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

因為疫情,孩子天天在家上網課學習,沒有了課堂上老師體系的教學,在家學習一方面主要是孩子自學,另一方面還靠家長督促。有的孩子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孩子自制力會弱一些,學習效率和質量不盡人意,這些家長就需要每天和孩子鬥智鬥勇,又不知上演了多少悲歡戲劇,結果親子關係也會打點折扣。我也是每天在陪孩子學習的道路上,一邊忍不住發脾氣,一邊在學習自我成長的知識來壓住自己的氣焰,在這樣的內心掙扎中,讀完了樊登老師的《陪孩子終身成長》。

書中的知識體系言簡意賅,卻發人深思。我想把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部分整理出來,作為筆記,也和大家分享。

自序部分-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被問得多了,我就總結出了幾條規律:第一,在家長眼中,孩子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孩子不愛說話,家長便希望他外向;孩子外向了,家長又覺得他太調皮了;孩子很乖,但是不愛學習;愛學習,可是沒朋友;朋友多,卻不懂得篩選......總之,家長的擔心和焦慮無窮無盡,誰也不用羨慕誰。第二,大部分家長看不到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的教養方式之間的聯繫。家長總希望給孩子找到一個藥方,甚至不惜花大價錢送去各種訓練營集中修理,也不願意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可不可以改進和彌補。第三,.......”我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焦慮的父母,反思自己總是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胡亂指揮,焦慮和擔心並不會讓孩子突然變得更好,孩子不是簡單的體系,他是複雜系統的生命體。“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你能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最可以使勁兒的地方是自己。如果孩子意識不到成長是自己的事,我們只能等待和示範,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不過,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變的。我們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會覺得輕鬆,也能感受到改變是可以真實發生的。”我們慣性得試圖去糾正我們所認為孩子的缺點,必定是徒勞的,尤其是不停得重複,比如我們總認為孩子磨蹭,經常性的催促“快點”,我們肯定知道,他不會因此改變。反而我們需要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反思我們的教養方式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孩子寫作業的系列諸多問題,我們反覆吵和吼,只可能會讓情況越來越糟,基本要做到的是整理好自己的認識和情緒,寫作業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過放任不管也不是好的方法,應該看到他的困難,想辦法幫助他,慢慢調適適合孩子的習慣和方法,引導他建立自己的學習習慣。而這一切的改變是我們自身開始的。

書中共分為三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理解養育的本質,第二部分三大支柱,重建親子關係模式,第三部分在衝突中尋找解決方案。作者認為三大支柱包括: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成長型心態。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無條件的愛,是指你對孩子的愛裡沒有交換、沒有恐嚇,也沒有威脅。”這裡和我們經常說的接納的概念差不多,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這學期成績考得好,就買xx”父母用一切可以調動的千奇百怪的手段,跟孩子交換一個又一個條件。孩子這時候是迷茫的,如果沒有獎勵,考第一名也沒什麼意思。逐漸讓孩子把非常重要的東西忽略了,反而追求不重要的東西。我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語言,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改變這種語言“寫完作業,玩平板”“考得好,才讓看電視”“堅持洗襪子有獎勵”,很多事情最後不了了之,到現在也沒能堅持自己洗襪子,這種交換條件的怪圈最後只是讓孩子沒有自主的動力。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會說,“你再這樣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樣的語言造成的只會是幼小心靈的傷害。“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完美,每個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發現亮點才是推動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找到孩子光明的一面,積極地想辦法把他放大,這才是讓孩子獲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

“一個有價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會較高。一個擁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對自己的評價就會很高。他能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會更強,自然能管好自己。”有多少人從小都是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長大的,“你要是趕上別人一半就好了”“別人比你強太多”,特別是傳統意識裡,父母總是職責得多,對孩子的標準很高,作業字體一定要最工整漂亮的,成績最好是100分,鋼琴最好考到10級,跆拳道要考個段位......否則,你就是沒努力,成績一不好,這不好,那不對,不斷打擊自尊水平。實際上,給孩子挑的毛病越多,孩子的毛病就會越嚴重。“為人父母,我們需要點燃孩子心中的價值感,而不是整天澆熄他心中的火焰。”經常性地告訴孩子,他可以做到什麼,他就真的可以做到。試一試,改變一下你的語言和行為,也許孩子會給你驚喜。

“所有美德背後,都是成長型思維。”作者認為,把注意力放到過程上。比如,孩子成績考到不好,一味發飆質問怎麼搞得,情緒來的時候彷彿世界末日,這就是太注重結果了。意識和動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結果。執著於結果,導致自己和孩子一直處於壓力中。如果父母能輕鬆一點引導孩子總保持學習的心態,從各種事情裡學到一些東西,孩子的成長就會好很多。“學習成長型思維,允許失誤和挫折”,特別是小的孩子,講道理他有時候真的不明白,要放手讓孩子體驗,試錯,經歷失敗和挫折,從過程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

當然,同樣不只是孩子,作為家長,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什麼事情都能做對,發現問題不要自責,善待自己,把自己的心裡調整好,孩子才會更好。希望有機會可以讀一讀這本書,行為不可能一下子就好,需要一點點得積累知識,轉化成引導行為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