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

因为疫情,孩子天天在家上网课学习,没有了课堂上老师体系的教学,在家学习一方面主要是孩子自学,另一方面还靠家长督促。有的孩子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孩子自制力会弱一些,学习效率和质量不尽人意,这些家长就需要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又不知上演了多少悲欢戏剧,结果亲子关系也会打点折扣。我也是每天在陪孩子学习的道路上,一边忍不住发脾气,一边在学习自我成长的知识来压住自己的气焰,在这样的内心挣扎中,读完了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

书中的知识体系言简意赅,却发人深思。我想把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部分整理出来,作为笔记,也和大家分享。

自序部分-你必须成长,才能陪孩子成长。“被问得多了,我就总结出了几条规律:第一,在家长眼中,孩子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不爱说话,家长便希望他外向;孩子外向了,家长又觉得他太调皮了;孩子很乖,但是不爱学习;爱学习,可是没朋友;朋友多,却不懂得筛选......总之,家长的担心和焦虑无穷无尽,谁也不用羡慕谁。第二,大部分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养方式之间的联系。家长总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药方,甚至不惜花大价钱送去各种训练营集中修理,也不愿意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可不可以改进和弥补。第三,.......”我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焦虑的父母,反思自己总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胡乱指挥,焦虑和担心并不会让孩子突然变得更好,孩子不是简单的体系,他是复杂系统的生命体。“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如果孩子意识不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能等待和示范,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不过,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变的。我们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觉得轻松,也能感受到改变是可以真实发生的。”我们惯性得试图去纠正我们所认为孩子的缺点,必定是徒劳的,尤其是不停得重复,比如我们总认为孩子磨蹭,经常性的催促“快点”,我们肯定知道,他不会因此改变。反而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反思我们的教养方式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孩子写作业的系列诸多问题,我们反复吵和吼,只可能会让情况越来越糟,基本要做到的是整理好自己的认识和情绪,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不过放任不管也不是好的方法,应该看到他的困难,想办法帮助他,慢慢调适适合孩子的习惯和方法,引导他建立自己的学习习惯。而这一切的改变是我们自身开始的。

书中共分为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理解养育的本质,第二部分三大支柱,重建亲子关系模式,第三部分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案。作者认为三大支柱包括: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这里和我们经常说的接纳的概念差不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学期成绩考得好,就买xx”父母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千奇百怪的手段,跟孩子交换一个又一个条件。孩子这时候是迷茫的,如果没有奖励,考第一名也没什么意思。逐渐让孩子把非常重要的东西忽略了,反而追求不重要的东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改变这种语言“写完作业,玩平板”“考得好,才让看电视”“坚持洗袜子有奖励”,很多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到现在也没能坚持自己洗袜子,这种交换条件的怪圈最后只是让孩子没有自主的动力。有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会说,“你再这样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样的语言造成的只会是幼小心灵的伤害。“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推动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找到孩子光明的一面,积极地想办法把他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有多少人从小都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长大的,“你要是赶上别人一半就好了”“别人比你强太多”,特别是传统意识里,父母总是职责得多,对孩子的标准很高,作业字体一定要最工整漂亮的,成绩最好是100分,钢琴最好考到10级,跆拳道要考个段位......否则,你就是没努力,成绩一不好,这不好,那不对,不断打击自尊水平。实际上,给孩子挑的毛病越多,孩子的毛病就会越严重。“为人父母,我们需要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熄他心中的火焰。”经常性地告诉孩子,他可以做到什么,他就真的可以做到。试一试,改变一下你的语言和行为,也许孩子会给你惊喜。

“所有美德背后,都是成长型思维。”作者认为,把注意力放到过程上。比如,孩子成绩考到不好,一味发飙质问怎么搞得,情绪来的时候仿佛世界末日,这就是太注重结果了。意识和动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执着于结果,导致自己和孩子一直处于压力中。如果父母能轻松一点引导孩子总保持学习的心态,从各种事情里学到一些东西,孩子的成长就会好很多。“学习成长型思维,允许失误和挫折”,特别是小的孩子,讲道理他有时候真的不明白,要放手让孩子体验,试错,经历失败和挫折,从过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当然,同样不只是孩子,作为家长,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什么事情都能做对,发现问题不要自责,善待自己,把自己的心里调整好,孩子才会更好。希望有机会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行为不可能一下子就好,需要一点点得积累知识,转化成引导行为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