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看一部反对无节制消费的纪录片,是很有趣的体验。消费是权利,永远不是义务。不要被商家低库存促销和无脑营销刺激到,一年一度盛大的购物狂欢节—双十一来了!

我们讨论着买什么,怎么买划算,在下手前,先来看完这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可能会为你省下一笔巨款。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从双十一开始到春节这个时间段,是每年的购物高峰期。一方面,是商家的大肆宣传和营销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去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个时间段的节日最多,双十一,圣诞节,元旦,春节。一遇到节日,每个人都在积极地收礼物或者送礼物或者参加聚会。出现了这么多的消费机会,即便我们再理性,也难免控制不住的买!买!买!近期看到BBC出品的一个非常好的系列纪录片,主题就是关于消费的。

看之前还觉得“消费升级”比“消费降级”好,看完发现很多的“消费升级”更像是商家们的“加价不加量”,消费看似个体的独立行为,但背后却有无数双大手再驱动着你消费……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让你剁手三部曲

1、 计划报废:就是人为地降低产品的寿命,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听到爸妈那一辈人抱怨现在的东西不经用,这个感觉还是很准的。这个在片中给我们举的是电灯泡的例子,如果说灯泡的原来正常使用寿命是2000多个小时,如果厂商们一起约定将寿命降到只有1000多小时,那么所有的生产电灯泡的商家就可以多销售出一倍了吧?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十分可怕,所以现在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会出台国家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像电灯泡那样构造简单,所以计划报废只是换了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如我们常用的打印机墨盒,或者我们手机中不可拆卸的蓄电池等,各种商品都存在着报废属性,这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2、 改变消费心理:一种是在消费者心中,植入淘汰观念,让消费者主动选择购买新产品。如数码产品-智能手机,每当新出一款一定会有人果断的换掉手中的上一代产品,按照产品使用寿命来说其实还可以用很长一段时间,但为什么有人一直热衷于频繁换机呢?因为我们已经默认了最新即最好的,加上产品的名牌效应让许多人为其疯狂。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最新即最好的逻辑没错,但事实却表明大多数手机的性能已经超过了我们对于手机性能的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最新是一种过度消费,其实这和我们每年的双十一狂欢有点像,我们加到购物车的东西,大部分家里都已经有了,只是因为我们想要更新的。

另一种则是将恐惧植入到人们的心里,然后在提出解决方法(推出商品)。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双十一里很多商品有所谓前多少名(或是规定时间内)下单享“秒杀价”的商品,商品旁边总会有一个倒计时数字牌(这就是利用人们对倒计时的敏感,告诉人们不快点下单就没了)。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除了利用倒计时以外,常常使用还有人对生的渴望,如福岛核危机时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会去抢购盐?因为日本离中国近,大家相信自己可能会受到核污染,但如何避免其带来的伤害呢?网上说盐可以,人在恐慌下对事情的质疑会减弱,所以在谣言的影响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民众大量采购食盐。这件事虽不是商家的恶意炒作,但原理是一致的。

片中的营销专家总结了一套万能公式: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一些观众不了解的可怕的事→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产品)→不使用这款产品→你就会限于危险之中。这个万能公式该如何破?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3、 简化支付系统:我们的上一辈是怎么消费的?是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但随着银行卡,移动支付等普及,我们常常发现自己一时冲动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而每个月初去还花呗时总感觉怎么花了这么多,因为支付手段的简化让我们的冲动消费频率再提高。有一项关于大脑活动的研究十分有意思,我们付现金时,就是当你掏出钱包付现金的时候,会感到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因为要得到商品,你要拿出你的钱,你会看到那些钱不再属于你,如果你不信,可以在买大额商品时试一试。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什么让“剁手”停不下来?

用信用卡买东西时,不会感到痛苦,购物成了真正的愉悦,信用卡、花呗、一键付款、扫码付款不仅不会让我们购物时感到痛苦,还缩短了你和想要买的东西的距离,做到想要就买,即时满足。为了避免高额账单的月月“轰炸”,可以考虑减少便捷支付多用现金吧。

极简也好、消费降级也好、双十一买什么也好,都希望这不是一场盲目的狂欢,而是我们能够有机会看清了营销后,看清营销的真相,不是为了拒绝消费,拒绝一切物品。而是,当下一次我们走进商场、打开淘宝,刷信用卡时,能够认清哪些是自己需要买的东西,哪些是商家需要我们买的东西。只有适度合理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