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

京东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

竹箫原创

首先,用一段话总结一下京东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京东内部邮件流出,刘强东在邮件及后续发文中表示:京东物流2018年亏损23亿元人民币,已经是第十二年亏损。分析得出核心原因是外部单量太少,内部成本太高。刘强东提出“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于是打破“大锅饭模式”,进行裁员;调整薪资结构,降底薪,增提成。但在裁员中提出公司要坚决淘汰三类人:“(1)不能拼搏的人;(2)绩效差的人;(3)性价比低的人。”因为“四五年没有末位淘汰”了。由于大家对刘强东贬低裁掉员工的不满,同时正值互联网“996”风波之时,京东顺势被卷入,引发对刘强东各类观点的口诛笔伐。

以上种种总结下来,刘强东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调结构,再细分为两大类就是调整人员结构和薪资结构。就事件本身而言没有问题,但其中的言论引爆了网络舆论。

1、四五年没有末位淘汰,一次性末位淘汰,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

第一,假设过去五年京东坚持每年执行末位淘汰制,每年淘汰末位2%,同时优中选优,再招聘2%,实现新老更替,在18万员工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将多出10%的高绩效新生力量。相当于增加了10%盈利能力强的,减少了10%盈利能力弱的,结果将不会是亏损,而应该是盈利,且盈利水平逐年提升的。将在资本市场赢得更大资金支持,市值也将大幅提升。

第二,假设过去五年京东坚持每年执行末位淘汰制,前两年精选出的优秀新生力量在第五年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的一部分。而一次性末位淘汰,假设再新增等量人员,就会有等量业务不熟练人员,如果只减不增,那么就形成了新生力量断层。本轮裁员就像开车急转弯,如果早做行动,化成一个个微小的转向动作就没这么大风浪了。

第三,不及时末位淘汰会让员工感觉赏罚不明,进而影响到绝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开发。

第四,及时进行末位淘汰,或许被京东淘汰掉的人很快就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很可能从塔底人员一跃成为塔尖人才。不及时末位淘汰,那些与京东工作不相匹配的人,由于京东福利不错,所以不温不火的工作了几年,现在又要被逼重新开始,可能错过了再就业的有利时机,如果这其中有一些真心想要为京东奋斗终生的人,实际是不执行末位淘汰制抹杀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心,使得大家觉得赏罚不明,一直都不会存在末位淘汰。末位淘汰不及时就好比谈恋爱。人家一开始就奔着从一而终去的,结果谈了五年,你告诉人家,我刚发现我们不合适。不合适要早说,人家对你浪费了感情,耗费了青春,现在又让人何去何从呢?

第五,就是大家看到的,大规模裁员涉及人员多,造成影响大,使得军心浮动,人心惶惶。引发全社会的口诛笔伐。

2、“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和“坚决淘汰三类人:(1)不能拼搏的人;(2)绩效差的人;(3)性价比低的人。”末位淘汰也只是根据京东制定的规则,淘汰排名末位,但并不代表就一文不值了,更不代表在其他公司不会表现出色。所以人身攻击得到的必然是回击。

3、京东物流中,降低快递员底薪,增加提成,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由于对新的薪资构成的担心,在网上被解读为取消底薪,提高收件量门槛,变相克扣工资。

4、卷入“996工作制”风波。“996工作制”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的制度。首先,在法理层面得不到支持。其次,“996工作制”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最为普遍。互联网经济是相对高技术、高收益的行业,之所以有“996”是因为企业之间争先恐后,近乎白炽化的技术竞争导致的行业行为,而不是大家吃不上饭,加班补贴家用的个人行为。本来就是为了荣誉而战,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优秀的事情,被拿出来跟失业乞求工作对比,且加班没有加班费,尤其在全球经济环境最好的中国,显然是不得人心的,拿到网上争对错,自然引来各方发泄式吐槽。本来“996”京东不是主角,由于处在风口浪尖,却躺枪严重。

最后,风浪可能会对京东声誉有所冲击,期待最终企业成功转型,给消费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也期待被京东等各企业裁员的员工们尽快找到施展自我才能的一片天地。

大家怎么看,欢迎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