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什麼不修築長城抵禦外敵?

千從甲


這個問題問得實在是缺乏歷史知識

根據三國時代的地圖,實在想不出蜀漢需要修築長城的理由

01、長城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防禦遊牧民族的騎兵入侵

曹操佔據在北方,與遊牧民族接壤全是曹魏,而曹操在治理胡族那可是毫不手軟,即使曹操卻世後,曹丕、曹芳還是司馬家的,其實力都是吊打周邊的少數民族。

匈奴算牛B吧,搶走了蔡文姬,曹操愛才,一句話就上演了一曲“文姬歸漢”的好戲。

烏丸想造反?柳城一戰,曹軍大將張遼斬殺蹋頓,徹底解決北方草原上的這股強大的勢力。

高句麗屢屢侵犯魏邊境地區,魏即派將軍毌丘儉率兵討伐,攻佔丸都城。 把高句麗國王追得抱頭鼠竄。

鮮卑一直到畏懼曹操,一直到曹操死,都不敢造次,軻比能順從地接受了曹魏的封賞,接受了自己只是曹魏的一個“王”的臣子角色。稍有一點動靜,就不斷的軍事打擊,政治利誘,離間瓦解,拉弱攻強。連暗殺這種用段都用上,硬是把鮮卑收拾得服服帖帖。


02、蜀漢周邊的少數民族

相反,蜀漢領土多與魏、吳接壤,與之相鄰的只有西羌,孟獲等一此少數民族也在諸葛亮政治+軍事給治服了。

西羌隔著個青藏高原,以那個時候的交通狀況,也無法入侵蜀漢。


因此,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對外敵者是實力碾壓,那些外敵不被打就已經燒高香 ,哪還敢主動入侵?所以長城就失去了固有的作用,因此沒有必要修築長城。不僅如此,自漢武帝之後也沒有修長城,東漢也沒有修築過,都是追著外敵打,或者把外敵遷入到關內進行漢化,反而鮮卑入侵中原後,開始修長城抵禦其他遊牧民族。


歌舞三國


個人觀點,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輾轉反側,夾縫中生存。幸的孔明出山輔助,最終建立蜀漢,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那麼,蜀漢在為什麼不修長城禦敵與門外呢,我想原因有諸多方面。

其一,蜀國的大政方針決定。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與孔明,諸葛亮回答:“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的計策是奪取益州,荊州,漢中,作為根據地,派得力大將據險而受,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發展生產,強盛國力。然後從荊州,漢中兩路出兵,直取中原,從而一舉奪取天下。

其次,經濟原因。當時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連年征戰,民不聊生,人口劇減。當時蜀國國力孱弱,無力修築長城。曹植《白馬篇》中“鎧甲生蟣蚤,萬姓以死亡。”

再者,地理原因。蜀國大本營益州,地勢險要,諸葛亮北伐中原,六處祁山,都要依靠棧道。可見修長城意義不大,而荊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已修築堅固城牆,烽火臺,無需費時費力。

最後,時機不到。歷史上修築長城都是天下一統,圖謀和平。想比較著名秦長城和明長城,秦王掃六合,天下一統,四海昇平。才築長城抵禦匈奴。而此刻天下三分,局勢不定。


洛華有意


蜀漢不需要修築長城抵禦敵人,因為它已經有天然的長城了。

蜀漢的主要敵人是曹魏,而秦嶺橫亙在關中與關中的效界處,蜀漢只要據守險要,曹魏就無法攻進來漢中。另外,如果要在秦嶺上修長城,其難度極大,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實現的的。而在中國的歷史一,也確實沒有人在秦嶺上修過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