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歷史事件上分析一下,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嗎?

edieee


人之初,性本惡。選自荀子理念,荀子是最後一個儒家頂樑柱。人從出生,性子對於社會是惡劣的。來自兒童天真的惡意,赤裸裸,需要人用懲罰來教育兒童,變得守禮。

楚宋泓水之戰 ,宋襄公與楚作戰,在楚軍渡河時,不趁機打擊,反而說不符仁義,

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

決定楚宋國運之戰的時候講仁義,結果宋國淪為二流國家,楚國稱霸。

2,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被楚成王幫助,登上王位,許諾退避三舍,令晉軍退避,引來楚軍冒進,晉文公重耳登春秋霸主,仁義在兵家中做不得數,兵者,詭道也。

為了取勝,無所不用,只要得勝,戰國時代就沒有講什麼仁義了,春秋尚且有仁義,但講仁義的被不講仁義的滅亡。

人之初,性本惡。

恩將仇報,殺恩人充作戰功何其多也,北宋創始人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託孤之臣,欺負孤兒寡母,奪了後周,自立門戶。還改郭威之子郭榮為柴榮,以瞞後人,看,柴榮不姓郭,他(柴榮)也不根正苗紅。

趙匡胤為了防止別人學他奪權,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為後世積弱開了頭。

寒食節,表面上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割股啖君,不談恩情,不願為我所用,放火燒山,燒死自己恩人,假惺惺的落淚,還紀念介子推,由殺他之人紀念可好?買名罷了。

人性本惡。


齊鳴困難斯基


“人之初、性本善”?呵呵,我一直把它當作疑問句。

關於人性的善惡,本沒有什麼定論。我認為,通常情況下,在利益面前,人性都是惡的。在不牽扯利益的時候,人性都是善的。那麼我就試著從“堯舜禪讓”這個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中,簡要分析一下。

一、堯和舜的簡歷

公元前2168年,堯從他大哥帝摯手裡接過了帝位。堯小時候住在他外公伊侯家裡,就隨了孃家的氏-伊祁。所以堯是姓姬,伊祁氏,名叫放勳,封地在唐,也稱為唐堯。唐堯對我們今天的貢獻還是挺大的,他開創了國家制度,制定曆法。他還發明瞭造酒技術和圍棋。舜出生在姚墟,稱為姚氏。後來,又遷居到媯水,稱為媯氏。傳說,舜在出生的時候,目生雙瞳,所以取名叫重華。舜為人孝順,善於製陶。舜在公元前2097年,成為了部落首領。

二、《史記》等正史記載,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

關於“堯舜禪讓”的事件,《史記》等正史眾口一詞。堯的兒子丹朱性情頑劣,堯不想把位傳給他。開始,想把帝位禪讓給許由,可許由沒有接受。於是“四嶽”就推薦了舜。堯為了考察舜,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由於舜很有本事,他的父親、後母和弟弟都很妒忌他,曾經放火要燒死他,推到井裡要活埋了他,多虧娥皇和女英發現及時,才救了他的命。可是,舜並不記恨,對他的父母和弟弟依然很好,這就是24孝中的“孝感動天”的故事。經過三年的考察,堯說,“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於是就把帝位禪讓給了舜,開創了禪讓的先河。“禪讓說”實際也是在告訴人們,人是性本善的。但事實真如此嗎?

三、《竹書紀年》記載,舜從堯手裡奪取了帝位。《史記》把我們騙了兩千多年

中國還有一部史書叫《竹書紀年》,比《史記》要早200多年,是晉國和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說是舜發動了政變,囚禁了堯,奪取了帝位。現在很多人都認可這一說法。這一說法的基礎是,在利益面前,人性是惡的。我們從人性的角度分析,堯肯定是要把權利交給自己兒子的,全但是當時舜的勢力很大,有能力把帝位奪過來,於是就下了毒手。這是人正常的思維。《史記》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陳橋兵變中,趙匡胤奪了他結拜兄弟柴家的皇位。燭光斧影中,趙光義奪了他親哥哥的皇位。在利益面前,兄弟尚且鬩於牆,何況是外人呢?這難道還不足以體現出,在利益面前,人性惡的一面嗎?

四、史書上為什麼說是禪讓

舜竊取了權利後,當然要對自己粉飾一番。以後的朝代的君主,為了讓百姓服從統治,大力宣揚聖人的道德。舜的異母弟弟三番五次要害他,他心裡能不氣嗎?所以,舜對他們依然很好,只是做給人看的,為了積攢自己的人望,為將來奪取帝位作輿論上的鋪墊。

總之,從眾多的歷史事件上看,在重大利益面前,人性是惡的。


白水老哥說歷史典故


人之初性本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