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週刊曾經說「閻錫山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對於這個評價你怎麼看?

634812056

沒任何問題啊,他就是晉人的偉大英雄,應該被供起來崇拜。只是由於某些原因,被扭曲了,形象變的模糊。



辛亥功臣

閻錫山出身於一個商人家庭,從小就接觸做生意,十四歲讀完蒙學後和父親一起做金融。

1902年,進了山西武備學堂,學習成績優秀,1903年官費保送日本留學。

大家知道,當時的日本就是個反賊培訓窩,滿清派過去的學生,很多都成了反賊。閻錫山也不例外,加入了同盟會,成了一位革命黨人。回國後,成了山西新軍標統,算是一步登天,他的這一標新軍,基本就是同盟會的了。

辛亥之後,閻錫山在山西呼應,殺死巡撫,本想和吳祿貞一起揮師入京,滿清收買刺客殺死了吳祿貞,沒做成,就派兵往北往南發展。南北議和結束後,滿清遜位,民國成立,閻錫山就回山西成了山西都督。

山西守護者

閻錫山雖然是同盟會,但是老派同盟會,對於孫中山後來的很多做法,都不支持。也不支持共和,認為“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厲行軍國主義不足以圖強,欲厲行軍國主義非先走君主立憲”不可,要求“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

現在看來,這套很有道理,這麼大範圍,地區之間區別這麼大,搞共和不可能達成任何共識,除非分成更多更小的行政實體。但當時人不認可。

在之後的民國紛擾中,閻錫山遵循“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

這非常難得,中


國多的是問鼎中原的野心家,少的是保護地方的守護者。保護地方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維持地方秩序,另一層是阻止來自中央政府和外省軍隊的禍害。這兩方面閻錫山都做的不錯。

對內,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菸、天足、剪髮(剪辮子),後又推廣種棉、造林、畜牧。

對外,拒絕參與軍閥混戰,除非會危及到山西否則輕易不表態不參戰。擊敗了三姓家奴馮玉祥等野心家對山西的覬覦。

在國民黨大勢已成的時候,閻錫山宣佈加入國民政府。之後一直抵制國民黨實際控制山西。現在不少人覺得統一好啊,那多好啊。其實好個屁,那就是把山西人民送到國民黨手裡,國民黨從孫文改組後一直都不是好鳥。

中原大戰就是蔣介石對山西的侵略,在張學良這個不孝子的幫助下蔣介石贏了。不過由於之前山西的基礎,和日本人在東北的戰爭,讓蔣還沒機會消化山西就迫於形式不得不讓閻錫山東山再起。

抗日英雄

閻錫山雖然是軍人,但家庭的商業活動讓他對工商業瞭解很深。為了發展經濟,同時儲蓄力量對抗蔣介石或者日本人對山西的可能入侵,大力發展工商業,修築鐵路,創建銀行。抗戰之前,山西確實已經算國內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了。

全面抗戰爆發後,閻錫山的軍隊戰鬥在第一線,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是閻錫山軍隊合作打的。抗日英雄傅作義就曾是閻錫山的手下。

地方自治

區分主政者是好還是壞,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希望治內民眾變富變強的就是好的,把民眾徹底管控起來恨不得菜刀都不讓擁有的,就是壞的。

閻錫山就是個好的主政者,他在山西大力推行區域自治,他起名叫“村本政治”。設立村公所、息訟會、監察會、人民會議等機構,通過這些機構進行地方自治。這些機構對販賣和吸食毒品、窩娼、聚賭、偷盜、鬥毆、遊手好閒、忤逆不孝等事進行感化教育和處罰。

還成立了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讓他們有自保能力。這是他一貫提倡的軍國民教育的延續,關於軍國民教育我寫過一篇文章,有感興趣的人可以翻一下,這是公民社會的基礎。

在閻錫山治下,社會安定,秩序良好,經濟發展,工商業發達,所以很多鄰省的人湧去山西生活發展,山西獲得了“模範省”稱號。

閻錫山毫無疑問是個晉人的大英雄,在亂世努力抵抗各種流氓對山西的覬覦,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努力讓民眾自身有更強的武力來抵抗各種侵害。


尋常味



在眾多以“爭霸”為主流的民國軍閥中閻錫山是罕見的“種田流”。

搞經濟建設一流,把山西從落後的西部內陸省份建設為“模範省”

閻錫山依靠自力更生,在數年之內創建了包括採礦、冶金、採煤、發電、機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紡、造紙、捲菸、火柴等輕重工業廠礦的西北實業公司,修築了長達 860餘公里的同蒲鐵路,成立了山西省營業公社,整頓了山西省銀行,新建了鐵路、鹽業、墾業等銀號,併為“四銀行號”成立了實物準備庫,到抗日戰爭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資本體系,資產達到2億銀元。尤其是軍工業,太原兵工廠成為當時頂尖,“太原造”威名赫赫



太原兵工廠與漢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並稱民國軍工三巨頭,然而起步最晚的太原兵工廠,在現代化程度上,卻一直是三家中的佼佼者。山西王閻錫山之所以能在叱詫風雲多年,與山西雄厚的兵工實力有莫大關係。


30年代太原兵工廠仿製湯姆遜衝鋒槍

搞教育全國領先,四年義務教育獨樹一幟

1915年山西頒佈《義務教育實行程序》,開始普及義務教育。規定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七歲到十三歲的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不執行家長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強迫教育。還要求各級官員均有籌集義務教育經費的責任和義務,並將其籌款的情況作為考查政績的主要依據之一。

正是由於閻錫山對教育重視,徐向前在1919年春考入山西國民師範速成班,後來才能上黃埔軍校,才有後來的輝煌戰績和共和國元帥!

陶行知說: 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

搞爭霸三流,軍事、權謀均是屢敗屢戰而屹立不倒

軍事晉綏軍先後敗於馮玉祥的西北軍、張作霖的東北軍、蔣介石的中央軍、日軍等,敗多勝少。

政治上幾度下野幾度復出,晚年流亡臺灣


新中式生活

因為視野問題,閻錫山始終是個軍閥。

近年來網絡上湧動著一股為民國軍閥翻案之風,諸如張作霖治下的東北,李宗仁白崇禧管理的廣西,龍雲竭力維護之雲南,乃至於提問中的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等,這是一種非常偏頗的觀念。



一,歸根到底,十數省的軍閥割據阻礙了中國的統一,使之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對我國當時的國防、經濟和外交等多方面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日本人敢覬覦中國便是看透了當時中國的一盤散沙,他們認為各路軍閥沒有國家觀念,不會支持國民政府的全面抗戰,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

三晉大地被閻錫山統治了整整38年,在他眼裡山西就是他的獨立王國,為了維繫自己在山西的統治,無論國共一概排斥,更缺少國家與民族意識,抗戰期間與駐太原的日本第一軍暗通款曲,以其侄子閻鶴其為代表,頻繁與日軍接觸,以準備做漢奸的條件,試圖恢復對山西的統治,日軍稱此為“伯工作”,多虧國民政府發現及時。



二,對轄地的建設與維護,不代表閻錫山就是愛民如子,無非山西是他的老巢,是他政治地位的基石,那就必須起到晉綏軍兵源、個人提款機和培養私家官吏的三重作用 。他為家鄉所做的一切,表面是造福桑梓,真實目的就是上述三項的取之不竭,山西人民不過是他的奶牛,懷念個甚呢?

用人,是“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挎”,完全的個人獨裁;統治工具養兵二十餘萬,尚不算地方武裝,建立了關內第二大的兵工廠, 參加軍閥混戰,這些耗資巨大的窮兵黷武行為,難道不是山西的老百姓埋單?



甚至於日本投降以後,閻錫山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留用日軍降兵數千人成立所謂第十總隊,鎮壓人民和對付解放軍,完全沒有民族立場。




四,閻錫山的所謂“保境安民”是政治藉口,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的中央系一直試圖進入山西,使這個華北重地不再是獨立王國,閻錫山不敢明抗,只能利用民意去排擠,那就必須收買山西人心,在地方上做做樣子取得山西百姓的擁戴,否則就是地位不保。

在抗日戰爭之前,山西少兵禍,是因為閻錫山自知爭天下無望,退而守老窩,不再逐鹿中原,政治安定必然帶來一定的經濟繁榮,但是與富裕根本畫不上等號,有錢有勢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山西百姓還是吃不飽飯的,因為要供養大量軍隊和其它統治工具,軍閥一定是橫徵暴斂。




日本鬼子佔領東三省後,掃蕩包括土匪在內的一切不屈服武裝,用警察政治控制偽滿洲國,治安較好,交通無礙,也有畸形的經濟繁榮,與閻錫山的軍閥統治大同小異,難道可以翻案的?



《時代週刊》不代表什麼,吳佩孚也上去過,給西方人獵奇我們祖國當年的貧窮落後而,過濾。


度度狼gg

文 | 獬執事

美國《時代》週刊的評價,大抵沒錯。閻錫山是一名軍閥,但同時也是一位極有主見的改革家,在他割據山西十餘年中,山西的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相對於其它省份來說,還真的稱得上繁榮富裕。

其實閻錫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舊式文人。閻錫山地主出身,上的是私塾,讀的是《三字經》和四書五經,這一點與辛亥革命中那些受過“歐風美雨”教育的人是不同的。辛亥革命之後,別的省要麼掛十八星旗,要麼掛五色旗,而閻錫山呢?這位老先生掛的是太極八卦旗。

其實閻錫山參與辛亥革命,有一點偶然因素在裡面。他追求的不是“三民主義”,而是自創的“公道主義”,據他所說,就是“無論何時何地,皆處於對之地位,故能博人人欣喜,處處為人樂於接受”。在這一改革思想下,他努力將山西打造成“村村無訟、家家有餘”的太平盛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田園牧歌。

這樣的閻錫山自然非常保守。他認為“工業應有限制、商業應有限制,土地僅有私種”,努力抵制著工業文明;他認為要施“王教之化”,大力發展教育,在軍費緊張的情況下開展義務教育;他以農為本,搞“六政三事”;以軍立省,大力發展軍工業——山西經歷晉商幾代經營本來就富庶,閻錫山又相對溫和,願意發展經濟民生,於是在亂世中山西得以遙遙領先於其它省份,也就不奇怪了。

美國《時代》週刊對閻錫山評價極高,認為其“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這也體現了閻錫山的另一面。是不是有些意外呢?


亞歐研究寮

《時代》雜誌這句話說得很對啊,沒毛病。閻錫山統治山西的三十八年間,確實將這個落後的內陸省份,建設成了經濟名列前茅,工業初具規模,義務教育全國第一的民國“模範省”。

先說山西的工業。閻錫山強調“造產救國”,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包括採礦、煉焦、冶金、電力、機械、化工、建材、毛紡、皮革、麵粉、火柴、造紙、印刷等各行當的西北實業公司。還建立太原兵工廠和山西火藥廠,製造規模和能力名列全國三甲,步槍、機槍、火炮、各種子彈、炮彈等都能夠自主生產。

其次他還閻錫山還力主修建了長達 860餘公里的同蒲鐵路,有力的促進了山西經濟發展,還成立山西省營業公社,整頓山西省銀行,發展金融業等,推行“物產證券”,籌集資金高達7000萬元。另外還鼓勵民間興辦自有企業。

再說農業方面。他提出“三事”(種棉、造林、牧畜)、“六政”(禁菸、天足、剪髮、水利、種樹、蠶桑),得到農民們的大力支持。

最後說一下山西當時最牛的義務教育。閻錫山早在1915年就頒佈了《義務教育實行程序》,他就是要強迫山西的小孩上學唸書:“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歲到十三歲,這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這就名叫國民教育------為父母的無論如何貧窮,總要使子女上學,是父母對於子女的義務,又名叫義務教育;國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學,就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

據1933年《教育部督學視察山西省教育報告》,1932年的教育經費佔當年各縣行政總開支的比例:忻縣佔61%,定襄縣佔50%,大同縣佔57%。我想這個比例,如今全國都沒有什麼地方能夠達到吧。

到1929年時,山西全省共有學校26489所,山西兒童的入學率達到了70%,位於全國第一,遙遙領先於其它省份。陶行知在山西考察後說道:“山西是中國義務教育策源地”


漁樵侃史

閻錫山實實在在地統治山西長達36年,在其治理下山西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時代》雜誌只是家媒體,它是外國人,並不瞭解中國。最終,閻錫山的軍事爭霸意圖導致“前期心血懼喪”。

總體上閻錫山的政治生涯是:辛亥革命崛起——控制山西——勢力擴張——中原爭霸——退守山西——敗退。中原爭霸前對山西的發展貢獻頗大,之後,則屬於“全面退縮、固守本土”將山西變成“家天下”極為不利於中國發展,是該被批判的。限於篇幅,我只談談1933年以前的閻錫山。

(1)1912到1920年的鞏固時期

閻錫山1912到1916年,以“爭權”為主,屬於控制“山西”期間。1917年,開始加強民生建設——六政三事,即: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剪髮、天足、種棉、造林、牧畜。“六政三事”除了剪髮、天足,基本屬於“左宗棠的民生政策”的翻版。

(2)1920到1930年的,大力發展時期

自1922年以後,閻錫山已經具備了其他軍閥少有的“穩定基礎”。1926年就已能月產火炮10多門、衝鋒槍900多支、機關槍30挺、炸彈3萬多發的實力。掌控的軍隊兵力多達30餘萬。1927年建成的太原兵工廠又使其實力倍增。

山西的民生工業發展也很不錯,建立了25個煉油廠、2個鍊鋼廠、2個機器製造廠、15個發電廠。其他前期民生配套工業的發展也不錯,例如1921年建造蠶具製造廠、兩個麵粉廠、1個棉紡織廠、一個捲菸廠,這些都是為前期“民生項目”打造的配套企業。

(3)“中原大戰”讓閻錫山虧了大本兒,山西爆發三年金融危機,民生頓時倒退20年

1930年11月29日,閻錫山前往大連暫居,山西金融崩塌,全國拒用晉鈔。之所以發生金融危機,主要是為了軍事而大規模“超發”晉鈔導致。山西財政除了1919年盈餘外,其餘都是赤字。為此,閻錫山大量“超發”晉鈔。從1919年的年印製40萬元,到1930年的9600萬元,造成山西金融秩序混亂。

再加上“兵敗下野”人心惶惶、山西軍方和有錢人紛紛囤積麵粉,更使糧價飛漲;1932年,山西水旱災害頻仍,山西企業倒閉較多。

綜上所述:(1894年後的)晚清民國的中國最需要的是“民生”發展,固本是最需要的。但是,“軍閥割據”、隱形割據使得無法做到這一點。山西一省做到了“本省固本”卻因閻錫山個人野心導致“中原大戰”而終被打亂,其後又被“抗戰”徹底打亂。


坐古談今

閻錫山無疑在民國時期為國家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南向西進攻。閻錫山主政的山西對日本進行了頑強地軍事鬥爭。與陝北的紅軍有較好的合作。陝西三千子弟東渡抗日有效阻止日軍西征。陝西駐軍在黃河西岸堅持堅決抵抗,使日軍攻破關中南下四川,攻陷陪都重慶的陰謀始終沒能實現,這與閻錫山在山西堅持抗戰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到了臺灣後,他的命運好像要比駐守陝西的胡宗南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