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作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以下的挑战和困惑呢?

孩子脾气急躁......

不好好吃饭......

粘人、打人......

跟家长对着干......

睡前、起床、写作业拖拉、磨蹭......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我们发现我们无论跟孩子怎么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话,加上工作的压力,我们是不是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了,是不是就会说出一些连自己都不可思议的话了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正面管教的课堂。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

因为是体验式课程,老师让我们把在上述场景中,我们说出的话回忆了出来,还一一进行了板书。

黑板上出现的板书是这样的:

“你走开”,“你不要烦我”,“我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笨”.......

看到板书,父母们都不好意思笑了:原来自己不经意间会对孩子说出这么伤人的话,真是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语言了。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一个很残酷的体验,怀孕的妈妈就不参与了。”

“这么残酷吗?“家长们有点期待。”

“请大家站到凳子上”。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一开始爸爸妈妈们觉得很好玩,还笑嘻嘻的,大家不会想到,接下来将会有很震撼的一幕,甚至直击心灵,让人泪奔!

第一轮体验

一位爸爸和一位妈妈分别扮演孩子,他们从外面进来,也许刚刚放学回到家吧,也许是刚刚从朋友家回来。他们一回到家,发现一个令人不解的场景,妈妈们站在椅子上高高在上,趾高气扬。

接下来,更令人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站在椅子上的妈妈们用一句又一句无情的话指向了孩子们:

“滚!”“我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孩子!“”你不好学习,以后就去捡垃圾!“......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老师给站在凳子上的妈妈们一个场景:

一天的工作下来,我们已经很累了,没有想到还接到老师投诉的电话,说起孩子在学校种种的不好......

我们这时是一肚子的火,一想到自己那么辛苦的工作,孩子却不争气。越想越气,越想越气。所以,一看到孩子回到家,忍不住就劈头盖脸的骂。

老师说:“为了有更深刻的体验,我们最好是配合狰狞的表情,恶狠狠的语气,越逼真越好!”

于是,教室里此起彼伏都是这样破坏性的语言。

我特别的不舒服,感觉教室里充满了满满的负能量!

我也开始觉察,天啊,这些斥责声怎么如此的熟悉?

哦,原来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是用类似的话骂自己的;

哦,原来在我的身边,这类的话,其实也是司空见惯了;

哦,当我结婚生孩子后,类似的话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了。

老公经常指出我怨气重,说我问题说负面语言的时候,我还不服气的回应呢。现在他不怎么理我了,我就在心里不断的伤心:我怎么嫁了这样一个人!现在通过这个游戏,我猛然意识到了——天啊,我用的不就是这样破坏性的语言吗?

这时候的我,仿佛被一把利剑穿过,很痛,很痛,原来一切的症结在我!虽然平时我的语言没有要求扮演的语言那么狠毒,但充满怨气的语言也带着很强的杀伤力,也会毁天灭地的啊!

我特别的后悔!真不应该啊,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一直告诉别人这句话,我以为只有恶语才伤人,怨语同样也让人心寒!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第二轮体验

妈妈们还是继续在高高的凳子上,也还是要说恶毒的话,只是这次孩子们多说了一句话:“我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

但很残酷的是,哪怕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妈妈们还是要毒舌。

我实在扮演不下去了。

我想起我的孩子,想起他们纯真的笑容,想起他们清澈的眼睛,想起他们总是追求我喊着”妈妈,妈妈“,想起有几次,我看他们闹得太过火,抓起他们想把他们关到走廊,他们害怕着大叫,”妈妈“,然后猛推门......我想起了老公每天晚上因为这个家的操劳辗转难眠,想起了我给他的压力......

亲爱的,你怎么能这么残忍,这些狠毒的话,你怎么能说出口。

虽然老师还让我们继续说,但我的声音明显软了下来,而且不单单是我,妈妈们的声音也软了,轻了,最后我们都不想再说了,而有的妈妈,已经流泪了。

游戏停止了。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分享环节

分享环节里,扮演孩子的爸爸妈妈是这样说的:

当我们走到妈妈们面前,因为妈妈们是站着的,就有一种被权威压着的感觉,不得不仰头看妈妈们。而妈妈们说出的一句句话,真的是剜心窝的话啊,真的想逃了。

”天啊,大人都受不了了,何况是小孩啊,小孩怎么能承受“

”可是你们有没有觉察到,我们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场景哦,而且很多都是无意识的。”

家长们都在沉默,思考:的确如此。

妈妈们也表示,如果是情绪平稳的时候,是不会说的,甚至别人说的时候还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情绪失控的时候,这些话也会脱口而出的,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孩子。所有的妈妈们都觉得情绪管理太重要了。

“孩子们,如果有人告诉你,我可以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大家都愿意关心你,你会去吗。”

“肯定去”。

我们想起了不少孩子为了离开家被别人诱拐的悲剧。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关系修复体验

这回妈妈们不再站在椅子上了,回到原地上。

这回妈妈们用上了老师教的4R关系修复语言:

1.认错:爸爸/妈妈犯了一个错误......

2.担责:我不该......

3.和解:对不起,你是不是很难过,爸爸/妈妈为给你带来的伤害道歉,能不能抱抱妈妈?

比如:

”宝贝,妈妈犯了一个错,我不该对你要求过高,忘记了你还是个孩子,对不起,你是不是很难过,妈妈向你道歉!你愿意抱抱妈妈吗?“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当我们和孩子拥抱过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关系拉近了。

分享环节里,“孩子们”表示,听妈妈讲出这样一番话,会觉得妈妈们理解自己,虽然妈妈们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也愿意和解。

“孩子们”也提出了,可是伤害已经造成了,不知道这样的道歉是否能有效。

“是的,如果父母们总是不断的犯错,不断的道歉,那慢慢的,孩子也不吃这一套了。道歉对低龄的孩子有效,对高龄的孩子可能就收效见微了。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要多觉察,多学习,多进步呢。”

太有道理了!

爱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三人一组再次进行了体验。

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扮演孩子;两个人扮演妈妈。

妈妈们用老师教给的爱的语言,配合上爱的肢体接触和动作,向孩子传达爱。

“宝贝,你太棒了。”

“宝贝,妈妈有你真好。”

“哪怕你考零分,妈妈一样爱你”

”你是妈妈的骄傲“

”妈妈爱你“

”因为有你,妈妈感觉好幸福“

......

边说,边抱抱,拉拉手。

哇,那种被爱围绕的感觉真的棒极了。

“好想多听听这样的话啊。”此时的爸爸妈妈们都露出了笑脸。

最能打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如果你说过,现在请不要再说了!

丛林法则

之前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这个游戏叫“丛林法则”,“丛林法则”百科解释“是指丛林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法则”,用在大人和孩子之间似乎不妥。

这一次的体验我明白了,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残酷无情的味道!

体验式课堂的魅力就是在基于场景下的体验。不体验是无法感同身受我们的孩子每天正在经受的语言的摧残,不体验是也无法了然这些斥责的话语是怎样地在伤害着孩子们脆弱的心,不体验是无法了解我们的语言原来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再往心理学的层次,不得不提到原生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了。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脾气,这样的脾气会伤害我最爱的人,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每天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能量,父母的坏脾气带给我的伤害现在延续到了我成人,到了我的家庭。如果我不去觉察,不去改变,我还会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辙,儿子们还会走我走过的路,吃我吃过的苦。

尹建莉曾经这样说: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语言的伤害直抵人心,它就像一把利剑,“覆水难收”。

我希望“丛林法则”不要再发生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再发生亲子关系中,不要再发生在亲密关系中。

如何避免“丛林法则”

我们需要做好情绪管理,尽量做到情绪平和,多多提高自己的自控力。

美国的凯利·麦格尼格尔在他的《自控力》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控力,可以控制或缓和我们的焦虑暴躁情绪。

放慢呼吸。

放慢呼吸,呼吸频率每分钟降到4~6次,自控力生理指标--心率变异度会升高,有助于身心从压力状态调整到自控力状态,这样几分钟后,你就会变平静,有助于迎接挑战。当你想发脾气时,放慢你的呼吸试试。

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的目标动力。

把“我不要”发脾气,变成“我想要”成为更好的妈妈,或者我想要享受当家长的过程,或者我想要让我的孩子成为情商高的人这个动力目标,就是把“不”语言转成了正面语言,给自己正能量的提示。

情绪撤离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方法叫积极暂停,还教我们设置一个积极暂停角,设置一个冷静的空间,真心不错。下次我们再分享。

多抱抱孩子。

孩子特别喜欢我抱他们,他们现在也学会了主动抱抱我,当那一团软软的身体在我的怀抱里,我的心也变得软软的。

后记

非常庆幸自己愿意为了孩子再次走进课堂,再次学习,并遇到了这样好的课程。

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育儿理念,加上有人不断的督促,还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我知道我可以成为好妈妈,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大皮小皮亲子堂,专注育儿实践分享,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