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在經歷一場強降雨後,很多城市小區住房變身“海景房”,開車就像“遊艇”,市民們在城市“浪漫看海”,內澇問題成為眾多城市面臨的困境,增城也不例外。建設“海綿城市”,使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放水,成為政府和市民們的良好願景。

城市內澇何時停?

在經歷一場強降雨後,很多城市小區住房變身“海景房”,開車就像“遊艇”,市民們在城市“浪漫看海”,內澇問題成為眾多城市面臨的困境。增城也不例外。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增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820毫米左右,但降雨年內分配不均,集中在4-9月份。每年的5、6月份是增城多暴雨的季節,受潮溼氣流、高空槽和切變線影響,時常形成持續性的強降水天氣,俗稱“龍舟雨”;而到了7、8月份受颱風影響,多臺風雨。持續的大雨、暴雨經常我們讓陷入一片汪洋中。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暴雨讓新塘交通癱瘓)

2010年6月,持續的暴雨讓廣東增城新塘鎮的一條公路變成一片汪洋,交通出現大範圍癱瘓,連前去拍攝的記者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公交車在派潭大道上衝浪)

2014年5月,百年一遇的暴雨更是讓我們北部的派潭等鎮街帶來巨大的水災;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河道”上的“船”)

2015年5月的降雨強度不那麼大,但僅半天時間也讓荔興路、蓮園路、西城路、荔城二小、廣汕路增城廣場至增城賓館段、新塘107國道太平洋段等多條街道變成“河道"”。

“水浸街”問題成為困擾我區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難題。

雖然說城市內澇的最主要原因是降雨,但產生內澇這一問題也暴露出了我們快速發展的城市排水系統的能力不足以及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城市內澇是一個系統問題,目前來說主要有這些方面的原因:

一是城市排水規劃設計的不足。目前城市排水體系的普遍採用1-3年重現期的排水標準,而且由於開發較早,對排水要求估計不足,這也就導致城市將來發展時排水能力不足。

二是排水設施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近幾年,我區城市發展迅速,城區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居民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地面硬化面積不斷增大,使得地面的滲水能力減弱,雨水的彙集速度加快,使我區城市排水系統出現“超載”,而相關經費不足又使得排水系統的維護和管理工作相對滯後,城市排水系統能力難免不足。

三是雨水、汙水合流以及排水、排洪體系不同步。目前我區排水系統基本採用合流制,不僅容易導致汙染問題,也導致雨水排水不暢;此外,由於排水、排洪體系的不同步,使得漲水時排水口被河道水位淹沒,發生頂託現象,導致排水不暢等。

如何能夠有效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告別城市看海呢?

這就需要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

知多少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圖解“海綿城市”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中小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蓄存、滲透、淨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地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要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統籌結合的原則以及“慢排緩釋”“源頭分散”的控制體系原則,讓城市學會“深呼吸”,使之真正成為一座宜居宜業的生態綠城。建設海綿城市,不僅可以消除“下雨看海”的問題,還可以解決雨水利用和地下水補充等問題。

為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14年10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指導海綿城市建設。指南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提出了統一的要求,根據指南要求,我區海綿城市建設的年徑流總量必須控制在60%-85%,即我區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一年內由地面匯入河流的水量減少15%-40%。那麼又該如何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呢?

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溼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溼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對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三是低影響開發。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淨化。海綿城市建設核心實際就是做好“滲、蓄、滯、淨、用、排”六個字的內容。

海綿城市建設核心內容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通過路面、地面改用透水材料鋪裝,改造屋頂綠化,調整綠地豎向,從源頭將雨水留下來然後"滲"下去。這樣既可以避免地表徑流,減少從水泥地面、路面彙集到管網裡,同時,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還能通過土壤淨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即把雨水留下來,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把降雨蓄起來,以達到調蓄和錯峰。而當下海綿城市蓄水環節沒有固定的標準和要求,地下蓄水樣式多樣,總體常用形式有兩種:塑料模塊蓄水、地下蓄水池。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通過微地形調節,利用雨水花園、植草溝、滲透池、人工溼地等,讓雨水慢慢地彙集到一個地方,延緩形成徑流的高峰,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通過土壤的滲透,通過植被、綠地系統、水體等,都能對水質產生淨化作用。利用海綿城市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惠存、下滲、過濾,然後經過土壤滲濾淨化、人工溼地淨化、生物處理多層淨化等技術對收集的雨水進行淨化。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經過淨化之後的雨水都要儘可能被利用,不僅能緩解洪澇災害,收集的水資源還可以進行利用,大量用於綠化灌溉、衝廁、洗車、混凝土攪拌等方面。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即利用城市豎向與工程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

看增城海綿城市建設實踐

為解決我區暴雨內澇問題,進一步提升我區生態環境質量,我區已將建設“海綿城市”納入2016年增城區政府重點工作中。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我區就已經運用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實踐,最為典型的就是掛綠新城的規劃建設;同時,通過“數字增城”建設,我區在規劃建設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為我區“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實踐和信息化技術基礎。

掛綠新城的規劃建設實踐

掛綠新城的建設利用是現有的掛綠湖與增塘水庫,通過新運河引水釋汙,擴大水面率,使髒水變為淨水,通過掛綠湖水系改善增城城市水環境、水生態,完善現有防洪排澇格局,既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又實現了工程水利與環境水利、文化水利等的完美結合,使增城變為湖光山色、清水綠岸、人傑地靈的城市副中心,提升了增城的區域形象和城市品位,是城水融合、水景合一、人水和諧的新型城市化建設的典範,也是我區海綿城市建設的先行區。

重磅!增城將建設“海綿城市”,掛綠新城規劃建設讓我們告別“水浸街”!

掛綠湖水系工程建設示意圖

掛綠湖水系則是在現有的部分低窪農田、湖泊、水庫和水塘的基礎上,通過高低排渠、人工運河引入增江河水,再通過人工運河將湖水排出至增江河、西福河,將水系形成一個與大自然有機循環的水生態系統。枯水期時,增塘水庫保持正常水位6.0m,新開河與掛綠湖保持正常水位6.0m,新開河節制閘常開保證通航,通過開啟石湖排洪閘控制過流5m3/s。豐水期時,打開新開河節制閘,保持兩湖6.0m水位運行。當洪水來時,在石湖排洪閘與低排渠外江水位較低時,打開石湖排洪閘與高、低排渠閘門洩洪;當水位頂託時,關閉以上閘門,當水庫水位升高至6.85m,打開增塘水庫主壩洩洪閘控洩93.2m3/s,當水庫水位繼續升高至7.05m時,主壩洩洪閘控洩163.4m3/s,在羅崗節制閘下水位低於水庫水位時,打開羅崗節制閘洩洪,有效的調蓄洪水,對於保障區域的排澇安全,提高排澇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是增城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運河、排洪渠將增江、掛綠湖、增塘水庫、西福河連為一體,

不僅增強了掛綠湖雨洪調蓄的功能及備用水源的作用,水體中的植物還能夠有效地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質,淨化水質,使掛綠湖成為應急清潔備用水源,從而起到了很好的“蓄”、“滯”、“淨”作用。

(來源:增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