爭戰略中心。英軍即使能夠控制沿海城市,也還是無力控制地廣人稀的土地。英軍多次重創了華盛頓的大陸軍,但是還是無法贏得最終勝利。獨立戰爭之中,美國民兵無處不在,能夠控制廣大農村,使得英軍難以深入內地。

當然,英軍也是想過一些辦法。比如英國利用效忠派派作為控制北美的工具,1778加入英國的效忠派有7500人。不過在民兵和大陸軍的配合打擊下,地方上很多效忠派最終都被消滅乾淨。

歐洲對美國獨立戰爭的援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英國取得了霸主地位自然會讓其他的歐洲國家不安,所以歐洲很多國家必然非常不安,所以自然就開始聯合起來了對付英國。早在獨立戰爭爆發之前,法國就派人去北美煽動當地人反對英國。戰爭爆發以後,法國路易十六就秘密援助一百萬里爾。幾周後西班牙國王也拿出了同樣數目的金錢來援助獨立戰爭。

不過當時的歐洲國家也知道北美殖民地是非常弱小的,因此沒有抱太大的希望。直到1777年薩拉託加的勝利使得歐洲國家看到分裂大英帝國的機會。法國開始和美國結成同盟,西班牙也加入對英國宣戰,之後還有荷蘭、葡萄牙也同樣加入了。歐洲各國積極援助資金,武器使得戰爭形勢開始越來越有利。

這些援助有多重要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當時美國軍隊90%的武器彈藥都是來自於國外的。西班牙幫助美國奪取了佛羅里達的彭薩科拉。法國幫著奪取了加勒比海的幾個島嶼。法國海軍甚至還威脅過英吉利海峽,騷擾英國向殖民地輸送援兵和給養。畢竟當時的法國可是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所以美國曆史學家也把美法結盟視作為“美國曾經取得的最偉大的外交勝利”。


歷史是什麼

18世紀末美國能打敗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並獨立,並不完全靠自已的力量,主要是美國人當時很好地藉助了外部力量。

大家都知道美國第一位總統華盛頓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然而與美國國父華盛頓齊名的還有一位人物,也是美國鈔票上的人物,他就是富蘭克林,是他說服並得到了當時世界第二大強國法國及歐洲其它國家對美國獨立戰爭的支持。


(美國首套郵票就是富蘭克林和克林頓的頭像郵票)

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時間去從事社會活動。由於英國殖民者的殘暴統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從1757到1775年他幾次作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國談判。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和《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七十歲的富蘭克林出使法國,贏得了法國和歐洲人民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他參加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深受美國人民的崇敬。

還有一點,英國當時也自顧不暇,沒有很大精力去對付美國獨立運動。
當時南非布爾人已經在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另一個英國最看重的印度大陸古老的邁索爾王國當時一直在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以上是古邁索爾王國郵票。因為南非和印度對當時英國殖民地統治很重要,相對於偏安一隅的北美大陸反而沒那麼重要了,因此英國在這二個地方都投入了重兵鎮壓當地人的反抗,導致英國無法全力去對付
美國獨立運動。



再說,在當時英國人眼中,美國獨立畢竟是自己人獨立建國,也不想盡全力去扼殺它,這個從1814年美加戰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英加聯軍把白宮都燒了,如果要滅美國,當時就滅了,結果英國不僅沒滅掉美國,還把侵佔的領土又歸還給了美國。



湘平古珍郵館


華貴夷賤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美、英雙方的實力對比是極其懸殊的:英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七年戰爭後英國在北美佔領了法國的領地加拿大,在非洲佔領了法國的塞內加爾,在亞洲將法國勢力徹底擠出南亞次大陸,這不僅大大擴充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對加拿大、佛羅里達和英屬印度西部群島的控制為英國出兵美洲,建立了戰略基地。英帝國本土當時約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軍事上英國擁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號稱“歐洲常勝軍”的陸軍和海上無敵的強大艦隊。其陸軍在北美作戰中首次裝備和使用了新發明的後膛來復槍。其海軍有艦艇’300餘艘,其中77門炮以上的主力艦即有131艘,擁有無可爭議的制海權和海上霸權。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8年中先後派往北美作戰的兵力共9萬人,其中有3萬是由德意志不倫瑞克公爵和黑森一卡塞爾伯爵提供的僱傭軍。此外還有3~5萬效忠派分子和少數印第安人協同作戰。此時北美殖民地僅有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而在武器裝備以及後勤補給等戰爭潛力方面北美殖民地更是無法與大英帝國抗衡,要知道此時大英帝國一國的生產總值幾乎就佔據了全世界的一半。那麼北美殖民地為什麼能以弱勝強呢?

事實上儘管在獨立戰爭之初北美殖民地是在原有的各州民兵的基礎上整編的大陸軍,就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而言:的確無法和大英帝國的正規軍抗衡,然而千萬不要小覷這些北美民兵。實際上他們從登陸美洲的第一天起就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和印第安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有時甚至是和野獸,畢竟那時的北美大陸還是一片蠻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北美幾乎全民皆兵的局面——在北美幾乎人人會用槍,他們只要一扛起槍就是天生的戰士,美國私人持槍的傳統就是這時形成的。而這些天生的戰士具有明確的目標——就是爭取獨立。相比之下英國方面卻不知為何而戰——此時英國國內正是政治運動風起雲湧之時,英國國內的反對派人士將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同樣視為大英帝國的臣民,在他們看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運動並不是要顛覆大英帝國,而僅僅只是出於和政府的對立,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北美的反抗運動是英國政府官逼民反。這樣一來英國政府在國內輿論上處於相當不利的境地。

在北美獨立戰爭之前英國的對外擴張之路一直走得順風順水——西班牙、荷蘭、法國全讓英國教訓過。如今看到英國後院起火,於是歐洲各國一窩蜂湧上去給英國挖坑。在獨立戰爭中美軍90%的火藥來自歐洲,其中絕大部分是法國生產製造的。在約克敦之戰中法國甚至直接派出7800兵力同美軍組成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英軍的包圍。荷蘭人也沒閒著: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成為了歐洲大陸諸國支援美國的軍需品轉運站——歐洲大陸諸國提供的武器、彈藥、糧食、被服和藥品源源不斷通過這裡運輸到北美。1776年6月西班牙也懷著收復直布羅陀的心情對英宣戰。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丹麥、瑞典等國儘管是中立國,但也在這一時期組建了“武裝中立同盟”——這一同盟儘管在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並沒明確支持哪一方,但這一同盟要求當時控制世界海洋貿易的英國不得壟斷世界制海權,必須給予他們自由通航通商的權利,這實際上對英國的霸權構成了挑戰,英國不得不分心應對這些紛繁負責的挑戰。

英國在同法國、西班牙爭奪北美的過程中鑑於自身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客觀現實,所以鼓勵民間勢力踴躍前往北美拓殖並給予相當的特權——只要北美殖民地臣服於大英帝國並定期繳納貢賦,對殖民地內部事務是缺乏干預的興趣的。在英國看來:即使美國獨立,只要自己仍控制著世界貿易的主航線就仍能控制世界霸權。英國對殖民地的這種態度可謂一以貫之——二戰後面對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英國實際上採取了放任自流順勢而為的態度,事實上這種態度在北美獨立時期就已初見端倪。最終英國為集中精力爭奪歐洲霸權而放任了美國獨立這一事實。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就是這幫在英國混不下的人,來到北美生存,結果還是離不開英國政府的影子,到處剝削壓榨,土豪一煽動,然後就反了。當然英國在歐洲也得罪不少國家,法國就是大力相助的最大國家,其它歐洲國家沒有法國出力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