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王朗的罵戰本來不存在,羅貫中為何要杜撰此事?

勞倫斯602


諸葛亮與王郎的罵戰並非是不存在,而是長期的存在;其罵戰並不是個人之罵戰較量,而是兩種文化,也即道儒或佛儒文化的罵戰。諸葛亮孔明形容的儒學文化;王郎形容的是王道文化。諸葛亮舌戰群儒,一指明其為儒,二言儒學文化擅長鬥嘴舌戰而沒有人類手製造創造文化的本質;諸葛亮失街亭,空城計就是形容其走向衰落和貧窮;“街亭”就是指經濟人類製造技術繁榮,“失街亭”就是失卻経濟技術繁榮。“空城”就是貧窮,就是物資虧乏。三國演義或三國志中,之所以司馬懿能取得勝利,關鍵在於其重“一”,懿字強調大寫“一”就是重“一”;“次心”就是言其在文化思想上重視人手文化而輕視唯心的純思維文化;這與儒學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完全相反相對。重“一”,即重視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即重視探索無為的道文化,這就是形式“王”或構成“王”的重要因素,就是最後結局三國歸一統的深刻道理。只有“一”,也即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的引領才是通往王者的康莊大道。


魏永臣550


諸葛亮罵王朗,其實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不是發生在戰場上,而是在兩人的書信中。

歷史上的王朗很討厭,他投降曹操以後,由諫議大夫升為御史大夫,然後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飄了。

他是怎麼飄的呢?他多次給蜀漢大臣寫信勸降。比如,他仗著自己與許靖是老朋友的關係,打算勸降許靖。

剛才說了,王朗的官職不過是御史大夫,而許靖當時是蜀漢太傅。一個御史大夫洋洋得意要勸降一位太傅,讓太傅來當自己的下屬,這不是瘋了嗎?許靖就沒理他。

王朗失心瘋非常嚴重。竟然給諸葛亮也寫了信,要勸降諸葛亮。

這種情況,就好像一個飯店的領班勸馬雲,你別當董事長了,放棄你的阿里,來我手下當服務員吧。

——王朗上腳面,不咬人但他膈應人。他說曹魏“天命所歸”,又說蜀漢“西蜀小邦”等等,激怒了諸葛亮。

於是,諸葛亮寫了一篇文章叫《正議》,不僅罵了王朗,同時也罵了華歆、陳群等一眾不開眼的傢伙,將他們比喻為王莽篡漢時的張竦、陳崇,痛罵了一頓。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刑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幹擬者哉!


換句話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罵死王朗是有原型的,就是這篇《正議》。所以,並不能說諸葛亮與王朗的罵戰不存在,它只是沒面對面發生在戰場上,而是發生在相互的文章裡。

所以,這也不是羅貫中的杜撰。而是羅貫中將這份史料出色地運用在了小說情節裡,這正是羅貫中的高明之處,用另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將諸葛亮罵王朗的歷史事件呈現在眾人面前。

其實諸葛亮罵人也是很難聽的了,“免身為幸,刑在子孫”,比《演義》裡罵王朗時嘴損多了。至於“耆艾之齒”“驩兜之辭”可能是太文雅了,羅貫中或許怕老百姓看不懂,就沒這麼寫。但實際上,這真是罵人不吐核。耆艾之齒可能還有人明白,老年人快要掉了的那種牙嘛,也是形容王朗老邁體衰的樣子;驩兜之辭,驩兜並不是一個正常的人類形象,在古代神話裡,它是半人半獸的,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驩兜之辭”就是“不會說人話”。所以說,其實諸葛亮罵人還是挺牙磣的。

當年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裡,演員臺詞,諸葛亮說王朗“狺狺狂吠”,看樣子老版電視劇的確是像演員們介紹的一樣,他們真正去研讀過史料,有歷史老師給他們上課,完全把《演義》吃透了,才演出角色。怪不得老版《三國演義》那麼經典了。


純鈞LHGR


江湖在何方?江湖就在山水間!

-古梁鏞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諸葛亮罵死王朗事件記憶深刻,畢竟古往今來,能憑藉三寸之舌把人罵死的,沒有幾人,而被人罵幾句話就活活氣死的,也沒有幾人。但是在《三國志》中,諸葛亮與王朗的罵戰本來不存在,羅貫中為何要杜撰此事?

對於這個問題,古梁鏞覺得,事情並不簡單,因為羅貫中安排此事的目的,遠非為了單單顯示諸葛亮才華超絕這麼單一,其中更牽扯到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下面,古梁鏞詳細分析。

羅貫中安排諸葛亮王朗罵戰目的一:顯示諸葛亮智慧超群

諸葛亮揮師北伐,一路勢如破竹,不僅僅奪取了幾處城池,更是喜得傳人姜維,曹睿聽聞蜀軍來勢洶洶,立馬召開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出現了司徒王朗這位老先生的身影,他不僅僅向曹睿出謀劃策,舉薦曹真帶兵抗蜀,更是毛遂自薦,願意出任曹軍軍師一職,看到王朗老爺子如此高齡尚且積極為國效力,大家都非常感動,王朗更是豪言:“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一代老臣王朗,以七十六歲高齡隨軍出行,單單是這份忠義之心,就足以感天動地,王朗豪言自己動動嘴皮子,就讓諸葛亮拱手投降,更堅定了曹真的信心,鼓舞了魏軍的士氣。

但是很明顯,王朗大話說早了。

返觀諸葛亮,將軍對陣,諸葛亮一眼就看到曹軍陣中司徒王朗的大旗,旗下則是司徒王朗這個滿頭白髮的老頭,諸葛亮只是看了這麼一眼,就知道王朗要下說辭了,諸葛亮整理了一下思緒,靜待王朗發話。

單單通過兩人對話之前的表現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王朗太過於自信,略顯輕浮,而諸葛亮沉穩冷靜,更顯大智慧。

《三國演義》中級別最高,意義最重大的一場辯論賽,由此開始!

為什麼說這場辯論賽級別最高?意義最重大呢?因為這場辯論賽涉及到蜀漢和曹魏,誰是正義之師?誰是亂臣賊子的事情。同時也是對於皇帝之位到底是正統傳承製還是堯舜禹禪讓制的一場討論。


當時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曹操於213年被冊封為魏王,但是他依然尊漢獻帝為皇帝,曹丕於220年篡位,劉備於221年自立漢中王,在這種情況下,蜀國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可以說是延續了劉氏正統江山,諸葛亮對決王朗,則是漢室正統和篡權奪政者的一次對決。

這場辯論賽有多麼精彩呢?古梁鏞詳細帖出來,朋友們共鑑之。

先是司徒王朗主動出擊,他頗有禮節的說話了:“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大家看看,王朗一上來,不談忠義,只談“天命”,熟悉《封神演義》的朋友對於西岐伐紂肯定熟悉,這就是一場“天命”的戰役,王朗摔出一張王牌,看起來合情合理,但是諸葛亮如何反擊呢?



諸葛亮假裝不知,主動放低姿態,請教王朗:“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

王朗一看,諸葛亮無話可說,心中一樂,你這個毛頭小子,在我面前還是有點嫩,王朗擼一縷鬍鬚,開始了精彩演講。

王朗說:“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王朗雖然一大把年紀,但是思路清晰,口若懸河,從漢桓帝、漢靈帝開始,一路講到曹操統一北方,同時不忘稱頌曹丕的功勞,最後一方面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自然通曉天理,另一方面又說大魏甲士百萬,兵強馬壯,告訴諸葛亮魏軍實力強大,最後向諸葛亮拋出橄欖葉,以理來降,不失封侯之位,結尾更是以天下蒼生為重,國安民樂。

整體來看,王朗的這段說辭可謂無懈可擊,一般人要是被王朗這樣一說,估計難免心動,可惜王朗遇到了三國第一奇才諸葛亮,只能感嘆他命運不濟,一大把年紀了,臨了居然就這麼被人給罵死了。



諸葛亮的戰術非常厲害,他先是哈哈哈大笑,以此來穩定軍心,同時給王朗一個下馬威,古梁鏞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王朗的這段話,對於魏軍和蜀軍而言,效果各自不同,蜀軍聽聞後或許會生出“王朗這老頭說的在理”這樣的想法,魏軍則會生出“蜀國這些人不懂天意,逆天而行,打仗一準會輸”的想法,這種情況對於蜀軍將領而言,壓力確實有點大。但是諸葛亮是誰?三國第一奇才,他豈能被王朗的一番話打亂自己的思路?

諸葛亮在車上大笑說:“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這段話多麼厲害?簡直堪稱嘴遁界的聖經,他先是把漢室朝廷的腐敗歸咎於朝廷臣子的身上,大家一聽也是這麼個理,畢竟十常侍亂政、董卓謀逆大家都知道,何況當時的皇帝都是小孩子,年齡不大,也沒有掌握實權,這朝廷腐敗的罪責怎麼能讓小孩子承擔?

一句話,漢室頹廢,是部分做官的壞事。

說完這些,諸葛亮開始拿王朗開刀,從他少年舉孝廉入仕講起,開始用儒家“忠義禮智信”質問王朗所作所為,最後更是咒罵王朗“你這個老東西,眼看活不了幾天了,還敢在這裡妖言惑眾,助紂為虐,你這樣做,死了有何面目見漢二十四帝?有何顏面見忠於漢室的列祖列宗?”

果然,一大把年紀的王朗碰到諸葛亮這麼一個能言善辯且不給自己一點面子的年輕人,他徹底氣到了,真是越想越氣啊,最終一口氣沒上了,就從甲等戰馬上面一頭栽了下去,向二十四帝懺悔去了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此情此景,蜀軍戰士信心暴漲,魏軍將士回味諸葛亮的慷慨陳詞,都忍不住在心裡嘀咕,咱們這樣做確實不對,這是亂臣賊子的作為啊。

如果換作別人,肯定會乘機率蜀軍殺向魏軍,但是諸葛亮沒有,他非常霸氣的用扇子一指曹真,告訴他,我不逼你,你回去整頓兵馬,來日決戰,說白了就是告訴魏軍,你們都回去想想我說的話,明白道理的,趕緊來投降,做個忠臣良將,如果繼續執迷不悟做逆臣賊子,那明天我就手下不留情了。

大家瞧瞧,這就是雄才大略諸葛亮的神仙風采啊!

所以說,羅貫中安排這段罵戰,一方面顯示諸葛亮的才華,一方面讓蜀漢的形象更加正統和正義,對於這點古梁鏞也曾寫文章分析過,《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裡面融入了作者個人喜好,因此讀者會發現,《三國演義》裡面以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為首的蜀國人物著墨最多,其次是以曹操為首的魏國,東吳政權的筆墨最少。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轉發+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