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深圳市中醫院 禤達科 醫師原創

耳鼻喉科門診經常會遇到因為耳內瘙癢來就診的患者,您是否也有耳朵眼兒癢得鑽心的經歷呢?而且越癢越撓,越撓越癢?
有可能是因為您的耳朵裡“發黴”了!
什麼?耳朵也會“發黴”?!
是的,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引起耳朵“發黴”的罪魁禍首——
黴菌性外耳道炎。黴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又稱外耳道真菌病。常見有麴黴菌及白色念珠菌等。黴菌性外耳道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真菌在生活環境中幾乎無處不在,尤其是每年一到夏天,黴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就明顯增多。因為夏天出汗多,而且游泳的人也多,外耳道容易進水或積存分泌物。
而耳道是一個一端封閉的狹長“管道”,具有潮溼和溫暖的特點,易形成真菌生長的溫床。正常人體外耳道偏弱酸性,對微生物生長有抑制作用,但在外耳道發生病變時往往偏向酸性且潮溼,從而有利於真菌生存與繁殖。
一般情況下真菌不易突破我們機體的防禦,當有“幫兇”出現,並遇到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就容易招致耳朵“發黴”。
或許有人會問這個幫兇是誰啊?這個“幫兇”主要就是我們不良的挖耳習慣。
頻繁的挖耳,容易導致耵聹腺分泌減少,外耳道皮膚正常清潔與保護功能下降,同時也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膚破損。
尤其部分病人
將牙籤、鑰匙、火柴等等作為“挖耳利器”,更容易“自傷”耳道,給真菌以可乘之機,通過上述利器以及挖耳勺、棉籤、指甲等接觸物進入外耳道內,引發感染致病。這樣的不良習慣導致耳道皮膚屏障被破壞,為真菌感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了耳朵“發黴”的“幫兇”!
那是不是隻要注意改變不良的挖耳習慣就可以啦?
除了“幫兇”,還有“雷區”,那就是在理髮美容場所採耳。
消毒不達標甚至不消毒的採耳工具則是一顆顆隱藏的真菌“地雷”,往往被“共享”使用,極大增加了真菌交叉感染的幾率,在享受採耳舒適感的同時,已經不知不覺中步入“雷區”,隨時可能引爆“地雷”。
在我們日常接診的黴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踩雷”者接近半數。
如何知道耳朵可能“發黴”了呢?
黴菌性外耳道炎以耳內瘙癢難忍多見,亦可伴有耳內堵塞感、流水感,也可能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時出現耳痛。當耳朵出現上述不適時,需到耳鼻喉科門診就診,切忌自行以滴耳液滴耳。
目前治療黴菌性外耳道炎尚無口服特效藥,對大部分抗生素滴耳液不敏感,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真菌感染相對於細菌感染具有易復發的特點,有時需要多次複診,治療週期可能會較長,很多患者因為中斷治療而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時好時壞,這也是此病比較頑固的原因。
黴菌性外耳道炎是導致我們耳道奇癢的罪魁禍首之一,也是一種可防可治的常見疾病。
那如何預防耳朵“發黴”呢?
- 首先是保持耳道乾爽,積極治療中耳炎、耳道溼疹等基礎病,讓真菌“無處可藏”;
- 其次,消滅“幫兇”,改正不良的挖耳習慣,躲避“雷區”,避免理髮美容場所採耳;
- 最後,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抵抗力,讓真菌“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