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匈奴入侵,如果當時換成韓信領軍還會有白登之圍嗎?還用和親嗎?

確實色盲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問題中的假設,它能夠成立的一個前提:劉邦讓韓信領兵,前去抵禦匈奴的入侵。

但是,老爹要告訴你,漢初匈奴入侵的時候,劉邦是不可能讓韓信領軍去抵禦匈奴的。

匈奴入侵,劉邦被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上,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01年。這個時候的韓信,在幹嘛呢?

他已經被劉邦剝奪了帶兵的權力,並且被貶為淮陰侯,變相地被軟禁在都城長安。按照老爹的推測,韓信被奪去兵權和被貶為淮陰侯,應該是發生在匈奴入侵之前。

但是,不管匈奴入侵的事件,發生在韓信被貶之前,還是在被貶之後,劉邦都是不可能,派遣韓信帶兵前去抵禦匈奴。

這背後的原因,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劉邦在內心深處,還是非常忌憚韓信的,尤其是韓信還有異姓王的身份。

我們知道西漢建立的初期,劉邦分封了很多的異姓王。這些異姓諸侯王,他們的封國完全是獨立自治,根本不受中央朝廷的約束。可以說,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劉邦的統治地位。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劉邦在西漢政權穩固之後,就著手開始處理異姓諸侯王的問題。

劉邦針對諸侯王們,頒佈了很多的限制法令:諸侯王不得使用皇帝禮儀;諸侯國之二千石官,由中央任命;諸侯王無虎符,不得擅自發兵;諸侯王不得擅自賜爵,赦免死罪;諸侯王不得收納亡命之人;諸侯王當定期入朝;諸侯王之間不得私自會晤等等。

公元前201年的韓信,已經被貶為淮陰侯,被變相地軟禁在都城長安之中。在這種背景下,韓信是不可能被劉邦重新啟用的。

因為劉邦比韓信還更加害怕,萬一派韓信帶兵抵禦匈奴,韓信再次掌握兵權,倒戈一擊或者擁兵自重,那個局面是劉邦不想看到的。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韓信在白登之圍戰役中,是不可能被派去領軍抵禦匈奴的,自然也就沒有後續的問題。


記錄怪咖


提問者根本沒有搞清楚白登之圍是怎麼回事。有幾句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的劉邦以少量部隊被圍困在白登山上,劉邦能確保自己不被俘虜就算不錯了!還擊退冒頓?拿什麼擊退?漢朝大軍確實不少,但劉邦本身和漢朝大軍被匈奴四十萬大軍給分隔開來。漢朝大軍進不去,劉邦等人出不來。這就是真實情況。別說韓信指揮了,就是神仙也難逃脫。要知道劉邦小股部隊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團團圍住,除非以絕對的優勢突破重圍,否則一切都是白搭。謀略在戰爭中確實非常重要。但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謀略都是浮雲。

歷史上造成白登山之圍這種尷尬局面的罪魁禍首還是劉邦本人。漢高祖六年,當時的匈奴單于冒頓多次圍攻馬邑。韓王信不願和匈奴打個你死我活,所以多次派遣使者來往和匈奴和談。而韓王信和匈奴的密切往來讓劉邦誤以為韓王信要造反。所以劉邦下達旨意訓斥了韓王信。韓王信被劉邦訓斥後,也害怕劉邦藉機除掉他,所以韓王信索性就直接和匈奴聯手背叛了劉邦。

劉邦得知韓王信造反後大怒,他親率了大軍前去鎮壓韓王信。在劉邦的雷霆掃穴之勢下,韓王信勢力土崩瓦解。戰敗後的韓王信一邊倉皇逃到了匈奴,請求匈奴人庇護。另一邊又讓他的親信重新招兵買馬伺機再次東山再起。匈奴這邊也集結兵力聯合了韓王信的部下和劉邦對決,結果韓王信和匈奴聯軍被劉邦擊潰。之後匈奴再次來犯,又再次被劉邦擊敗。劉邦的兩次勝利極大的打擊了匈奴人的戰意,也刺激了劉邦的野心。這促使他看不起匈奴人,認為匈奴人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正因為劉邦的輕敵才導致了後來的白登山之圍。

由於數次和漢軍對戰失利後,匈奴冒頓單于決定不再和劉邦硬碰硬了,反而開始以弱勢人,誘敵深入的戰爭策略。劉邦因為之前和匈奴作戰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所以根本沒想到匈奴人會使計策,所以在之後追擊匈奴過程中,劉邦拋下了大隊人馬,反而只率領了小股輕騎部隊追擊匈奴。結果匈奴冒頓單于趁機在劉邦到達平城後,在白登山下以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團團圍住了。劉邦小股部隊根本突圍不出去,而外面漢朝大軍又段時間進不來。這就導致劉邦自己把自己給困在了白登山上。

所以說劉邦的困境實際上是劉邦一手造成的。即使以韓信取代劉邦,韓信也沒有什麼辦法。劉邦驕傲自滿輕敵中計,這和他的統帥能力以及作戰能力是沒關係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換成韓信被圍,沒有實力也於事無補。即使是勸說劉邦,韓信有沒有那個能力也不好說,歷史上劉敬就多次勸諫劉邦謹慎出兵,但最終劉邦不也照樣沒有理會嘛。所以說,別把韓信當成神仙。韓信的能力是體現在他擁有絕對的兵力的基礎之上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用腦讀歷史,用心講故事,歡迎關注【講古場】

漢初,劉邦在與匈奴的戰爭中,輕敵冒進,導致白登之圍。劉邦君臣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萬分危機之際,陳平派使者趁大霧拜見匈奴的閼氏,相當於我們的皇后。送去重禮,並且威脅閼氏漢朝將送絕世美女給匈奴單于。閼氏為了自己不失寵,說服單于放了劉邦。從此,漢朝開始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


一、劉邦為什麼不敢再站

劉邦在和項羽的戰爭中,屢敗屢戰,從不放棄。可是為什麼對匈奴一敗而不敢再戰呢?原因很多。對項羽是內戰,不勝則敗,無和可言。對匈奴是外戰,選擇較多。匈奴人居無定所,很難消滅。此時劉邦面對很多國內矛盾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實力的差距太懸殊!

中原大地多年來戰火紛飛,滿目蒼痍。三年滅秦戰爭,四年楚漢爭雄。期間,還有一些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漢朝建立之初,國內經濟已經遭受了非常嚴重得迫害。而匈奴卻在此期間,不斷的發展壯大,雙方的實力對比很懸殊。舉幾個例子。

項羽彭城大戰為什麼能夠以3萬人打敗劉邦56萬聯軍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項羽的3萬人是騎兵,劉邦的56萬多是步兵。這說明騎兵是很厲害的,相當於現在的坦克軍團。可匈奴有多少騎兵呢?不知道!但是,圍困劉邦的騎兵就有40萬之多。項羽的3萬騎兵都打不過,怎麼和匈奴的40萬打?



劉邦在彭城大敗後,意識到了騎兵的重要性,安排灌嬰組建騎兵部隊。但是馬不是說有就有的啊,漢軍的騎兵規模是很有限的。兩件事情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1. 灌嬰在該下追殺項羽的時候,率領本部騎兵共5000人;已經是最後決戰了,沒必要保留實力了,說明也就這些人;
  2. 劉邦稱帝后,想要找4匹同樣顏色的馬給自己拉車,居然沒配齊!

而匈奴的40萬騎兵,居然每10萬都是同一種顏色的馬,這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這些都說明,漢初,漢匈實力相差太懸殊了,劉邦確實打不過匈奴。

二,如果是韓信,又能如何?

如此懸殊的軍事實力,就算換了韓信,也無法取勝。韓信固然厲害,但是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並不是說哪一方主將本事大就一定會贏。而且,漢匈將領之間熟悉度不夠,文化差異大,很難施以計謀。韓信領兵出征,也許不會有白登之圍。也許韓信會固守城池,放棄郊野,讓損失最小。但絕不可能佔到什麼便宜,更不能取得戰略性的勝利。所以,最終漢朝還是要採取和親的政策來解決匈奴問題。直到有實力的時候,才會採取軍事手段。

文、景兩朝,漢朝大力鼓勵養馬,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使得漢武帝有資本向匈奴開兵見仗。不然,就算衛青、霍去病再加上韓信,也對匈奴無可奈何。

親若關注我,我必不負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