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可以說凡寫給皇帝看的書面報告都屬奏摺,因而名目繁多。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漢代以前群臣上書皇帝,用章、奏、表、議四種,漢代以後又有疏、書、記、狀、札、揭、封事等名目,統稱章奏、奏議或奏疏。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裡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奏摺就是打給皇帝的報告

從嚴格意義上講,奏摺非正式公文,因為它介於題本、奏本等公文之外,是大臣秘密的上奏,基本只有大臣和皇帝知道。從形式上看,奏摺是以官員個人署名,且不用官員所在機關印章,因此,所有關於奏摺的規定,都不見於清朝會典或則例中。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清以前的並沒有這種制度,奏摺成為制度前,包括清朝前期是以奏疏為主,奏疏是基本公開的。狹義的奏摺僅指在康熙和雍正時期,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奏摺形成制度始於康熙、發展於雍正,而成於乾隆。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奏摺按照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這四類,因為這類公文程式各有不同。所以沒有一定的規則與程式,也就沒有列入國家的正式官文書之內。

習慣使然成制度

清代旗人的傳統之一,“規矩多”“老禮兒多”“講究多”,所以在奏摺形成制度以後,每當地方大吏上奏摺彙報地方事務,還要順帶給皇帝請一下安。因此形成的習慣是“

凡上奏摺一匣,必附請安折一封,……請安折中不呈公事,獨問‘安好’而已”。也就是說,每上一封談正事的摺子,必然附一個請安的摺子,摺子裡一般只有“恭請萬歲萬安”六個字,也確實就是隻問一句:“皇上您好嗎?”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奏摺初時,作為臣對君的一種報告,僅限於某些特定官員向皇帝密報專門事項,由於是密封,而且越過正常公文傳遞渠道,而直達皇帝御前,辦事既保密又快速,深得皇帝青睞,遂逐步發展成遊走於體制之外,皇帝知曉天下訊息,駕馭群臣,運籌帷幄,治理天下的另一手段。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奏摺報告上來了,皇帝自然就得答覆,這就有了硃批奏摺,就是皇帝在奏摺上的批語。因為皇帝是用紅筆批的,所以又稱“批紅”,但也非所有批紅都是皇帝親自批的。歷史上皇帝或懶、或年幼、或大權旁落時,則由權臣意、皇帝名、司禮監秉筆太監操作代批。事實上,即使非前述情形,面對汗牛充棟的奏摺,都要皇帝親自批,也是難為皇帝了。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奏摺的格式內容

開頭:臣(某某)啟,然後是正文:(敘事),結尾:叩請聖裁,最後附上官職+姓名+時間

奏摺最初是為了向皇帝請安的,也就是問聲好,你可以想象一下,一群大臣每天早朝,拿著奏摺全部呈交上去,上邊都寫著:“皇上你好嗎?”皇帝看了,好不好的還得給你回個信唄,這沒意義啊,所以到了康熙年間,奏摺開始有了真正的內容。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康熙年間,奏摺到皇帝跟前,要經過層層審批,運轉速度十分遲緩,一些重要的事情,到了皇帝看到的時候也有可能都過去了。而且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審批順序,導致經手人很多,容易導致奏摺的內容洩密,如若參奏朝中某人,經過這麼一整套程序下來,可能皇上看到的時候,啥問題都被抹乾淨了。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所以經過康熙改革奏摺制度,高級官員可以直接和皇帝單獨溝通,這時候奏摺制度就已經可以成為,君臣之間的商量重大事情的工具了,以至於到了雍正的時候,一些國家大事,重要改革,都是通過奏摺的形式來實行。臣子上報,皇上批閱,這樣的流程定下來的相關政策。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無事也要上奏?

雍正完善了奏摺的制度,但是也規定了,奏摺必須每天都要上奏,監察機構,還有外地二品官員每天都要說一些事情,你要是沒事的話,那你還要告訴皇上,你為什麼沒事,憑什麼人家都有事,就你沒事。這樣一來可就為難各地方的官員了,畢竟哪能每天都有事情需要上奏,但是還要必須上奏。

就這樣,當時杭州織造三天兩頭上請安折,都是“皇上您好嗎?”把雍正都攪糊塗了,提起硃筆亂批。當時的福建巡撫實在沒有什麼事可奏,但也不能不奏,就一連十幾次問皇上“皇上您吃芒果嗎?”可以想象,每天皇上小心翼翼打開奏摺,畢竟機密的事情,打開一看,皇上您吃芒果嗎?……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這樣“扯閒篇的”奏摺不時遇到,直隸官員因為下雨趕忙給雍正彙報,雍正批示:“下點下雨,絮絮叨叨”。 有時遇到看不起的臣下,他就要諷刺一番。在批佟吉圖的奏摺時他這樣嘲弄對方道:“知人則哲,為帝其難之。朕這樣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這樣人!”趕上雍正氣不順,輕則斥之為糊塗、無知、可厭,重則就破口大罵:不是人、死人、狗,皇帝的大度蕩然無存。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奏摺背後的心思

雍正即位時,奪嫡的謠傳受到許多宗室質疑,雍正一直在人們心中是個多疑、精力過人且疑似篡位的人,為了查清地方輿情,以及籠絡臣子,他希望臣下事無鉅細多加彙報,經他制度化的“密摺制度”相當於“小報告”,藉此掌握更多信息。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清代皇帝重視農業,特別關心地方雨水糧價情況,經常向地方官詢問,所以在密摺陳奏中定期奏報雨雪、年成和糧價,也是奏摺裡必須要上報的。比如“麵粉一斤,需銀七釐八釐左右,今年雨水適合稻穀甚好,謹此奏聞”之類。從乾隆開始,要求地方官每月彙報晴雨糧價等情況,形成固定制度。

康熙要求地方官多彙報地方瑣事,而且對江南織造要求:“以後有聞地方細小之事,必具密摺來奏。”,“近日聞得南方有許多閒言,無中作有,議論大小事。朕無可以託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摺奏聞才好。”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到了雍正,更是希望臣下事無鉅細多加彙報,藉此掌握更多信息。比如蘇州織造李秉忠奏報蘇州油菜、小麥長勢良好,雍正批示:“深慰朕懷,凡如此等之奏,務須一一據實入告,毋得絲毫隱飾。”,“蘇州地當孔道,為四方輻輳之所,其來往官員暨經過商賈,或遇有關係之事,亦應留心體訪明白,密奏以聞。”

奏摺存在的價值

當了解了清朝奏摺制度的背景後,才會明白清代君臣並不是愚蠢無聊。奏摺一方面反映的是臣子對皇上的忠誠與細心,另一方面是利用奏摺商討政務,各地的大臣們可以將拿不準的問題提出來,請皇帝裁奪,皇帝對不瞭解的或不懂得的問題,可以詢問臣下,以增長見識,作出決斷。雍正說:"本章所不能盡者,則奏摺可以詳陳;而朕諭旨所不能盡者,亦可於奏摺中詳悉批示,以定行止。"

看似瑣碎無聊的垃圾奏摺,實則是清朝皇帝藉此駕馭天下的表現

雍正朝的許多重大政事,如攤丁入畝政策等,就是雍正與有關大臣通過奏摺反覆籌商後定下來的。奏摺用來討論政事、決定政策,不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種重要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