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腐朽帝制是“儒表法里”,但现代人为法家开脱,把黑锅都扣到儒家头上,对此你怎么看?

鹭辶


应该说从武帝开始的封建社会都是同时用儒、法统治国家。孔子的罪过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太强大,同化统治东亚时间太长了。当西方的黑暗中世纪玩不下去了,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开始文艺复兴,中国明清的小农经济生命力还很旺盛,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体制下的小农经济逐渐落后西方资本主义下的工业体系,造成近代一百年挨打受辱,到现在都还没追上西方。从五四运动开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把落后的责任让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来背锅,现在还没西方先进,加上西方的文化渗透,这股思潮还相当有市场。这些人可以说根本没有好好读过孔孟的书,也没学过世界历史,没有对比世界几大古文明的优劣。只看到西方现在比我们好,不研究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民主形成的历史原因。西方海边几个国家是文艺复兴后才开始走上强大的,之前一直是落后的,复兴的是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为啥会产生民主,中国古代为啥不行?不学历史不研究,把落后的责任,各种帽子,包括后世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社会稳定阉割、篡改孔孟思想,统治阶级的腐败没落,外敌入侵,法制的愚民、文人的曲解都扣在孔子头上。任何事物有好就有坏,有精华就有糟粕,要分析利弊,全盘否定的极端行为绝对不可取。给孔子扣上愚民、奴性、统治阶级帮凶、祸害中国两千多年等等一堆屎盆子,又从孔孟经典里找不出理论依据,在孔子同时代世界其他地方也找不出比儒家很好的文明体系来对比,凭自己好恶张嘴就来,说直白点这些人就是新时代的愚民。其实看这些全盘否定孔孟思想的人,他们有比孔孟更好的思想吗?绝对没有。他们是站在西方自由、人权、民主、法制的立场上来全盘否定儒家,就差把孔子从坟里刨出来问他你为啥不把这么好的东西流传后世?孔子冤不冤。这些东西应该去问明清的统治阶级为啥没有走向资本主义才对嘛。孔孟思想不可能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代)还包治百病,但很多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和普世价值。客观评价儒家思想要从同时代的世界几大文明体系来对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后来的伊斯兰教文明,他们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孰优孰劣。西方文化、社会体制走到今天也到瓶颈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得东西方人民共同努力寻找答案。


蒙古高原Mggyyy


说到儒家思想,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的统治思想。其实这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我可以明确地讲: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如果从统治的构架和具体的统治手段来讲,延续中国两千年的深入骨髓的其实是法家那一套,采用的尽是法术势。中国两千年来,所谓的统治思想其实是:儒表法里。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秦为什么统一天下十五年旋即败亡。从统治思想的方面来看不能不说是,秦所崇尚的法家之治在天下一统之后,不能很好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汉承秦制,也就是继承了秦的典章与统治架构,同时就不得不采用法家的治国之道。而法家,由于过于讲究权谋势术,使得统治过于生猛,导至天下不稳。因此在意识形态上要一套修正的理论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法家一套进行包装修正。汉初采用黄老的无为之治,黄老偏于无为消极。经历了汉初的七王之乱之后,至武帝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因为儒术是从人的最最亲近点的孝字出发,一下切中人性的要害,最易为大众接受,包装修正效果最佳。但在具体的统治技术上并未否定法家的治国之道。


二,从儒法两家的具体内容来看待。 儒学说到底就四个字忠孝仁义,是一种伦理哲学,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但具体到统治技术手段上比较疏空。这也是在春秋战国之时,儒生并没有什么当大官的人。而法家恰好在这一点上强过了儒家,法家讲究法术势,也就是具体怎么管理。中国帝制时期特有的师爷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儒家在治术上的疏空。也正因为儒法两家在意识形态与具体的治术上的互补,就形成了中国统治文化的儒表法里现象。

儒表法里延抻到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很有启发。如果把人性化管理比作儒家方式,把纪律制度等的刚性管理比作法家的话,如何做到它们的无缝对接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我是万方,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万里溪网名万方


中国上下五千年,以其中春秋时节的诸子百家学派,影响着后两千年之久,延续至今。

而很多人对于各家学派几乎都不了解,却枉自猜想,自证其说,殊不知破绽百出,贻笑大方。

对于学派之争,现目前最激烈的就是讨论哪家学派最适合华夏,但这已经在历史中完全证明了(儒与法)。

也只有儒与法最适合中国。

每一代王朝的泯灭,都象征着那一代王朝儒法的终结,新生的王朝并没有选择其他,而依旧延续了上一代王朝儒法之治,浴火重生。

我认为,宋朝之后,在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上,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其他学派的影子了,甚至明朝时分,朝堂之上只有儒法,而大清时分,也就只剩下法家一派,到清朝末期连法家也不复存在。当然,每一代王朝的没落,大部分都是抛弃了儒法之治而选择了伪治造成。

所谓伪治,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为什么说儒法最适中国?

因为目前呼吁最高的道家与墨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太过于反人类,除非人人都没有欲望,不然根本不可能能够实现这种乌托邦。

道家讲究顺其自然,政治讲究君王朝政应与百姓避开。

墨家说难听点就是累死自己造福人类。

以上这两种思想,在法家与儒家面前,太过于天真无邪了。

首先,法家的三纲从大纲上就制定了社会的秩序与轮廓,你想要翻身就能够通过这种秩序往上爬,纵容人的欲望。

其次,儒家的五常从道德上约束所有人,不让人用肮脏的手段去攀爬上三纲这座秩序高峰。

法家的缺点过于解放欲望,并放纵帝王去奴役与愚弄百姓。

儒家的缺点是过于约束欲望,得不到欲望应有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历史上很多发明都是由其他学派发明出来,再由儒家为他各种吹。。。

儒家学派从隋唐开始,我将它分为三类:

上儒:皇帝与各朝堂重臣。

制定其儒家思想的变迁,把持儒家偌大学派的道德制高点,正所谓我儒说不过你,那我就以法家杀你。

中儒:喜欢明哲保身,儒经法典树立的这么多侧重点的观点,君王喜欢什么我就去喜欢什么。

下儒:明明穷酸秀才一个,也许榜上有名,也许落榜,但偏偏这种朝堂中下流人士,最喜欢品头论足,不了解其深意,或是根本不懂政治便各类胡言乱语,还美其名曰:朝政乃天下大事,议论朝政便是研讨国家兴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总的来说,儒家从两汉之后,便再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儒家了,更多的是形成一种为君王服务的教派,吸纳诸子百家的一切,在以学派的名义发展下去。

而法家,从汉开始,就已经被阉割,好的留下来差的丢掉。

也正是因此,从两汉过后,法家不像法家,儒家不像儒家,偏偏很多人还在讨论谁背锅,简直是滑稽可笑。

最该背锅的还是那位慈禧太后。

大明亡于太监把持朝政,

而大清亡于慈禧把持朝政。

前者是阉人,后者只管享乐。

慈禧更像是黑化的阿斗,也就是有权利欲望的阿斗。。。


鹿与红茶


从理论上说至宋以来中国教育都是儒家教育,从帝王到贫民。那么在如此教育之下仍然不能够完全儒家治国,能说明的一是儒家无能,二是儒生都是叛徒,都是儒生竟然不反对法家思想在儒生中流传。自己只能做表而不做里。当然,这几句是抬杠话,针对儒家望文生义推卸历史罪责而说的。

实际上儒表法里的说法是指秦国在君县与分封之争中后世都不在分封的结果。因分封死的人太多了,而导致儒家再也不敢主张周礼的分封了。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汉朝儒家说秦国灭亡因没有接受儒家思想,周朝八百年就是分封的结果。刘邦接受这个观点,分封几个异性王,结果基本上都造反了。连韩信也是不放心给杀了。又总结弄了一个非刘不封,结果几代之后又是造反,汉武帝搞了一个推恩令王爷们老实了许多。东汉刘秀喜欢儒家又恢复了,结果又是七八个王爷之乱。再之后就不给王爷们封地以及实权了,只能郡县制。不过儒家教育的影响并不死心,到了清末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又搞了一次分封,还没打败清朝,几个王又内讧,还不接受教训又封了一千多个王。结果完蛋。

从历史上的这些事实来说在我们看到儒家的愚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的延续性是多么强大,如果今天还进行儒家教育,分封的主张说不定什么年代又出来了。别觉得不可能,儒家能教育出阵前读论语一退敌军的儒生,什么可能都是有的。


山坚海阔


中国的落后,就是腐朽的中国式的封建帝制造成的,与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无半毛钱的关系。中国式的腐朽帝制的根本特性就是集权,天下之土、天下之人均属于皇家,并且外人不得干涉,这也就是中国帝王喜欢大统一的思想基础。而他集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也包括经济权力,而这种集权模式不允许任何力量的制约,也不允许别人分享的,即是都是统治阶级的大地主也不许参与共享。急流勇退是一种最大的,最符合道德的奖励模式,天下已定,帝位已稳,有功之臣连个统治阶级都不让做。商人在中国没有形成一股势力,就是没有对经济资源调配的权力,导致商人必须依附官僚机构才能存在。现在如果有人让儒家背黑锅,其实是偷换概念,或者不了解客观情况。如果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平等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其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法的制度也是有阶级性的,它的制定必须满足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为了调和阶级矛盾,必然要包含各阶层的意识形态,法律的解释条文却包含宽容心,仁爱心,这里便出现了儒家道德的文学性。在中国古代,一旦出现叛乱,威胁皇帝政权,什么学说都撇在一旁,就是禽兽主义。明清时期,株连九族,灭门惨案时常发生。中国的法的思想基础与西方法的思想基础是不一样的,法的制定方式也不同,执行方式更是不同。有时候讨论的名词一样,但实质就不是同一个问题。


鄭龍1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之术儒家法家都用了,儒表法里不对,应该是儒法两手并用,譬如宗法制度,表现最为明显。问题不是出在儒与法,而出在统治集团对自己与对被统治者适用的是两套标准,即二元的儒与法。对统治集团来说,从儒的角度来说,政权取得缺乏合理性,从法的角度讲,没有合法性。对自己,他是不受道德约束,刑不上大夫,法也约束不到他。儒家的德和法家的法,是其统治的两个工具。正因这一天生的缺陷,所以才导致频繁地改朝换代。另外,统治集团如果是被统治者的利益代表,按儒家的办法,他的权力取得应该是禅让,按法应该是选举。封建社会不能解决统治者与被统治的这一矛盾,所以逃不出改朝换代的死循环。用暴力取得的政权,最终被暴力推翻。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公式。


黄鹂传书


首先一点,儒家的地位并不完全是两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地是主流政治,且不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这个观点也有人质疑,后面再说)之前秦尚法,文景尚黄老。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统治地位逐渐上升,至西汉末年到东汉前期达到顶峰,这里出现了第一个争议

有人说汉书中记载罢黜百家是班固为董仲舒邀功,当时汉武帝只是尊崇儒术,并没有打压百家,他们的论据主要是东方朔,主父偃这种典型的非儒家人物也受到汉武帝重用。

也有人坚持汉书记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时候的儒术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整理已经融合了道家(天人感应),法家(律法),阴阳家(五行轮转)的一些内容,虽称为儒家,已然不再是孔子之儒。至扬雄作太玄,法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儒家是统治地位。

到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儒家的统治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就连孔子的后人孔融都说出:父亲对于儿女来讲有什么关系,仅仅是发情而已。母亲对于儿女来讲也没什么关系,仅仅是容器而已。(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因此曹魏以及后面的司马氏还包括诸葛亮治下的蜀汉都是法家统治。

到了魏晋南北朝,谈玄成为了风尚,这时候纬谶学风起,儒家差一点成为了宗教,多亏当时比较理智的儒生强行根据儒家经典把这一风尚拉回来。

过了南北朝,直到唐太宗重修儒家经典,儒家的统治地位才重新确立,同时李唐尊老子李耳为先祖,道教也就成了国教。

到中唐韩柳为首的文人掀起古文运动,提倡尊孔尚儒。

即到宋代,理学大兴,有朱子之儒,王阳明心学之儒等等。

明清尊朱子之儒。

因此我们一般抨击的都是明清的朱子之儒。至于孔子之儒,读遍五经的已经不多见了,读了董仲舒注释的更是少见,读过唐十三经的更是凤毛麟角。近些年阳明心学大盛,可能有些人对他有些微了解。

可以这么说吧,切实了解过儒学到经学再到理学这个脉络的人可能没太多会骂儒学,反而是那些什么都没看过的,道听途说一些东西就深以为得到了真理,开始狂批儒学。

说完儒家,那么法家为什么看起来没什么动静,又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法家是本质。

首先说明法家和厚黑学不是一回事。

儒家的初衷是人性本善,要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秩序;人本无知,要用礼制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法家的初衷是人性自私,所以要用法来约束民众的自私;人性贪财,所以要用赏来激励民众。

介于二者之间的是荀子,他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他认为人人都有教导向善的潜力,应该加强教化。

很明显在我国后面的历史里是儒法并用的,家事用礼,社会用法。很多时候礼解决不了的才会用到法,这也是族长存在的意义。

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大一统,都必然会提一下儒家的地位,每次乱世,都得靠法家来约束民众,激励士兵。

由上可以看出,其实儒家法家的东西到后世都融合在一起了,只不过在治世用儒家的部分巩固思想,让民众不闹事。真到了乱世,就要用法家的部分来激励战卒,划定底线。

二者互为表里,根据时代环境的不同互相转换,谁为表谁为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沐




内圣外王与内法外儒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是一种全能文化,既是百姓帝王“修身齐家”的道德文化,也是皇帝“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文化。

“ 内圣外王 ”是塑造伟大皇帝的最高目标,“ 内法外儒 ”是德法双全的治国方略。

所谓“ 内圣外王 ”,就是指一个伟大的皇帝,首先要成为用儒家的道德文化“修身齐家”的圣人,然后再成为用儒家的政治文化“治国平天下 ”的王者。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共有408位皇帝,但真正做到内圣外王的明君皇帝、仁君皇帝、伟大皇帝并不多,仅有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少数几个人!

所谓“ 内法外儒 ”,就是首先用法家严刑峻法依法治理朝廷各级官员,让大大小小官员廉洁奉公、勤勤恳恳、競競业业,从而创造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其次用儒家的思想精华——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亲文化,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教化百姓、安抚百姓,让百姓家和万事兴,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宣盛世、康乾盛世等。

法家思想用于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依法治官。官是国之末,不管是委任的官员,还是选举的官员,只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就是好官、就是清官!

儒家思想用于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本质是以德治人。人是国之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人人有仁义礼智信做人品德、品质、品行,家庭就和睦,社会就和谐,国家就稳定!

综上所述,

法治官,仁政爱民、风清气正、政通人和;

德治民,仁者爱人、泛爱他人、家兴人和!

汉武帝是封建社会第一个“内圣外王”的明君皇帝,也是第一个实行“内法外儒”治国方略的伟大皇帝。

汉武大帝实行“ 儒表法里 ”的治国方略,也就是用“内法外儒”治国理政。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家文化从一家之言的民间文化上升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国家指导思想。但是汉武大帝并没有抛弃法家文化,而是把以德治国的儒家文化与依法治国的法家文化有机结合、高度融合、无缝对接:

A、对朝廷的官员用法家文化的严刑峻法依法治官;

B、对天下百姓却用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道德安抚。

也就是说,对朝廷官员依法治国,以忠报国家;对天下百姓以德治国,以孝治天下。从而开创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新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儒家文化,只依靠法家文化的严刑峻法治国理政,仅仅十五年秦王朝就灰飞烟灭。汉朝初期文、景两帝仅靠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国理政,虽然创造了文景之治,但后来却发生了七王之乱,差一点断送汉王朝。

综上所述,在封建社会 “ 内圣外王 ”伟大皇帝可遇不可求,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内圣外王”伟大皇帝只有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少数几个人。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内圣外王”的伟大皇帝比较少,因此,实行“内法外儒”治国方略的盛世也比较少,因为“内法外儒”治国方略是“内圣外王”伟大皇帝的标准配置。

“ 内圣外王”在现代社会表现为“ 德才兼备”, “ 内法外儒 ”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德才兼备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德才兼备的人自己没钱,或者没人资助根本竞选不上总统。能竞选上总统的人,要么有德无才,要么缺德有才,要么无德无才,反正,德才兼备的总统凤毛麟角。

德才兼备在社会主义

社会是可遇可求的,因为中国领导人是经过几十年的基层历练、地方锻炼,好中选好、优中挑优,一级一级提拔上来的,不像封建社会屁小孩就当皇帝,更不像资本主义社会让没有一点点从政经验的政治素人、亿万富翁当总统!


董海发


这种类型的问题一直也是我最大的怨念。这种类型的问题不仅有文化上的,还有各方面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这种类型的偏见。对于一个对某方面没有仔细研究的人来说,通常会采用他人或一般看法,而因为这样的问题,导致被带入坑中。个人认为无论你多牛也好,都不能有意剥夺他人思考和学习的权力,可以传授他人你的人生感悟,经历,体验,过程,但对于世界观的评价和结论,则谢谢,最好还是让各人自己领悟。对于儒法的问题,我觉得略看过的人就知道两者是不可分的,不存在背锅的问题,两者辩证关系就像是道德和法律,他们的问题是在于跟不上形势了,而不在于本身没有道理。放在古代的环境下,自然就成立,放在当今的环境下,就必须适应现在的环境。而每次国学也好,文化也好,问题的发酵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大家对当今的道德诚信法治环境的不满,中国人是个有侠义思想的社会,永远都不可能会变成无所谓的社会,见不平则鸣,若不鸣则内蕴之。无力感会让人希望有力量去干涉现状,然后问题就出现了。有谁会愿意有人在头上拉屎?如果有,只能说明这样也比没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