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奏摺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

作者 孫錫良

義和團、洋教、八國聯軍與庚子賠款(奏摺聖旨)


女真族一支,由努爾合赤統領,慢向南侵,幾十年後,實現了人類歷史上一大奇蹟——建立滿清王朝,弱小民族統治中國近三百年。滿清強權,曾奠定了大中國的穩定,卻也埋下了衰落直至滅亡的禍根。

1840年,鴉片戰爭,第一次讓滿清王朝感受到了外國力量的“與我不同”;

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始發,它讓滿清王朝感受到了來自內部的顛覆性打擊;

1894年,甲午戰爭,滿清王朝嚐到了來自“眼屎小國”帶來的亡國威脅;

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滿清王朝已認識到內外交困的末日危機;

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完成滿清王朝滅亡的最後一擊。

庚子年,滿清國運臨近終點,介紹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到一系列失敗的根源,能讓人看到結局的合理性,還可讓我們從事件中釐清一系列歷史爭論的疑點,避免帶著情緒、立場和偏見看待歷史事物。

可以這麼講,本人花費了巨大的時間、物力和精力在這篇文章上面,從獲取資料,到認真閱讀,再到找出有用的資料,最後再做摘引,總付出超越了我以往所寫的任何文章,希望大家能耐心閱讀,然後才能辯明真相。本文所引資料全來自故宮博物院明清館藏檔案,無一丁點來源於民間傳說或創作性著作,歷史著作會包含作者傾向性,官文呈報,即使不是絕對準確,至少事件是存在的。

資料主要包含:奏摺、上諭、諭旨、電報、呈、片,又片等。重點突出“清政府,洋人,義和拳,教民”四方關係。部分奏摺和上諭較長,前後都是官文格式表達及套話,不能全文引述,只能摘取具體事件要點。在摘引中不加任何個人觀點,只在後面括號裡附加少量個人認知(用藍字標註)。

參閱一千多份奏摺、上諭、電報等檔案,從中選取關聯檔案做原始摘錄,目的是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義和團、真實的教民、真實的洋人和真實的滿清。不美化,不醜化。這些官文,都是地方官彙報地方實情和朝廷對實情處置做的指示,不是官方寫史,比所謂的史學著作肯定要真實得多。如果有讀者懷疑史料真實性,可以到故宮博物院明清館藏去進行核實,一旦發現我有捏造,本人願擔全責。

摘引之前,還需要做幾個說明:拳民,拳匪,刀匪,團民,團匪,都指義和團;教民,教徒,教匪,都指中國藉基督徒;民教,指拳民與教民的組合;教士,指外國傳教士。

從反思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抽取出四個認知:

其一、滿清政府決定與八國聯軍開戰是正確之舉。雖失敗,但並不代表不該打仗,不打,你怎知勝敗結果?不打,中國就自動變成列強的殖民地。失敗,也能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

其二、單獨討論義和團,民間爭議太多,要麼是過度美化,只挑好的講,要麼就是極致醜化,只挑選其醜惡的一面進行渲染,惡意引伸放大。義和團,絕對有愚昧和極端暴力的一面,這也是封建時代民間起義造反的傳統套路。但就期發展、壯大並製造出大量事件有其歷史軌跡看,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反抗洋人爭取權益的一面,正是中華民族擺脫內外壓迫的要求,其身上表現出來的落後和愚昧,恰是滿清落後愚昧的縮影。

其三、自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之後,洋教開始逐步在中國擴散,並被朝廷加矜恤保護,傳教習教者,皆免徵賦役免兵役,皆免罪責。自此後,教民快速發展,教案日積。至光緒年間,洋教達極盛,普天之下,教堂林立,民教釁端無解,朝廷不惜委曲求全。光緒二十五年前後,拳民與洋教衝突達到頂點。

其四、庚子年之戰,一般都認為是中外戰爭。實際上,它既是中外之戰,又是中國內戰。教民幫助洋軍打仗,並且教民多於洋軍。義和拳幫助清政府打仗,人數又多於教民。大家現在還能看到,北京陷落後,有很多中國人幫助洋人打仗的舊照片傳至網上,照片裡的中國人就是教民。如果說教民幫洋人打仗是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倒也不壞,然而不是這樣,中國教民被洗腦成魔,敵視一切不信教的中國同胞。實際上,當時的教民就是漢奸,因數量巨大,演變成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