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小時可以學會任何東西嗎?如何設計你自己的學習路徑?

20 小時可以學會任何東西嗎?如何設計你自己的學習路徑?

題圖@vecteezy


對於一些技能型的東西,我上手特別快。

自學吉他兩個星期左右會彈唱完整歌曲;買來第一臺筆記本瞎搞了三天就敢幫別人修電腦;自學視頻剪輯一個星期開始製作成品電視節目……

但是有一年因為無意中看了一個 TED 演講 《 只需 20 個小時,你就能學會任何事情 》,我發現自己簡直弱爆了。Josh Kaufman 告訴我們,通過這樣四步,你就可以在 20 小時內學會任何事:

①拆解你的技能,把裡邊最關鍵、最具體的目標找出來,而且越細越好;

②進行恰到好處的研究,不要沉浸在更好、更全、更完美的方法論或者計劃中,其實就是 JUST DO IT,開始親自上手實踐;

③清除你的學習障礙,也就是讓自己專心,把所有會分心的東西比如手機、電腦、網絡統統屏蔽;

④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不管感覺多挫敗,都要堅持 20 小時。

後來我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學習新技能,都會經歷這樣的路徑。經過短時間內的學習,就可以把一個普通的技能重現得足夠好。


20 小時可以學會任何東西嗎?如何設計你自己的學習路徑?


關於學吉他

因為學校晚會表演上,我們年輕的校長抱著吉他彈唱了一曲,覺得特別好聽。中考完畢第一件事情就是買吉他。當天只按照書裡入門介紹,學會了調絃,畢竟哪怕聽不出音高,還有調絃器來輔助。但一看教程想學彈唱時,就出現了 “一看就會一學就廢” 的科學真理。

涼了一個星期之後,我偶然翻到教程書裡的某一首歌,哼了哼覺得特別好聽。就覺得,“要不從你開始學吧”。然後分解左手和絃怎麼按,右手指法怎麼彈。還數了數,六個和絃、一種指法,唯一有難度的就是其中一個和絃需要大橫按(一種需要左手食指壓住六根弦的指法,初學者痛哭流涕專屬)。死摳幾天之後,終於彈出了第一首歌……那種感覺一輩子都忘不了。

學會第一首歌之後,你很快就能學會第二首歌、第三首歌……然後你會學會不同的掃弦、節奏型,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指法……但你的進步就像上文的那條曲線一樣,很久都不會有明顯的提升。

學視頻剪輯也是一樣。當我成功剪出一期節目,其實只用到 Edius 軟件裡幾個可數的功能,比如剪切、粘貼、3D 畫中畫、漸變。之後的一個月、三個月……你都不會覺得自己有多明顯的進步。

Josh Kaufman 在演講中提到了 10000 小時理論,併為其正名:10000 小時理論是專家領域的研究,要成為真正的行家,你需要至少 10000 小時。而公眾對其產生了誤讀,認為自己需要 10000 小時才能學會某個技能。

那麼 “ 20 小時學會任何事情” 和 10000 小時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學習路徑的基本邏輯

我發現我們平時學習的很多教材都遵循下圖的邏輯:它首先會告訴我們基礎知識、組成部分、構造原理、運作原理等等,然後舉例教我們如何去應用。有少部分會告訴我們如何縱觀全局,如何創造創新。

20 小時可以學會任何東西嗎?如何設計你自己的學習路徑?

比如我當年買的吉他入門書,就分成了明顯的兩個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開始會將吉他的各個部分如何構造,古典吉他和民謠吉他的區別,其中甚至還講到了夏威夷吉他完全不同於普通吉他的彈法。之後用了十幾頁講解簡單的樂理、和絃的構成、吉他中的空絃音高原理。第二部分會讓你從單絃音彈出《兩隻老虎》之類的曲子,循序漸進,給你增加難度,最終提供幾十首左右的吉他譜,讓你自己練習。

如果你留意去看,會發現我們學習的很多教材也都遵循這樣的邏輯,一開始擺出概要、概念、歷史、邏輯,然後才會有實踐和應用,最終給出一些創新創造的可能性。

但這樣的教材往往在學生看來都是枯燥的、無聊的,甚至晦澀難懂的。

而作為新手或小白,大多數人實際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或者進入新的領域,其實都是從金字塔的第二層,也就是“方法、應用” 那裡空降的。因為這一層更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學會彈唱吉他,我立馬就可以娛人娛己;學會剪輯視頻,我立馬就可以用到工作中;掌握幾個立等可取的搜索技巧,我立馬就可以感受到無廣告、省時間的高效率……而那些背後的邏輯、原理,似乎根本與生活無關嘛。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學生都會發出 “為什麼要學這個啊!生活中又用不到” 的感嘆。況且,對有明確學習目的的人來說,相比 “電視信號的過掃描現象” 這樣的內容,他肯定更願意去看 “如何在一小時內學會視頻剪輯”。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XX 小時學會 XX 技能》的標題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點擊。

但抱歉,要通過 10000 小時成為專業選手,背後的邏輯和原理是你的必經之路,而 “20 小時學會任何事情” 大多數情況下,都只停留在金字塔的第二層。而你如果一直待在第二層,不願意下沉到第一層當中去了解背後的原理、邏輯,到最後就會發現,自己入了一輩子的門,結果還沒有摸到門檻。

比如對於顏色,有的人始終用著“赤橙黃綠青藍紫”、“淺一點”、“深一點”,有的人卻會使用不同的色相、明度和彩度來創造符合人心理印象的色彩。你也可能在一小時內學會視頻剪輯之後,做出來的東西出了播出事故,才知道那是因為過 “掃描現象” ,而你只需要打開軟件中一個原本看起來沒什麼用的安全框,用安全框來規避過掃描的內容。

20 小時可以學會任何東西嗎?如何設計你自己的學習路徑?

兩種技能學習路徑

遵循金字塔所提供的基本邏輯,上文其實已經提供了兩種技能學習路徑:

第一,【掌握背後的邏輯與原理】→【學習方法論和應用實踐】→【嘗試把控全局、創新創造】

教科書、說明書雖然晦澀難懂,沒有趣味性,但它們最符合上圖的基本邏輯。通過晦澀的方式儘可能透徹地瞭解該領域的背後邏輯和原理,會在之後的學習、實踐、應用當中避免踩坑。當你瞭解這一點,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第二,【學習方法論和應用實踐】→【掌握背後的邏輯與原理】→【嘗試把控全局、創新創造】

人沒有辦法逃離自身的行為習慣,不如以此為規律,借用 “20 小時學會任何事情” 的 4 個步驟快速掌握方法、用於實踐,提升自己的信心和興趣。掌握之後,切勿沉迷在技能當中,要儘可能去了解和學習背後的邏輯和原理,甚至歷史、背景,對所學內容擁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把控全局,創新創造。

不管是哪一種學習路徑,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僅僅滿足於金字塔第二層。

最後一點感悟:

每個人每天在學習:學習一門外語,學習編程,學習剪視頻,學習 PPT,學習平面設計,學習插畫……

在學習之前,我們並非都有很明確的目標,但有些大致的想法。比如每個語種有不同的考試級別,過級就是進步,就是成功;比如簡歷上可以寫上 “ 精通 PS ”、“熟練使用 AE” 等各種證明;比如想畫點什麼、寫點什麼、表達點什麼。

我們總是喜歡站在現在想象未來,但只有未來的自己才知道,學習技能就像在沙灘上撿貝殼,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遇到什麼樣的、撿起什麼樣的。你也不知道,你撿起來的最終會被你忽視、遺失,還是精心雕琢。你也不知道,那些精心雕琢的,最終會為你帶來財富、自由還是愛情……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你當時學習的那份執著和努力,才讓你成為了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