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節制消費的元凶》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看一部反對無節制消費的紀錄片,是很有趣的體驗。消費是權利,永遠不是義務。不要被商家低庫存促銷和無腦營銷刺激到,一年一度盛大的購物狂歡節—雙十一來了!

我們討論著買什麼,怎麼買划算,在下手前,先來看完這部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可能會為你省下一筆鉅款。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從雙十一開始到春節這個時間段,是每年的購物高峰期。一方面,是商家的大肆宣傳和營銷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去購買各種各樣的商品。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這個時間段的節日最多,雙十一,聖誕節,元旦,春節。一遇到節日,每個人都在積極地收禮物或者送禮物或者參加聚會。出現了這麼多的消費機會,即便我們再理性,也難免控制不住的買!買!買!近期看到BBC出品的一個非常好的系列紀錄片,主題就是關於消費的。

看之前還覺得“消費升級”比“消費降級”好,看完發現很多的“消費升級”更像是商家們的“加價不加量”,消費看似個體的獨立行為,但背後卻有無數雙大手再驅動著你消費……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讓你剁手三部曲

1、 計劃報廢:就是人為地降低產品的壽命,在生活裡我們常常會聽到爸媽那一輩人抱怨現在的東西不經用,這個感覺還是很準的。這個在片中給我們舉的是電燈泡的例子,如果說燈泡的原來正常使用壽命是2000多個小時,如果廠商們一起約定將壽命降到只有1000多小時,那麼所有的生產電燈泡的商家就可以多銷售出一倍了吧?當然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將十分可怕,所以現在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會出臺國家標準,但並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像電燈泡那樣構造簡單,所以計劃報廢只是換了一種更隱秘的方式,如我們常用的打印機墨盒,或者我們手機中不可拆卸的蓄電池等,各種商品都存在著報廢屬性,這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2、 改變消費心理:一種是在消費者心中,植入淘汰觀念,讓消費者主動選擇購買新產品。如數碼產品-智能手機,每當新出一款一定會有人果斷的換掉手中的上一代產品,按照產品使用壽命來說其實還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但為什麼有人一直熱衷於頻繁換機呢?因為我們已經默認了最新即最好的,加上產品的名牌效應讓許多人為其瘋狂。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最新即最好的邏輯沒錯,但事實卻表明大多數手機的性能已經超過了我們對於手機性能的要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味追求最新是一種過度消費,其實這和我們每年的雙十一狂歡有點像,我們加到購物車的東西,大部分家裡都已經有了,只是因為我們想要更新的。

另一種則是將恐懼植入到人們的心裡,然後在提出解決方法(推出商品)。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雙十一里很多商品有所謂前多少名(或是規定時間內)下單享“秒殺價”的商品,商品旁邊總會有一個倒計時數字牌(這就是利用人們對倒計時的敏感,告訴人們不快點下單就沒了)。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除了利用倒計時以外,常常使用還有人對生的渴望,如福島核危機時為什麼中國那麼多人會去搶購鹽?因為日本離中國近,大家相信自己可能會受到核汙染,但如何避免其帶來的傷害呢?網上說鹽可以,人在恐慌下對事情的質疑會減弱,所以在謠言的影響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民眾大量採購食鹽。這件事雖不是商家的惡意炒作,但原理是一致的。

片中的營銷專家總結了一套萬能公式:給觀眾製造一種焦慮→講述一些觀眾不瞭解的可怕的事→介紹一種神奇的解決方法(產品)→不使用這款產品→你就會限於危險之中。這個萬能公式該如何破?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3、 簡化支付系統:我們的上一輩是怎麼消費的?是有多少錢辦多大的事,但隨著銀行卡,移動支付等普及,我們常常發現自己一時衝動買了很多無用的東西,而每個月初去還花唄時總感覺怎麼花了這麼多,因為支付手段的簡化讓我們的衝動消費頻率再提高。有一項關於大腦活動的研究十分有意思,我們付現金時,就是當你掏出錢包付現金的時候,會感到一種類似疼痛的不適感,因為要得到商品,你要拿出你的錢,你會看到那些錢不再屬於你,如果你不信,可以在買大額商品時試一試。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是什麼讓“剁手”停不下來?

用信用卡買東西時,不會感到痛苦,購物成了真正的愉悅,信用卡、花唄、一鍵付款、掃碼付款不僅不會讓我們購物時感到痛苦,還縮短了你和想要買的東西的距離,做到想要就買,即時滿足。為了避免高額賬單的月月“轟炸”,可以考慮減少便捷支付多用現金吧。

極簡也好、消費降級也好、雙十一買什麼也好,都希望這不是一場盲目的狂歡,而是我們能夠有機會看清了營銷後,看清營銷的真相,不是為了拒絕消費,拒絕一切物品。而是,當下一次我們走進商場、打開淘寶,刷信用卡時,能夠認清哪些是自己需要買的東西,哪些是商家需要我們買的東西。只有適度合理才會讓生活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