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皇太極和雍正,還有哪些靠譜的清朝皇帝?

Dannysir1

清朝十二帝,其中有哪些是真正靠譜的皇帝呢?看完他們的是非功過,想必你心中必有論斷。

立業之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他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統一,建立了後金政權。在他統治期間,曾不斷對當時的明王朝遼東地區進行侵略擴張,在遼東攻下了七十餘城。清朝建立後,尊努爾哈赤為清太祖。

擴業之主——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繼任者,他繼位之後做了一件非常有遠見的事情,那便是該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建國號大清,這便是後來我們常說的滿清。在皇太極統治期間,滿清的實力飛速發展,對內,皇太極重視發展生產,改革內政;對外,一方面不斷對明王朝進行打壓,一方面征服了當時的北方諸國,征服了朝鮮,統一了漠南蒙古各部。為後來清軍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悲情天子——順治

清世祖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但他的一生確是悲情的一生!順治帝在激烈政治鬥爭的情況下被擁上帝位,當時年僅六歲,國家實權一直被叔叔多爾袞把控。直到十四歲時才開始親政。順治是一個想有一番作為但又有些剛愎自用的人,他最大的功績還是他所主張的一些政策,像重用漢官,提高了漢人的地位,促進了民族融合;積極推行寬鬆和招撫政策以緩和社會矛盾等等。但由於急於求成的性格也犯下了一些錯誤,特別是因董鄂妃之死而一蹶不振,後來無心國事,鬱鬱而終,年僅二十四歲。

千古一帝——康熙

說到清朝皇帝,個人首推清聖祖康熙!康熙是將清朝真正推向盛世的皇帝,一生功績卓著,少年時便扳倒權臣鰲拜,後來又平定三藩叛亂,收復臺灣,親征葛爾丹,保衛雅克薩驅逐沙俄侵略軍。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

勵精圖治——雍正

清世宗雍正的勤政歷來為世人所稱道,他堪稱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康乾盛世的出現,個人認為雍正當有一半的功勞!雍正帝在位期間改革吏治;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等等一系列措施加速了清朝的發展。

在清西陵泰陵隆恩殿內展出有雍正皇帝的一副對聯:“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橫批:“勤政親賢”。雍正皇帝絕對是一位勵精圖治之主。

好大喜功——乾隆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功績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仰仗先人留下的遺產,乾隆皇帝晚年曾自詡為“十全老人”,十全是他一生對自己最滿意的十大功績(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的總結,但其中多數實有誇大之疑。乾隆最受後人詬病的莫過於他制定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晚年昏庸,奢侈無度所導致的腐敗滋生,大貪官和珅只是一個代表,實則那時的官場已經變得腐朽不堪,浪費奢侈之風盛行。

志高才短——嘉慶

清朝正式開始走向衰弱始於嘉慶帝在位期間,其實這主要還是乾隆留下來的禍端(整個官場已經腐朽),雖然嘉慶帝為人節儉勤政,想有一番作為,但畢竟個人的才智還是不足以力挽狂瀾,缺乏長遠考慮的意識。嘉慶在位期間,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最著名的當屬“癸酉之變”,一度打到皇宮大內,但嘉慶帝面對農民起義的做法只是一味的殘酷打壓,並沒有意識到是整個官場出了問題才導致農民叛亂,以為殺了幾個貪官就能改變官場腐朽的面貌。在外交方面,依然堅持閉關鎖國政策,清朝也自此之後一蹶不振。

苟安姑息——道光

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也曾做過一些補救措施,像整頓吏治,整理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確實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本人也是力主節儉,勤於政務。但和父親嘉慶一樣,還是個人能力不夠,不能調節好社會矛盾。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至此之後,道光帝便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毫無作為,直到終老。

無力迴天——咸豐

咸豐帝在位僅十一年,他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名氣,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這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最大的功績莫過於鎮壓了太平天國的起義!但後來在抗擊英法的戰爭中連連失利,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年僅31歲便崩於承德避暑山莊。

短命皇帝——同治

同治皇帝根本談不上有什麼作為,登基時年幼,當時的國家大權由其母親慈禧太后把持,同治皇帝真正開始親政不到數月便突然病逝,年僅19歲。

傀儡皇帝——光緒

光緒帝是個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但無奈一生一直被慈禧操控,光緒帝曾實行"戊戌變法",但僅持續了103天便以失敗告終,後被慈禧幽禁於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

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登基時還只是一個年僅2歲的小孩,三年後,清朝便宣告滅亡了。所以溥儀談不上對清朝有什麼功績可言,自然談不上靠譜皇帝。

個人認為,真正靠譜的清朝皇帝只有四位,那便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以及雍正,你怎麼看呢?


靈魂的感觸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清朝的皇帝都非常靠譜,這裡的靠譜指的是做清朝的皇帝,而不是照著鍵盤俠設定的那樣預知五百年,將中國帶入超級發達國家!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面臨著新舊交替的獨特環境,因此對於皇帝的素質而言要求也更高。

而因為是少數民族入主,又有明朝的前車之鑑,清朝皇帝在治國理政上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連後宮侍寢制度都定得如此慘無人道!

所以,說“清朝無昏君”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維持清朝的統治上,除了末帝溥儀,其餘11位帝王基本都是在線的。


1、開國:努爾哈赤

作為清朝的開國君王,努爾哈赤掀開了後金建立政權的序幕,

1605年,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這是一項兵農合一的制度,有著巨大的實用性,在這樣的制度下,女真人爆發出了巨大的戰鬥力,奪取了遼東多座城市,對明朝東北地區形成巨大威脅;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標誌著女真開始封建化進程;

1618年,薩爾滸之戰,後金擊敗明軍12萬大軍,明朝北方精銳損失殆盡,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後金則完全掌握了遼東北部地區;

努爾哈赤的作用,是打下了大片土地,為清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2、奠基:皇太極

雖然努爾哈赤開始反抗明朝,建立後金。但是真正對清朝起到奠基作用的,是皇太極。

相比於努爾哈赤的燒傷搶掠,皇太極顯得更文明,後金也在皇太極手中,逐漸走向封建時代;

皇太極在位期間,先是將女真改為滿洲,然後將滿洲八旗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八旗蒙古軍和八旗漢軍;

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遺志,除了不斷進攻明朝,還不斷對漠南蒙古發動戰爭,終於在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

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標誌著清朝封建化的完成。

3、入關:順治

順治皇帝存在感很低。主要原因是少年繼位,親政數年就病逝,所以政績不多。

但是順治皇帝地位非常重要。

首先,順治期間,1644年,清軍入關,標誌著清朝從地方政權開始向全國政權轉變;

1645年,多爾袞推行剃髮令,江南地區反抗風起雲湧;

1645年——1661年,清朝陸續消滅南方各南明政權,完成中原的統一。

4、開疆:康熙

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的文治武功也達到新的高度。

擒鰲拜後,康熙親政;

1681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亂;

1684年,收復臺灣;

1689年,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1年,多倫會盟,清朝收服喀爾喀蒙古,也就是漠北蒙古;

1696年,昭莫多之戰,清軍擊敗噶爾丹,迫使其自殺;

1722年,驅逐準噶爾,收服西藏。

康熙年間,清朝猛烈開疆拓土,取得巨大成就;

5、肅貪:雍正

因為康熙以仁治國,導致執政後期腐敗嚴重,雍正即位後,開始了規模空前的肅貪行動;

1723年,清朝收服青海;

1727年,《恰克圖條約》簽訂,北部邊境確定;

雍正在位期間,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西南地區徹底納入版圖;

推行“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人口大量增加;

設置軍機處,標誌著專制集權達到頂峰。

6、極盛:乾隆

經過了前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清朝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

乾隆時期,清朝繼續對外擴張;

1755年,消滅準噶爾汗國,收復新疆;

1757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穩定西北;

1771年,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

乾隆時期,腐敗開始嚴重起來,清朝的皇帝專制空前加強,文字獄層出不窮,標誌著清朝走向下坡路。

7、守成:嘉慶

乾隆之後,清朝開始不可挽回的衰敗。

嘉慶皇帝能力不足,但是守成有餘,清朝在嘉慶時期開始緩慢下降;

乾隆執政晚期,爆發了規模浩大的白蓮教起義,嘉慶時期,終於將其平定;

嘉慶在位期間,兩次遭遇刺殺,其中的白蓮教起義直接打進了紫禁城,可謂兇險萬分,也預示了清朝的衰落。

8、中衰:道光

道光時期,國力繼續下滑,這是因為和西方一日千里相比而言的,事實上清朝一直在發展,只不過腳步緩慢。

道光執政前期,最大的功業是平定了新疆的張格爾叛亂,將其捉拿到北京;

道光時期,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進入屈辱的近代史。

9、破敗:咸豐

雖然經歷了鴉片戰爭的失敗,但是清朝上下並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

咸豐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個有實權的皇帝。

但是在咸豐在位時期,清朝更加衰落,對外作戰更是屢戰屢敗。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半壁河山淪陷。

1856年,鴉片戰爭爆發,英法美俄相繼擊敗清朝,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逃到熱河避暑山莊病死。

10、中興:同治

咸豐執政後期是清朝危機最嚴重的時候。

此時,北有沙俄蠶食領土,南有太平天國、捻軍起義。這樣的情況下,慈禧發動政變,掌握了大權,並開始扶持同治。

清朝在同治和光緒執政時期,稱為“同光中興”,尤其是同治年間,清朝撲滅太平天國起義,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清朝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進程。

不過,同治卻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最不靠譜的,由於慈禧的溺愛,最終玩物喪志的同治死於梅毒。

11、傀儡:光緒

同治死後,慈禧將光緒扶上帝位,但是還是傀儡。

光緒在位時期,和同治一樣,因為沒有實權,所以基本都是慈禧在做決斷。

前朝平定了西北迴亂、擊敗法國入侵;

1876年,清朝收復新疆,1884年,設置新疆省;

1895年,甲午戰爭失利,清朝再次陷入空前危機;

1898年,清朝變法失敗;

1903年,清朝開始預備立憲,但清朝滅亡已成定局。

所以,清朝皇帝總體在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康-安寧;

熙-興盛;

——萬民康寧、天下熙盛。


平定三藩之亂

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

別人都說康熙朝是如何勝利的,我想說說三藩是如何失敗的:

恐怕那個時代,只要有人打著反清復明或者驅逐外虜旗號,就能爭取到極多仁人志士,而吳三桂本人好像沒有這種意思,故主再正統也都沒了,所以他揭竿而起的時候自己立了山頭,放棄了大好噱頭。在那個時代,名正言順這把利刃就這樣被他丟掉了。

輸在了起跑線上,矮子推掌——出手就不高,眼光太短淺,雄心壯志沒有,只想封疆裂土,地主意識濃重。換言之,他還沒打就已經把最高目標定低了,自己都沒底氣能推翻滿清。

吳三桂的政治威望低下,名聲在外的他,借不到名正言順這道東風,群眾基礎差,被人詬病好多年,形象上是扭轉不過來了。

一系列原因吧,吳三桂起兵太倉促,準備的並不充分。朝廷剛有動靜,吳三桂這邊就已經驚了,本來他的戰爭資源就沒法和清廷抗衡,而且始終想著封疆裂土的他,一直以為掌握重兵的自己會讓清廷退步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結果,沒有想到清廷的堅決。

“宜疾行渡江,全師北向”

“直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運道”

“出巴蜀,據關中,塞餚、函自固”

的建議統統不採納,而是——

“屯松滋,與勒爾錦夾江而軍,相持,皆不敢渡江決戰”

吳軍止步松滋三個多月,是吳三桂犯的戰略上的致命錯誤。清廷從容部署,戰爭資源調動起來,潛力巨大。吳三桂至死未過長江。

至於尚之信和耿精忠,實在懶得提筆,連吳三桂都不如,不佔篇幅了。


東北反擊沙俄,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雅克薩之戰,最終和毛子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東北與沙俄邊境的寧定。以前的初中歷史就有這些,不多講了。

1690年,康熙親征葛爾丹,葛爾丹兵敗身亡。但所謂打蛇不死,準噶爾部可沒有消亡。之後的幾十年裡依舊是清朝的心腹大患。最後乾隆偷巧摘了果子。

任用漢臣,如張廷玉,陳廷敬等,編修《康熙字典》。


康熙在文化上面實行文字獄,為了維護少數民族的統治利益,打擊漢族人民批判的呼聲,製造了多起抄家案,而他的繼任者雍正、乾隆更是變本加厲。

康熙不願意將西方傳入的科學技術進行推廣,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中國近代的全面落後與清朝統治者的思想有一定關聯。


古今通史

按照中國古代皇權專制對帝王的考量標準,大多數的清朝皇帝基本上還都挺靠譜。

咱們看看當上皇帝以前,清朝的皇子們都經過些什麼樣的培訓。



一、“卯入申出”上書房

《簷曝雜記》“皇子讀書”卷中記錄:

【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餘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內府蘇喇數人(謂閒散白身人在內府供役者)。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既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程課,未刻畢,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習國語及騎射等事,薄暮始休。】

從這裡可見,皇子是五鼓時就開始進書房讀書了,不到5點,天還沒亮。這之前,還要穿著和梳洗,起床時間肯定不會晚於4點。

每天“卯入申出”,早上五點開始,學習到下午三點,共十個小時之久。

文化學習完成就回家玩去?開玩笑了,還要練習武藝呢。

“薄暮”時分,太陽下山,大概是6點左右,一天的學習才算結束。

在一年當中,皇子們除夕上午可以放假半天,元旦節、端午節、中秋節和自己的生日,各放假一天,萬壽(皇阿瑪的生日)放假兩天,其餘日子都要學習。


皇子們從六歲開始,就開始進入上書房學習了。什麼時候就結束了呢?看成績。腦袋瓜子不靈光的,都要熬到三十歲,相當於現在博士後的年齡了。

道光年間,惠親王綿愉年近四十,處理完公務以後,還必須“揹著那書包上學堂”,也不知道他和那群小兒郎同班的時候是什麼感受?

乾隆年間的探花郎,內閣中書趙翼有次去皇宮早朝,五更時分,文武百官還沒來,皇子們已經在上書房開始讀書了。趙翼大驚,感慨道:

【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

比你更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怎麼活?



二、各門課程皆考究

那麼,皇子們都學些什麼課程呢?

①各門語言

漢語、滿語、蒙古語是必須要學習的。

漢語和滿語可以理解,為什麼還要學習蒙古語呢?

1.每任清朝皇帝都兼為蒙古大汗,不學蒙古語,你怎麼給部落首領們開會?

2.為未來的老婆而學習。滿蒙聯姻是清朝的國策,將來肯定要給你娶個蒙古老婆。

②儒家經典

《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資治通鑑》等等,此類儒家的經典著作,這是必須的。

③書法

書法是必修課。清朝皇帝們基本上都有一筆好字,大家可以去查查相關圖片。

④先皇祖訓

老祖宗皇帝的聖訓也進入了課堂,順治的《資政要覽》,雍正的《聖祖庭訓格言》等書也是皇子們必須要學習背誦的。



三、文武雙全好孩子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皇子們不但要學習文化知識,還有體育課,就是要練武。

什麼武藝呢?――騎射。

愛新覺羅馬上得江山,自然要學習騎射,以彰尚武精神,不忘本。

下午3點半左右,文化課結束,就又開始練習武藝。

射箭,分步射和馬射。

步射的時候,在院子裡有箭靶,皇子們張弓搭箭,練習射靶。

馬射需要騎在馬上,仍然是用弓箭射靶,每隔五天去圓明園練習一次。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學習中成長,實踐中鍛鍊,父皇還常常讓皇子們去辦理一些國家政事,或參加一些祭祀活動。讓他們代替自己主持。

木蘭秋獮,就是檢驗和鍛鍊皇子們騎射成績的考試,皇子們都要參加。

法國傳教士張誠記載過康熙率皇子到塞外圍獵的情形:

“整整一個月,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終日在馬上任憑風吹日曬。他們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時而奔弛,時而勒馬,顯得格外矯捷。他們之中的每個人,每一天都捕獲幾件野味回來,連最小的九阿哥胤禟(十歲)也獵獲了兩隻鹿。”

皇子們的騎射訓練成績還是蠻不錯的。

《簷曝雜記》中記載乾隆皇帝考教他的皇子皇孫們:

【一日至張三營行宮,上坐較射,皇子、皇孫以次射。皇次孫綿恩方八歲,亦以小弓箭一發中的,再發再中。上大喜,諭令再中一矢賞黃馬褂。果又中一矢,輒收弓矢跪於前。上若為弗解其意者,問:“何欲?”仍跪而不言。上大笑,趣以黃馬褂衣之。倉卒間不得小褂,則以大者裹之抱而去】

皇孫綿恩,八歲就能射箭,還三發三中。

這個綿恩後來還做過九門提督步軍統領,他的孫子,他的孫子的孫子,都當過步軍統領。



四、因材施教各有才

這些皇子們的培養方式都一樣嗎?

不是,而是會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引導性的培養。有的側重於治學,有的側重於理政,還有的側重於統兵治軍。各有特點,成才率很高。

康熙的三十五個兒子,九十七個孫輩,幾乎個個都學有所成,沒有一個紈絝子弟。

皇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統兵打仗的將才。

皇三子胤祉的治學功底十分深厚,是當時文壇領袖級人物。

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則是理政治國的才幹。

所以,可以負責任地說,自同治以前,清朝的歷任皇帝都有著相當高的個體素質。同治中興,則是因為六叔恭親王奕訢主政,奕訢的才能也是相當厲害的。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現,清朝對未來君主的培養是相當盡心盡力的,學習的也都是傳統專制下的中國經典文化和武藝,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這些東西卻逐步落後,被現實發展所淘汰。

從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歷代清朝皇帝中,大概同治和溥儀的個人素質要差一些,其他人還都是很不錯的,和“不靠譜”三個字掛不上勾。

清朝的沒落,是中國古代皇權專制不適應於世界發展的氣候,被淘汰是歷史的必然。這種落後,是國家和中華民族整體的沒落,不是靠某個明君、某位大帝憑一已之力所能挽救的。


饞嘴肥貓1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清朝的靠譜皇帝,其實是不多的。我在這裡說的靠譜,主要是指的是不昏庸、能幹事,而且對國家多少有點裨益,爭議不大的。

1.康熙:這應該算得上是個明君,儘管清人把他捧為千古一帝有點吹噓過度。雖然他的才略和功勞比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要欠缺些,但是他的能力和作為,在清朝的皇帝裡頭說是頭一份應該沒毛病。最難得的是,在普遍保守和狹隘的清帝裡,康熙算是最開放的一位。

2、嘉慶:儘管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老爹,而且嘉慶本身的個人能力也相對比較有限,但是他卻是一個難得不折騰的皇帝,比康雍乾三朝的皇帝都不折騰,也沒有什麼外患來折騰他。在他手裡,大清在最後的盛世餘暉下迎來了末日危機。

除了這二位以外,清朝的皇帝個頂個的有問題。順治幾乎就沒勤政多久,而且在位期間表現得比較乖張暴戾;乾隆更不用說,風流韻事一大摞,後期簡直一團糟;道光和咸豐父子倆倒還算盡職盡責,只是一個輸了鴉片戰爭,一個輸得底兒掉;至於最後三位,同治、光緒和宣統,則幾乎都是傀儡玩偶,不說也罷。



青言論史

順治和康熙皇帝也都是很有為的帝王,清朝和很多朝代不同的是,統一天下並不是由一代帝王從頭到尾擺平的,而是連續幾代帝王勵精圖治的結果。

努爾哈赤完成了最早期的創業,使女真部落真正以八旗制度團結起來,同時和部分蒙古貴族也真正意義上的聯合在了一起,整個陣營團結了更多的力量。

而皇太極真正完成了建國立制,同時真正意義上的放眼天下,吸引在明朝鬱郁不得志的漢族人才。而不是僅僅是軍事上稱王稱霸,後金到大清國的蛻變和官制的設立,真正讓這個集體在政治上成熟起來。

而順治前期的忍辱負重和後期對漢族文人的敬重,一方面避免了清朝內部的分裂,另一方面也真正使天下讀書人歸心,同時順治皇帝對皇室子女的教育也為後世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康熙皇帝不亞於開國之君的原因在於,大清朝在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獲得了天下後,其實本身積壓了太多的問題,說白了根底很薄。一定要出現一個強勢的帝王把這些積弊徹底掃清才能使這個王朝成為百年以上的穩固王朝。最適合做這些事情的其實是順治,但他的早逝(姑且這麼認為)使整個王朝重新命懸一線。在四位輔政大臣和孝莊太皇太后以及手握重兵的王爺們建立的薄弱權力平衡中,康熙皇帝逐漸成長起來,一步步掃清權臣,整頓吏治,收回軍權,平定三藩,擊敗葛爾丹,收復臺灣,和俄羅斯老毛子幹,平定青海叛亂。

至於之後的雍正皇帝,刷新吏治,讓權貴階級受到限制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皇權的力量,同時激活了民間百姓的活力,對於延續大清國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雍正之後,大清再無聖君,只能算是守成之主罷了。


魚大嘴

清朝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這六代皇帝都可以躋身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一流君主。其中順治差一些,繼位時年幼,死的又早。

清朝前期150年不斷開疆拓土,奠定了清朝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積,開創了康雍乾盛世。

從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清朝進入多事之秋,逐漸走向衰亡,這六個皇帝屬於中等才智,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衛祖宗留下來的江山,沒有出現特別愚蠢昏庸荒唐的君主。

最後半個世紀由慈禧太后統治,同治、光緒二帝並不掌權,同治不合格,是一個精神身體都有病的短命鬼。

總體說來,清朝皇帝們的治國才能、智商性情、健康壽命都是歷朝歷代最好最高的。


流賊聞之心膽搖

雍正在題主的看起來,是靠譜皇帝無疑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鬧的笑話在清朝皇帝中,應當是最多的

稱年羹堯為恩人,喊隆科多為舅舅,這樣不顧君臣體統,諂媚於臣,後來怎麼樣?

修大義覺迷錄,全國發行,後來他兒子乾隆都看不下去,兒子禁老子的書,罕見

田文鏡在雍正朝以揭發山西巡撫瞞災不報起家,官運亨通,到了雍正晚年,田文鏡也來個瞞災不報,大清臣子特別體恤皇帝的難處

只是雍正在位期間,推行了多項改革,契合了當年改革的主旋律罷了


書劍漂零

清代皇帝總的來講還都廷是那麼回事,總體印象還算可以。就一個慈禧拉了拉後腿。同治光緒溥儀這三個傀儡可以忽略,評價清朝皇上一句話可能比較貼切————你別管我把事情做沒做好,態度可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