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國的歷史上,總是存在有褒劉貶曹的看法,對此你怎麼看?

tongxia923


中國古代的著作,都是以人物作為載體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這點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不例外,因為這也是古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首先,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確實是存在褒劉貶曹的,我們先來看一看劉備集團的配置吧。

小說中劉備即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這正是古代核心價值觀的印證!

劉備是小說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典型的皇親國戚,雖然無從考證,但在小說中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這便是尊劉的體現。

第一,曹操則是出自宦官家族,曹操本姓夏侯,卻被父親過繼給了曹姓宦官作為養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往往都是國家混亂的根源,所以從出身上曹操就已經比劉備差了很多了。再者就是中國傳統價值觀是推崇仁義的,曹操卻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語錄,亂世梟雄的形象躍然於紙,也可見在曹操心中權謀是大於仁義,這也是貶曹的理由之一。

第二,在中國古代是有“家天下”這樣的價值觀的,天下是屬於正統皇室的,一旦有人篡權奪位都會被視為亂臣賊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儼然屬於篡權,雖說曹操在位期間並沒有奪漢帝之位,但是曹操不臣之心已經是人儘可知。這便是貶曹理由之二。

第三,尊劉貶曹也只是體現出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反對動亂的美好願望。但實際上曹操和劉備都在以此為目標而努力,劉備的方法是廣施仁義,從三讓徐州,拒接荊州等事蹟可看出。而曹操的方法是武力蕩寇,為一統天下不惜一切代價武力討伐。從方法上,劉備的仁政也更符合當時人民的期望。這便是貶曹理由之三。

但是,在我看來,曹操的雄遠大於他的奸。

面對東漢末年,在軍閥混戰中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和岌岌可危的社稷,曹操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從曹操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如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在政治上:懲辦豪強,穩定局勢,唯才是舉,尚禮重法。

在軍事上:統一北方,精通兵略,治軍嚴整,愛惜良才。

在經濟上:施行屯田,改革戶籍,興修水利,提倡廉潔。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留下了“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的評價。

雖然演義裡尊劉貶曹,但在我心中,曹操就是那個超世之英傑!


嬴旭危


對待三國曆史,特別是對曹操、劉備二人及其代表的魏、蜀兩國,確實存在著“褒劉貶曹”的思想。但這也並不絕對,歷史上也存在著以曹魏為正統的觀點,以及當代對魏、蜀都較為客觀認可的觀點。

下面我們來一一說明。

一、以曹魏為正統,尊曹抑劉

看到這個觀點,大家也不要驚詫。以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就體現在《三國志》當中。

與《三國演義》不同,《三國志》是嚴謹的史書,以人物紀傳體的形式,記錄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三國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蜀書》十五卷。

《三國志》為曹操著有《本紀》、而孫權及劉備只有《吳主傳》和《先主傳》。在紀傳體史學體例中,《記》是專為帝王記錄,其他人則為《傳》,由此可見,《三國志》中,對曹操的定位是放在帝王這個檔次,把劉備、孫權放在諸侯檔次,這說明《三國志》對待二人的態度確實是以曹魏為正統的。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寫作《三國志》的時候,已經是天下一統歸晉,陳壽本人也在西晉為官,而追根溯源,西晉政權源於曹魏。所以,陳壽在著作《三國志》的時候,必須以曹魏為正統,唯有如此,才能證明西晉政權的合法性。

二、公正公平對待曹魏、蜀漢

近現代以來,特別是當代以來,史學界對待曹魏、蜀漢的態度,逐漸減弱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束縛,轉而更加專注歷史事實及人物本來面目,對曹魏、蜀漢的觀點日趨公正、公平,不再一味強調誰為正統、誰為叛逆。

如對待曹魏、蜀漢,最新的研究認為二者都是在東漢末年時期大環境下的地方割據勢力,與孫權、公孫瓚、劉璋等軍閥並無區別,在漢獻帝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曹魏、蜀漢都不是正統;其次,對曹操、劉備二人,也注重評價他們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才能,而不再把人物臉譜化、戲劇化:曹操不再被認為是奸雄、劉備也不再是身負“皇叔”的盛名,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人。

三、尊劉抑曹的傳統觀點

“尊劉抑曹”是一千多年來的主流觀點,直到現在仍有生存空間。

這種觀點存在並流傳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廣泛傳播帶來的影響。《三國演義》作為流傳範圍最廣泛的古代小說之一,自身帶有明顯的“尊劉抑曹”的觀點,隨著小說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推動了這種觀點的傳播。

二是民間對曹操、劉備的認同感不同。劉備以其寬厚、仁慈、大義等形象得到了百姓的讚揚、而曹操則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逼脅迫漢獻帝、其子曹丕篡政等行為,在百姓中口碑不佳。

三是封建王朝的刻意宣揚。他們極力宣揚曹操脅迫漢獻帝等違背儒家思想的行為,使得曹操越來越被刻畫成反面人物。

由此可見,歷史上並不總是褒劉貶曹,同樣也有奉曹魏為正統的觀點,隨著時代的進步、研究方法的改良以及史學材料的豐富,我相信對曹操及劉備的評價一定會更加公正、公平。


曉東筆談


其實,羅貫中並不是褒劉,作者只是在褒漢室。在演義裡,他沒有把正史描寫劉備陰險的地方去掉。比如在十九回:白門樓上,曹操生擒呂布。當時,劉備只是曹操帳下的門客,曹操看中他。後來曹操有事出去了,呂布趁機叫劉備幫他說說話,以赦免他死罪,劉備答應了。可是當曹操回來時,劉備立馬變臉,說著呂布壞話。於是堅定了曹操殺呂布的心。還有,在借荊州這事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虛偽。陸肅來一次,劉備就哭一次。之前還搶了自己親戚劉璋的地盤。而在寫曹操這一塊時,作者著筆較多。從三國演義裡,讀者可以看到一個鮮明的曹操。曹操野心大,但他只做到了專權,並沒有篡位。其實,他也不想做奸雄,而是想做個能臣。只是世事所逼,當權者是庸君,你不專權,權力就歸別人了。對於到嘴的肥肉,曹操從不拒絕。而劉備看上去在拒絕,但到最後,他想要的,還是回到他手裡的。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褒劉貶曹是有民意基礎的,要不然羅貫中也不會在《三國演義》裡,這麼褒揚劉備、貶低曹操。民間視劉備為英雄,視曹操為奸賊的傳統,也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在民間,褒劉貶曹的觀念,深入人心。

然而歷史學界普遍以曹魏作為正統,專業的歷史學者也一致把曹魏作為正統,所以不存在褒劉貶曹的情況。當然歷史學界不會因為把曹魏作為正統,就去褒曹貶劉,只是給曹操和曹魏正名了。

如果把曹操和曹魏政權、劉備和蜀漢政權作為對比的話,就會發現在真實的歷史中,曹操和曹魏政權的地位和影響力,當然要高於劉備和蜀漢政權。

曹操VS劉備

曹操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洛陽北部尉的身份,踏入仕途,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平袁紹、敗袁術、誅呂布、討張繡、戰馬超、掃韓遂、定劉表,徵匈奴、降烏桓。曹操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基本上平定了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了整個北方,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軍閥爭來鬥去,完全不顧百姓死後,人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是曹操憑藉一己之力,逐個消滅了那些割據一方的軍閥,極大地減輕了百姓的痛苦。

就像曹操自己說的那樣,“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深知戰亂中的百姓,遭受了太多困難,他對百姓也給予了深深的同情。就像他自己在詩裡寫的那樣: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所以,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而且一直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只可惜曹操的兩個對手劉備和孫權都是牛逼人物,以至於曹操雖然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依然無法統一天下。特別是赤壁之戰的慘敗,讓曹操徹底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曹操同情老百姓的遭遇,有志於結束三國亂世,統一天下。雖然沒有做到,但他至少統一了北方。所以史學界對曹操的評價非常高: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而劉備是否有這份雄心壯志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劉備從來沒有統一天下的豪情壯志,對劉備而言,他只想在巴蜀地區做個土皇帝。劉備從來沒有發表任何統一天下的言論,他也沒有類似的行動。

在《三國志》當中,我們看不到劉備有任何統一天下的言行。反倒是劉備最信任的臣子-諸葛亮,一直致力於北伐、統一中原。

後期劉備為什麼對諸葛亮產生了不信任感,就是雙方的政治理想有差距。劉備只想割據巴蜀,而諸葛亮卻想統一中原。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關羽死後,劉備執意伐吳,諸葛亮卻沒有出面勸阻,因為諸葛亮很清楚劉備對他已經不那麼信任了,諸葛亮無法勸阻劉備。還有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時,他其實託了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甚至明確表示讓李嚴當副手。願意相當明顯了,就是想利用李嚴制約諸葛亮。

無論是《三國志》這樣的史料,還是從劉備後期,對諸葛亮的態度轉變,明顯可惜發現劉備並未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當然劉備也沒那個能力統一天下。

曹魏VS蜀漢

曹魏是魏蜀吳三國之中,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其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

就版圖和疆域而言,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得到明顯發展,至曹丕代漢稱帝后定型,基本佔有了有整個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曹魏版圖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蜀漢是魏蜀吳三國之中,國力最弱的國家。就版圖而言,蜀漢據有巴蜀和西南,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

曹魏人口1300萬,蜀漢人口約400萬。除了人口優勢,曹魏的經濟文化也遠勝蜀漢。如諸葛亮北伐時,常常因為糧草問題而不得不中途退兵。但是曹魏只要堅守不出,就根本不怕諸葛亮。因為曹魏經濟發達,糧草充足。如果雙方對峙的長期情況下,蜀漢一定吃不消。

曹操之後,曹丕和曹睿兩代帝王,雖然不能說是雄才大略。但在三國時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君主,比那個扶不起的劉禪強太多。

同樣是面對司馬昭,傀儡皇帝曹髦敢於以卵擊石和司馬昭拼命,這就是血性;而當司馬昭大軍伐蜀時,劉禪卻不戰而降,甚至在洛陽見到司馬昭時,上演了樂不思蜀的鬧劇。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不知道劉備和諸葛亮見到劉禪樂不思蜀這一幕,該做何感想。怪不得司馬昭要說,劉禪這樣的人,就是諸葛亮都救不了他,更何況姜維。

就正統而言,漢獻帝禪位給了曹丕,而非劉備。所以曹丕稱帝的合法性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劉備則漢獻帝禪讓以後,故意製造謠言,稱漢獻帝被曹丕害死。劉備在成都遙祭漢獻帝之後,聰明登上帝位。

曹魏以“法堯禪禹”的方式繼承了東漢的天下,其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毋庸置疑。而劉備稱帝則僭越之嫌,蜀漢沒有正統性和合法性可言。

為何會有褒劉貶曹的現象

三國歸晉後,因為西晉繼承了曹魏的法統,自然要以曹魏為正統。這一點從晉武帝時期的史學家陳壽編寫的《三國志》就可以看得出來。曹魏的皇帝包括曹操,用的是“紀”,而蜀漢和東吳的皇帝則用的是“傳”。

就是說西晉根本不承認蜀漢政權,只承認曹魏是三國時期唯一合法的政權。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存在褒劉貶曹的情況。

褒劉貶曹的風潮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東晉,一次是南宋,之後褒劉貶曹在民間成為主流。注意是民間,而非官方。在官方,一直是以曹魏為正統,基本不存在褒劉貶曹。褒劉貶曹的風潮幾乎都在民間。

兩晉之交,天下大亂,中原亂成了一鍋粥。西晉滅亡後,西晉遠支宗室的司馬睿建立東晉,立國江南。彼時北方已淪於胡人之手,如果再奉曾經制霸北方的曹魏為華夏正統,那就意味著東晉是偽政權。

於是東晉有個叫習鑿齒的人寫了一本《漢晉春秋》,《漢晉春秋》直接把蜀漢視為正統,而曹魏則是篡漢的非法政權,並稱西晉繼承的是東漢和蜀漢的法統,和曹魏沒有關係。習鑿齒不惜篡改歷史也要維護蜀漢,甚至創作了“晉繼漢統”的神話,明顯違背了歷史。但也凸顯了偏安江左的東晉的尷尬。

衣冠南渡之後,儘管官方仍然把曹魏作為正統,但是在民間開始有了褒劉貶曹的風潮,甚至不惜篡改歷史,也有把蜀漢作為正統。習鑿齒之後,在民間,曹操的形象開始有被醜化的跡象,而曹魏也不再被視為合法政權。

儘管如此,東晉之後的南北朝和隋唐,官方仍然極力維護曹操的形象和曹魏政權合法性。如唐太宗就高度評價曹操的歷史功績:“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到了北宋依然如此,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仍然把曹魏視為正統。

北宋滅亡後,偏安江南的南宋和東晉面臨一樣的尷尬,如果再奉曾經制霸北方的曹魏為華夏正統,那就意味著南宋也是是偽政權。如南宋大儒朱熹在自己的《資治通鑑綱目》裡,就把蜀漢作為正統,甚至僅以“操”來稱呼曹操,而稱劉備卻為“帝”。用意就太明顯了。

儘管這是朱熹的個人行為,但是南宋官方並未否定和批判朱熹的觀點,這讓朱熹的觀點大行其道,在民間更是受到熱捧。在民間,曹操的形象遭到明顯醜化,曹魏政權的合法性也被顛覆了。劉備是大英雄,蜀漢才是正統。這樣的觀點在民間成為主流,而民間也創作了很多褒劉貶曹的戲劇。

南宋這種在民間流行的褒劉貶曹的風潮一直持續到明朝,特別是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影響巨大,《三國演義》根據民間褒劉貶曹的戲劇和平話,對三國曆史進行了重新了編排。其主旨當然是褒劉貶曹。

《三國演義》一出,使得褒劉貶曹的民間主流無法撼動。

結語

不管是史學界,還是歷朝歷代的官方,基本都把曹魏作為正統。而褒劉貶曹基本只存在於民間。但是民間這種褒劉貶曹的風潮,則形成於東晉,發展於南宋。東晉和南宋這兩個偏安江南的朝代對褒劉貶曹的風潮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之後隨著《三國演義》的橫空出世,對褒劉貶曹的觀點進行了決定性的鞏固。


袁衛宇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漢朝開國。 兩漢帝國曆二十四帝,國祚四百零六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繁榮的國家。平閩越,擊匈奴,收河套,奪河西,開絲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然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強盛如漢帝國者也在公元184年,走到了窮途末路。 黃巾之亂後的漢帝國名存實亡,是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神州板蕩,中原陸沉。

帝國瀕臨崩潰,即將分崩離析。漢昭烈帝劉備起於草莽,提三尺劍橫行天下,割據益州三分天下,建立季漢政權,延續漢帝國最後的榮耀。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可嘆天不祚漢,前有昭烈皇帝兵敗夷陵,白帝城託孤,後有諸葛亮五次北伐,星隕五丈原。

三國時代之所以波瀾壯闊,正是因為有劉備、諸葛亮這樣不肯在亂世中苟且偷生的人,在逆境中不肯投降認輸的人,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選擇理想,在道義和生命面前堅持道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九死而未悔。


捕風捉影者說


我們知道,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是自明清以來中國上下經久不衰膾炙人口的必讀之書。書中對東漢末年群雄奮起,最後分別形成魏、蜀、吳三權鼎立之勢,而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分別代表三國紛爭中,尤其是對曹操的筆墨之多、描寫之精,更是遠超劉備之上。

這是為什麼?因為說到三國,不得不說到曹操這樣一個人物,一些人認為曹操擅玩權謀,陰險狡詐,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則認為,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中國北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是位蓋世英雄。大家一般都認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褒劉貶曹的,誇大了劉備及其眾將領的人物形象,作為反面襯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輩。民間的藝術表演又基本取材於《演義》,於是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義》的形象根深蒂固下來。

而歷史如果再現,事情果真是這樣的嗎?有一種說法,就是認為,羅貫中是受正統儒家學說教育出來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學說的獨霸教育和思想領域是在漢武帝時期形成的。因此正統的儒家學說對漢朝的歌功頌德超過了歷代,到東漢末年,漢朝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以漢家、劉氏為正本源流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羅貫中受儒家思想影響,尊劉抑曹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也有與此相反的看法。我們在《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句

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就很明顯地暗示了《三國演義》中的兩個主角就是曹操與劉備。這個時期圍繞他們撰寫的,無論是哪一位英雄豪傑都是為了塑造他們兩位人物服務的。假使羅貫中的目的真的是“褒劉貶曹”,那不得不說在對劉皇叔和曹操的塑造上是一大“敗筆”。

然而,實際是恰恰相反。舉例一,劉備一直都是先出彩,而後被打的很慘,而曹操則是先戰而敗而後則是反敗為勝。

舉例二,羅貫中在“煲劉貶曹”的問題上暗藏玄機,實際上是他很敬佩的人是曹操而不是劉備:首先,曹操的表情一直用大笑來形容,而劉備呢?哭!在用人上,文遠守合肥從未敗給孫權,而云長守荊州則失大勢。在託孤的問題上,曹操做的很簡單,很人性化,講的都是兒子以及其他的小事等,而劉備怎麼看都充滿了政治色彩,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曹丕有主張有實際而劉禪一遇到事情就“問計於相父”。這些對比難道是“褒劉貶曹”嗎?

說到曹操,其實他是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即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在曹操身上表現的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好壞事對半開。曹操之所以能成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的確有一些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如:1、做人大氣,寬宏大量;2、虛懷若谷,器欲難量,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聽取採納正確意見;3、有極大的人格魅力,禮賢下士,善於用人;4、做人實在,親力親為,沒有架子。

總之,對於曹操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我們應還原歷史,給予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老劉


《三國演義》是曹操“奸雄”形象的集大成之作,而這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功於毛氏父子。《三國演義》一書的廣泛傳播使曹操“奸雄”的形象被廣大世人所熟知,“白臉”的曹操深入人心,這在帝王時代,是統治者所樂見其成的。然事實上曹操的形象並非如此,曹操歷史形象的演變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這背後飄蕩著統治者統治意志和意識形態的幽靈。整體上曹操歷史形象以兩宋為分界點為兩個階段。

一、兩宋之前“正面”形象為主

(一)西晉時期曹操“正面”形象的樹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十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而立,建立大魏政權。蜀漢政權、東吳政權面對曹丕取天子而代之的變化,雖然他們都會暗自竊喜,不再受漢家天子道義上的束縛,可以沒負擔的稱帝。這不劉備也沒閒著,也在公元221年,於成都繼承漢統自稱漢帝,史稱蜀漢。孫權於公元222年自立年號,稱吳王,直至公元229年才稱帝。劉備與孫權,稱帝的稱帝,稱王的稱王,但各自出於政治的需要對曹氏父子進行形象的貶低。蜀漢政權把曹氏父子定性為篡奪,罵曹操是國賊,譏諷曹丕“淫逸,繼之一篡”,“盜國神器”。孫吳政權更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在曹丕在世時虛與委蛇,在曹丕死後,也開始了對曹氏父子的詆譭謾罵“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之睿繼世作慝,淫民亂制”。更是編撰《曹瞞傳》進行反曹。無論是蜀漢政權對曹氏父子的攻訐還是東吳政權的攻擊,都是敵對雙方政治鬥爭的需要,並不能作為對曹操評價的客觀依據。

司馬氏依照漢魏故事再次實現了政權的更迭。司馬氏承續了曹家江山,以魏為正統,陳壽修《三國志》,稱讚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一些大臣對曹操父子多有讚譽。孫楚曰:“太祖(曹操)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晉書·孫楚傳》)曹操的詩歌在晉時也被傳誦,《晉書·王敦傳》載,王敦每每酒後,則詠唱曹操的樂府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邊唱,一邊“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陸機《吊魏武帝文》對曹操有頗高的讚譽,“推群雄而電擊,舉勁敵其如遺”“威先天而蓋世,力蕩海而拔山”。

西晉“八王治亂”導致國家勢力下降,內亂不止,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北方胡族政權更迭,好不熱鬧,只是苦了中原地區的百姓,東晉政權偏安一隅。形成南北政權對立的格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多以曹魏政權為尊崇,以自比魏武為榮耀。對曹操的評價多為正面。北魏政權更是對曹氏禮敬有加,從國號的定名就可見一斑。

對於偏居一隅的東晉政權而言,因為一直沒有得到傳國玉璽,而被北方政權稱為“白板天子”非正統所在。所以在北方尊曹之時,東晉人把曹操作為異類加以貶低。習鑿齒《漢晉春秋》道:“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逆”;又曰:“皇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則其道不足;有靜亂之功,則孫、劉鼎立。道不足則不可謂制當年,當年不制於魏,則魏未曾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於曹,則曹未始為一日之主矣。”(《晉書・習鑿齒傳》)他不僅以蜀為正統,還提出要將曹魏清除出中華帝統承續之列。南朝時期,除劉宋時期出現反曹之外,其他時期對曹操一家多為推崇。為什麼劉宋會反曹,因為劉裕自認為“漢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孫”,曹氏奪走了他們劉氏手中的江山,怎麼能指望他能對曹操有好印象呢。

(二)隋唐時期曹操風評甚高

隋唐政權是在西魏政權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西魏北周政權的延續,其統治思想也繼承了北朝以來的傳統。唐承隋制,以武功立國,“關隴士族尚武功,山東士族尚婚婭,江左士族尚人物”,對於開拓型唐朝政權而言,“逶迤頹靡,風雅不作”的南朝之風顯然不適合時代的要求,不符合唐王朝的主流價值觀和昂揚向上,剛健慷慨的時代精神。曹氏父子為代表的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正契合了唐王朝的時代要求。

李世民對曹操評價較高,稱他“若無多疑猜人之性,幾為完人也”。公元645年,在征討高麗的途中還專程拜謁了曹操的西陵,在《祭魏太祖文》中道:“昔漢室豆分,群雄嶽立,夫民離政亂,安之者哲人;德喪時危,定之者賢輔。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復明:霍光之佐漢朝,皇綱否而還泰。立忠履節,愛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觀沉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徇國之情,有無君之跡。”既肯定曹操之事功,又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對其予以撻伐。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玄宗,禁中嘗稱阿瞞,亦稱鴉”,玄宗在宮中自詡為“阿瞞”,就可看出他對曹操的欽佩。大詩人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一詩中寫到:“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杜甫以曹操後人來讚美曹霸,可見曹操在當時文人心中的地位。

二、兩宋以降曹操形象的“翻轉”

(一)兩宋時期“尊劉貶曹”之風的興起

歷史進入北宋時期,前代尊崇曹操的風氣似乎一夜之間消失。從民間販夫走卒到文人士大夫,開始對劉、關、張逐漸被推崇,曹操開始受到貶低。在北宋,當時勾欄林立,說書盛行,話本三國故事是說書人常說段子,大文豪蘇軾的《東坡志林》中就記載的當時人聽三國的場景:“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由此可見,“尊劉貶曹”思想在當時百姓中的流行。北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到南宋時期,出現了“尊劉貶曹”的小高潮,曹操的“奸臣”形象也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其中朱熹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朱熹作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言論具有引導性作用,他譏諷曹操“作詩必說周公。如雲‘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云:‘悲彼東山詩’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又如陸游詩中“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再如洪邁在《容齋隨筆》裡稱“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

兩宋時期之所以盛行“尊劉貶曹”的現象,主要有還是統治者統治的需求,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北宋是趙匡胤發動兵變後建立的,為了杜絕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再現,統治者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來維護朝廷的正統性和權威性。其中意識形態的改造和建立就顯得十分重要,以此來加強對被統治者的管理。其中對三國人物的改造,特別是曹操形象的顛覆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在統治者看來,與漢室權臣曹操進行不懈鬥爭的漢室後裔劉備,以光復漢室為己任,維護中央權威應受到推崇,因此劉備的形象被北宋政府豎立了起來,以便在人們心目中建立起維護中央集權、正統不可逾越的封建壁壘,來加強中央的統治,而曹操這個“挾天子,令諸侯”的“亂臣賊子”自然成內了被貶斥的對象。另一方面南宋時期理學開始興起,朱熹構建了“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為夫婦、為兄弟、為朋友,以至於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亦莫不各有理焉。”儒家倫理道德規範和體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同時在對金的政治格局中,中央政權偏居一隅,在地理位置和形式上南宋、金與當年的蜀、魏極其相似。軍事上,南宋不敵金國,收復失地遙遙無期,只得在思想文化上貶斥金人,古今呼應,曹操這一當時“金人”的化身順理成章的被進一步醜化。南宋詩人俞應符在《漳河疑塚》中寫道,“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家。”自那時起,曹操的奸詐已被人口口相傳。

(二)元明清三代藝術化創作“尊劉貶曹”深入人心

到了元代,戲曲盛行,根據前代流傳的各種三國話本,“尊劉貶曹”的主旨繼續被戲曲家們藝術化,各種醜化曹操的戲曲被搬上了舞臺。元戲曲家們以人從晚唐到元末這段時間內民間流傳的豐富的三國故事為藍本創作出了大量的戲曲。到了明、清時期,曹操的奸臣形象成立定論。明邵寶《漢愍帝碑》雲:“古今竊之雄首稱曹魏,其惡有不特論者。”周嬰《魏論)雲:“至曹氏又不然,宦騰蟊宮禁,嗣嵩乞丐攜養,孟德窮兵不已,豈有德澤及人之恩?子恆小道可觀,安有累葉相承之績、徒以權奸世濟,鼎祚坐移。”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擬選錄宋人穆修所撰的《毫州魏武帝帳廟記),乾降見此文大怒,認為修“獎算助逆““大形於名教”,因令刊除此文,以章袞鉞”,此後,曹操的“篡逆”之名遂成官方定論。加之,《三國演義》以劉關張為主角,為敘事主線,樹立劉關張的忠孝仁義的英雄形象,宣傳正統思想。《三國演義》推波助瀾,廣泛流佈,曹操父子的歷史形象漸漸被好臣化的藝術形象所取代,使“尊劉貶曹”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總結一句話,曹操歷史形象的演變其背後體現著統治者統治意志,是統治者思想統治的要求,深深烙上了時代思想的烙印。


一十一說


在各代歷史學家中,對待三國曆史的態度,並不是呈一邊倒之勢褒劉貶曹,也有褒曹貶劉的,說白了就是認可哪一方為正統的華夏政權,至於孫吳一方雖然是三國勢力之一,但在各代史學家眼中,完全是作為陪太子讀書的角色,只是一個地方政權而已。

魏晉到北宋時期,以曹魏為正統,褒曹貶劉

事實上從獻帝禪讓曹丕開始,後代的史學家都認可曹魏政權的正統性,而蜀漢和孫吳則當做地方政權,陳壽編寫的三國正史《三國志》中,基本如實的記載了整個三國時期事件和人物,在書中分別為曹操,曹丕,曹睿單獨列紀,有《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漢和孫吳則只有列傳,對劉備和孫權的介紹也只有《先主傳》和《吳主傳》,這說明當時的主流觀念中,曹魏才是華夏正統政權,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是蜀國人,在蜀漢朝廷任職,後魏滅蜀以後,陳壽才在曹魏任職,說明他自己身為蜀國人,都認可曹魏才是正統。

從三國到北宋這幾百年間,各朝各代的皇帝后十分重視自己皇權正統性,所以皇帝登基也就有繼承大統之說,曹魏的政權是曹丕是獻帝禪讓獲得的,也就是說曹魏繼承了漢朝,漢朝的正統性自然不用多說了,不管獻帝自己願不願意,只要公佈了禪讓詔書,就證明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後來晉承曹魏,到南北朝時期因為佔據中原北朝被認為正統,然後隋承北周,唐承隋,五代承唐,北宋承五代,這樣梳理下來,在這幾百年的時間內,一直都是褒曹貶劉的,因為蜀漢始終只是一個地方政權,雖然自己口號喊得響,但畢竟沒有合法的繼承前朝。

南宋開始之後,認蜀漢為正統,褒劉貶曹

靖康之恥後北宋亡國,趙構泥馬渡江後,在南方重新建立宋朝,這就帶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此前一直強調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一直都以佔據中原為重要衡量標準,南宋的勢力範圍已經遠離中原地帶,那麼南宋政權的正統性就有疑問了,但是這一點都難不倒趙構,改一下論證方法不就可以了,以前講以中原為衡量標準,現在改成按血統論證,這樣一來,南宋的合法性就有理可據了,北宋是華夏正統政權,那麼和北宋一脈相承的南宋就也是正統政權了,為了政權更加合理與正統,趙構在身強力壯的時候讓位給太祖趙匡胤的後人,自己做了近30年的太上皇,趙構可謂費盡心機。

那麼從血脈上來講,蜀漢的國主劉備和東漢皇室的血脈更近,從此以後南宋承認蜀漢是三國時期是正統政權,南宋時期朱熹的學術大成,被尊為聖人,他重新確定了儒家學說在知識學問中的正統地位,是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和開創者,朱熹以後世人的思想變化簡單來講就是兩個領域為主,政治領域和個人道德領域,簡單來說就‘忠君’和‘重義輕利’‘守節’。

文學家把那些不能忠心為君的人貶的一無是處,那些把持朝政,愚弄君王的人被批的體無完膚,曹魏為什麼被罵,因為曹操和曹丕沒有遵守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犯上作亂被是為最不能接受的大逆不道行為,同比之下蜀漢君臣的情況幾乎可以作為君臣模範,不管是關羽還是諸葛亮,都極其符合南宋人的思想價值觀。

所以綜合來說,南宋以後褒劉貶曹是必然的,蜀漢與南宋以後的國家所倡導的思想完全匹配,不管是褒劉貶曹還是褒曹貶劉歷史上都有過,而明朝羅貫中先生寫的《三國演義》更坐實了褒劉貶曹,但是到底只是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小說,不能當做史料來讀。


一個老男人歷史


先不論古代就說現代的人如何瞭解三國曆史的呢?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三國演義》裡瞭解到的三國曆史,不得不說《三國演義》太成功了,以至於現在一說到三國的歷史,很多人都是拿《三國演義》來說的。確實在《三國演義》裡有一些是真實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假的,比如說貂蟬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個人。

從《三國演義》來說,他就是褒劉貶曹最大的代表,可以看到《三國演義》裡其實一直圍繞著劉備蜀漢來寫的,對於曹操,孫權等人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貶。所以正是因為現在的人對於《三國演義》太瞭解了,所以現在的人基本上都會有褒劉貶曹的看法。

其實可以想象在古代其實和我們現在也差不多,褒劉貶曹一樣也是主流,為什麼?因為劉備是漢室正統,蜀漢才是人心所向。這個是古代一直宣傳的維護正統,如果褒曹貶劉的話,那麼就不是鼓勵別人造反嗎?可以看到不管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後來孫權自己稱帝,都可以說是反叛了大漢。怎麼能褒曹貶劉呢?在古代如果一味的去宣傳曹操孫權等人的話,那麼就是鼓勵別人造反,這個肯定是不允許的。

但是我們以歷史的發展來看的話,那麼其實曹操才算是真正的人心所向,正統。就像電視劇《三國演義》裡曹操說的一句話:天下若沒有我曹孟德,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況確實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曹操的話,那麼當時稱帝稱王的人確實會很多。而且曹操在佔領北方之後,把北方發展的遠比蜀漢和東吳要好太多了。如果赤壁之戰曹操能夠取勝的話,那麼統一天下的話,也會讓老百姓免於戰火之苦。統一才是主流,這個也是曹操一生的夢想。


中國歷史研究所


問題:三國的歷史上,總是存在有褒劉貶曹的看法,對此你怎麼看?

三國演義中,以劉備為東漢延續正統,曹操為篡漢自立的梟雄,你怎麼看

前言

三國的故事,最早是褒揚曹操。晉朝陳壽撰寫《三國志》的時候,以曹魏為正統。衣冠南渡以後 ,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寫漢晉春秋,又把劉備作為了正統。

羅貫中時代,三國褒劉貶曹的看法早已經形成,他順勢而為罷了,所以我們今天看三國都是以蜀漢為正統。

一、陳壽《三國志》

史學界把《三國志》、《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作為史書,雖然尊曹魏為正統,並且對曹魏政權和司馬氏政權多有溢美,但是對於蜀漢的劉備政權沒有《三國演義》對曹魏那麼露骨的諷刺。他把三國作為平等的三方來看待,也是一種態度。


陳壽原是三國時蜀漢官員,蜀降晉以後,陳壽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等官職。 作為一個晉朝官員,因為晉承魏祚,假如曹魏的政權來源不正,那麼晉朝也不是正統出身。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天下一統,之後陳壽歷經十年寫成《三國志》,如果尊劉貶曹的話,估計陳壽和他的這本《三國志》恐怕都會有麻煩。

關於陳壽貶低諸葛亮的事情,《晉書》中說:

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

陳壽的父親因為受到馬謖的牽連,被諸葛亮治罪,很多人認為這件事成為了陳壽貶低諸葛亮的原因之一。

二、習鑿齒《漢晉春秋》

西晉的好日子沒有過了多久,就出現了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後,晉室南渡。偏安江南的東晉,有點類似於蜀國。

東晉時習鑿齒撰寫《漢晉春秋》五十四卷,在這部書中,習鑿齒開始尊劉貶曹。而習鑿齒之所以持此觀點,據說與桓溫有關。

當時習鑿齒出任荊州刺史桓溫的別駕,在桓溫北伐時,他也隨從參與機要。但是桓溫後來想效法曹操篡權,於是習鑿齒著《漢晉春秋》影射桓溫。

習鑿齒以蜀漢劉備為正統,魏國的曹操為篡逆。並認為晉朝雖受魏禪,應是繼承了漢祚,而不是繼承了曹魏。這種觀點,是對於陳壽尊曹貶劉的一種顛覆,後來漸漸佔據了上風。

三、朱熹的尊劉貶曹

在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很同意習鑿齒這個觀點。

有人分析,北宋時,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欺負孤兒寡婦,奪取了北周政權。當時候北宋佔據中原,而北漢、南唐等小國有點像偏安的蜀漢。

但是南宋以後,中原地區被金國佔據,這時的南宋政權有點像東晉和蜀漢,又成偏安一隅了 。所以南宋的文人又以蜀漢為正統。而朱熹的影響巨大,因此對當時社會和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四、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國志》與《漢晉春秋》中所記載的三國故事,在羅貫中之前早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據說在宋代就通過藝人表演說唱三國故事,並且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在元朝戲劇中,三國故事也被大量搬上舞臺,這種尊劉貶曹的傾向漸漸根深蒂固。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的《三國演義》可以說並非完全原創,而是在史書和民間戲劇、傳說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加工。同時也把這種“尊劉貶曹”的思想繼承了下來。

結束語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羅貫中的尊劉貶曹,並非完全是自己的觀點,而是當時社會的普遍認識。

另外,到了清朝,又有毛宗崗父子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進行改編,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其實也不是羅貫中的原本了。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把明朝才子楊慎的這首《臨江仙》作為了開篇詞:

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正如詞中所言,無論尊劉還是尊曹,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青山依舊而已。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