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威廉二世逼俾斯麥遞交辭呈,是錯誤的?

白楊樹下談歷史


說俾斯麥辭職是錯誤的,其實指的是威廉二世最終發動了一戰,然後德國慘敗,最終導致了世界局勢的變化。

我們這裡不說俾斯麥辭職是不是錯誤,只說為什麼威廉二世要俾斯麥辭職。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威廉二世和俾斯麥的外交政策不同。

在威廉一世時期,俾斯麥一直奉行的是大陸政策,主要特點是想方設法壓制法國的發展,鼓勵法國,防止法國的復仇。

為此,俾斯麥與俄國交好,因為俄國和法國具有傳統友誼;與奧地利交好,主要表現在普奧戰爭奧地利失敗後並沒有剝削奧地利。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也一直和奧地利保持良好的關係,支持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訴求,當然,也只一定程度上壓制奧地利,避免激怒俄國;拉攏意大利,避免和英國敵對。

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與周邊國家簽署了一個又一個條約和協議,可以說比較成功的限制住了法國。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一大陸聯盟體系破裂的危險越來越大,俄奧之間在巴爾幹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俾斯麥只能在兩者之間盡力周旋,卻不能化解矛盾。德俄之間從來沒有建立堅固的友誼,俄國一直對德國保持警惕。

到了十九世紀末,俾斯麥的外交政策的漏洞越來越大了。

同時,俾斯麥的大陸聯盟的外交政策忽視殖民地的建設,但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間要求擴大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俾斯麥的外交政策也逐漸不適應形勢的發展。

另一方面,威廉二世上臺以後,想要對外擴張,俾斯麥就是最大的障礙,要像獲得“陽光下的地盤”,德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俾斯麥這個大障礙。

所以威廉二世要俾斯麥下臺,其實就是俾斯麥這個老頭子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更有野心的威廉二世,朝氣蓬勃的德國社會,迅速壯大的資產階級,都要求對外擴張。

“世界政策”的提出也就是必然的了,俾斯麥的下臺也是必須的。


飛奔而來的橙子


威廉二世和俾斯麥的關係,如果在我國古代找一個組合,很像萬曆皇帝和張居正。這是當權者和實際掌權者之間的矛盾,威廉二世是一個野心勃勃、剛愎自用的年輕人,而俾斯麥是大權獨攬、專橫跋扈的宰相。而以威廉二世主導一戰失敗的後果,來討論威廉二世罷免俾斯麥是否正確,對威廉二世兵不公平。



俾斯麥大陸政策的失敗

俾斯麥一直將德國的發展放在成為歐洲大陸大國上,並不認為應該發展海外殖民地。用俾斯麥的話說就是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領導權”。他認為“德國在歐洲的領導權要比法國、俄國或英國的領導更為有益,更為公正,並且對其他國家的自由較少損害。”而且他認為德國處在歐洲中心位置,並且沒有屏障,有可能會面對反德聯盟,所以俾斯麥一邊聯合奧國孤立打擊法國,一邊討好俄國,挑撥英俄關係,阻止法俄聯盟,爭取英德聯盟。

但是他這一招卻並不管用,英國和俄國都不願看到德國打擊法國,反而促進了英法俄聯盟,導致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失敗。


俾斯麥鎮壓工人政策的失敗

隨著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在德國國會議員席位越來越多,並且成為德國第四大黨後,俾斯麥驚恐萬狀,他認為這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危險的增長,所以俾斯麥通過帝國議會通過了“非常法”。

俾斯麥無所不用至極,實行戒嚴,封閉工會組織,解散群眾機會,取締社會民主黨,逮捕判刑、監禁、流放等等。

俾斯麥的命門在德皇

俾斯麥之所以能成為德國的主宰,那是威廉一世在位時,對俾斯麥非常倚重,言聽計從,雖然也有分歧,但卻再三忍讓,把大權交給俾斯麥。但是新上臺的威廉二世野心勃勃,又怎麼能忍受像俾斯麥這樣大權獨攬的存在呢?

而在德國,宰相的任命是皇帝決定的,去留完全看皇帝,所以威廉二世就趁著俾斯麥對外對內政策都陷入絕境時,把俾斯麥撇開,自己親政。

這就是張居正和萬曆,雖然張居正死的早,但萬曆在成年之後還是急於擺脫張居正帶來的影響。


與俾斯麥不同,威廉二世渴望擁有海外殖民地,擴大德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另外他雖然也不喜歡社會民主黨,但他不願意看到流血事件過早發生。

俾斯麥看到威廉二世像個毛頭小子一樣和自己唱反調,他直接躲到莊園裡迴避政事,希望用消極策略來讓威廉二世屈服。雖然有人提醒過他,這會使他有被免職的危險,但俾斯麥居功自傲,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當俾斯麥試圖用辭職來要挾威廉二世時,威廉二世並不像威廉一世一樣屈服,反而是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所以俾斯麥的離職其實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他以為能像以前一樣獲得勝利,但是他失算了,他沒能要挾住威廉二世,反而讓自己陷入了絕境。


二辻四畫生


“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德國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不僅結束了德意志民族400年分崩離析的局面,而且憑藉充滿智慧的外交手段和政治眼光,一舉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其執政的26年中,德國遊走在各大國之間,遊刃有餘。

然而,隨著威廉二世的登基,一改俾斯麥時期孤立法國,迫使俄國保持中立的外交體系,拒絕俄國友好,積極與英國結盟。結果,非但沒有討得對方歡喜,反而促使法、俄兩國結盟,德國在歐洲越來越孤立。這都與威廉二世的獨裁和自以為是分不開。

逼走俾斯麥是威廉二世的最大失誤。

俾斯麥之所以能夠成就德國的輝煌,都與威廉一世始終信任分不開。儘管他的一些做法處處充滿著風險和冷酷,兩人也發生過爭執,但威廉一世從沒有要離開俾斯麥的意思,因為他知道普魯士的輝煌,離不開俾斯麥的智慧,他要知人善任。

只有29歲的威廉二世即位後,年輕氣盛,更有天生殘疾的自卑,稱帝后更加強勢和咄咄逼人,十分反感俾斯麥在外交的保守做法,最終迫使其遞交了辭呈。一時間成為全世界熱議的話題,不同的是,國內一片惋惜聲,列強們卻鬆了一口氣。

狂妄的威廉二世,認為只有與當時的頭號強國——英國結盟,才能真正的威懾俄國和法國。為了討好英國,斷然拒絕了俄國示好的舉動,甚至將埃及的利益,慷慨地送給對方。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英國非但沒有結盟的意思,反而避而遠之。

這讓自命不凡的威廉二世倍感屈辱和沒有“面子”。而法、俄兩國的結盟,使得德國在歐洲面臨著來自英、法、俄三方的威脅。他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向了“不夠意思”的英國,並十分幼稚地認為,既然結盟無望,那就走向對抗。

他要給英國人一個教訓。當英國人在南非作戰失利時,他竟然給南非總統發去一份賀電,讚揚他們維護國家獨立的精神,並將英軍比作“武裝匪徒”。電文引起了英國上下一片憤怒,反對德國的聲音越來越高,英、德兩國矛盾從此公開化。

俾斯麥苦心經營20多年的外交體系,不到2年就被剛愎自用的新皇帝毀於一旦。儘管俾斯麥也十分的專橫、跋扈,但他知道統一不久的德國應該“韜光養晦”、慢慢做大。如今,在威廉二世的“莽撞”下,德國的侵略性愈發彰顯出來。

肆意擴大殖民地,為殖民地而殖民地。

1892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繼續,作為加工型工業十分依賴對原材料的獲取,大國紛紛謀求海外殖民地,以獲取原材料對工業生產的穩定輸入。威廉二世也將目光投向了擴展海外殖民地,這一點,還是符合當時國內工業發展的需要。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要選擇有價值的殖民地。否則,不僅得不償失,還很有可能拖累整個國家。其實,俾斯麥執政時期,也知道擴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殖民地,必須符合這些特徵:

一是,政治上高度分裂。最好是“形如散沙”的國家,可以在統治期間,不會遭到大規模的反抗,減少殖民成本。二是,物產豐富。這是向海外擴展的目的,必須擁有有價值的原材料,可以維持本國的工業生產。

更重要的是,要有眾多的人口,不僅擁有廣闊的市場,消化本國的工業產品,而且還可以向企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獲取更多的價值。放眼全世界,當時符合以上條件的,只有印度。這也是英國,自始至終不願放棄和保護印度的原因。

除此以外,真正能獲得經濟利益的殖民地不多,大都是既賠錢又分散國力的貧瘠土地。說白了,有利可圖的殖民地早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現在擴展海外殖民地,不僅不能帶來經濟利益,還要維護殖民地的正常運轉,增加德國的負擔。

更何況,德國受地理位置影響,並不適合發展成一個海軍強國,也就無力去保護這些殖民地。然而,虛榮的威廉二世怎會有俾斯麥的深謀遠慮,他根本不考慮能帶來什麼好處,只希望通過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來滿足自己作為統治者的成就感。

無形之中,威廉二世推行建立的全球霸權,成了為殖民地而殖民地。他缺少的不僅僅是政治遠見,而且處處表現出來的咄咄逼人和不可一世,“軍國主義”色彩越來越濃,列強們對此十分戒備,特別是英國,不但疏遠,而且更加警惕。

在生活中,大家有領導無能,累死下屬的例子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