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個什麼官銜?有多大權力?

自卑毀人一生


先了解一下清代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的區別。清代皇族首先有宗室和覺羅之分,宗室地位高於覺羅,宗室封爵初為九等,至乾隆時期達十四等(也有十二等之說,關鍵是世子和長子是否屬於爵位),

最高為和碩親王,和碩親王去世之後,其子降一級襲郡王爵,此後依次到最低的奉恩將軍,而如果在親王之前加上“世襲罔替”四個字,就是所說的鐵帽子王,即子孫世代有一人襲親王爵。

接下來再來看一個統計表,據學者江橋統計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皇族宗室的封爵情況,其中親王一級,順治朝10人、康熙朝14人、雍正朝20人、乾隆朝13人,計57人;郡王一級,順治朝6人、康熙朝9人、雍正朝11人、乾隆朝12人,計38人。(依據《清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四)而在乾隆以前,鐵帽子王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9人,其中親王7人,僅約佔總數57人的12%,而郡王僅2人,所佔百分比僅約5%。並且,9位鐵帽子王有八位是在清初冊封,僅怡親王允祥是為雍正時冊封,即使乾隆以後,也僅增加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和慶親王奕劻(乾隆曾孫)三位鐵帽子王,但增加的親王數量卻遠不止三位。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宗室封爵情況統計表

最後再來說說清朝封爵待遇,至親王一級,可以領有八旗佐領,如道光年間規定:“嗣後恩封親王、著撥給外旗滿洲佐領六、蒙古佐領三、漢軍佐領三”,並可以領有護衛、太監(親王可有四十名),其妻子除嫡福晉外,親王還可有側福晉四名,而子女爵位也是按照母親等級而來;其俸祿也不等,順治時期,親王俸銀有一萬兩,而第五等級只有五百兩;此外,在典禮、刑法等方面也享有不同的待遇。對於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來說,只要承襲爵位,就可以永遠擁有這些特權,而普通的親王,爵位要一代代降等承襲,而相應的待遇也會下降,比如所領八旗佐領,

“如恩封王公、將來降襲至何爵,即按所降之爵,應得之數存留,餘俱裁汰……軍功世襲罔替之王公內……其餘皆毋庸查辦”

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的待遇差別大抵如此。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政治上的特權,但是不同時期,每一任襲爵者都有不同特點,在此不多述。

當然,鐵帽子王最重要的就是多了世襲罔替的權利,但也僅僅是相對的,歷史上幾大鐵帽子王都有被革爵的經歷,而且,其世襲也只在其中某一個支系,每一代也只有一個人,其餘子孫與普通宗室差別並不大


參考文獻

江橋:《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狀況的初步統計與分析》


楚邾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指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清初有八個。

清朝跟明朝不同,皇子並不一定會成為親王,他們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至於獲得封地,那更是想都別想,清朝的皇子們大都是待在京城的。

而且就算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不是世襲的,絕大部分的親王,其後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級別,你的父親為親王,你一般就只是郡王,你的孩子是貝勒,不斷往下,到最後成了普通旗民,避免了明朝那種一堆親王啃國家的現象。

在大部分爵位不世襲的情況下,世襲就顯得很是珍貴,代表著榮耀,榮耀的標配的工資多和有獨立府邸,而這些,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的時候就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沒有鐵帽子,爵位並不是世襲罔替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了顯示厚待皇親宗室,藉著給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重新梳理了一遍皇室宗親譜系,恢復了清初八大宗室王爵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這才有了最早的“八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其實很不靠譜,一點都不保險,因為爵位雖然不會被皇帝除去,但是繼承爵位的人是隨時可以換的,整個清朝“鐵帽子王”被治罪後換人的有不少。

我們來看一下十二位“鐵帽子王”的第一代。

1、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禮親王,四大貝勒之首,德高望重,善終。

2、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鄭親王,戰功卓著,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

3、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睿親王,清初攝政王,權傾朝野。

4、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豫親王,戰功彪炳,死於天花。

5、皇太極長子豪格,肅親王,戰功卓著,被多爾袞幽禁,後被殺。

6、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莊親王,戰功不小,曾為議政王。

7、代善長子嶽託,克勤郡王,作戰勇猛,是一位大將。

8、代善之孫勒克德渾,順承郡王,立有大功,早逝。

9、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怡親王,受哥哥雍正信任,出任議政大臣。

10、道光帝第六子奕訢,恭親王,清末軍機大臣。

11、道光帝第七子奕譞,醇親王,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12、乾隆帝之孫奕劻,慶親王,曾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簡而言之,“鐵帽子王”是一個爵位,沒有權力,但他們往往會兼任其他官職,這是權力的來源,從上面可以看出,第一代的權力都不小,畢竟爵位都是他們拼來的,自然身居要職,不過他們的後代自然要差不少,大多擔任滿蒙八旗都統之類的職務,權力並不是很大,至於醇親王出了一個攝政王(溥儀他爹)。

“鐵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夠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權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不然也只是一個清閒的皇室宗親罷了。


平沙趣說歷史


講真,有書君頭一次聽說“鐵帽子王”這稱呼還是從清宮劇裡知道的。“九子奪嫡”大戰中,雍正皇帝的兄弟中唯一一個忠心耿耿擁護他的人——十三皇子允祥,為了他赴湯蹈火,感動了雍正,將其封為鐵帽子王。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也有一段涉及鐵帽子王的情節:和珅與金大煙袋互掐時,和珅說自己是滿洲正紅旗出身,金大煙袋回應他祖上是鐵帽子王首位。原本盛氣凌人的和珅一聽鐵帽子王這幾個字,頓時臉色大變,趕忙下跪行禮。

能讓權傾一時的和珅下跪叩拜,可見鐵帽子王的地位有多尊貴。然而演戲畢竟是有許多虛誇的成分。那麼真實歷史上,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官職,又有多大權力呢?下面,有書君就根據相關史料細解一下這個稱呼。

一、“鐵帽子王”是一種身份,而不是特指某種具體官職。

相對於明朝朱元璋對子孫後代浩蕩的皇恩來說,清朝的封爵制度要嚴苛的多了。皇子們如果沒有功勳,並不一定會被封為親王,也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

即便是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不是世襲的,其後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級別。譬如,父親為親王,兒子就只是郡王,孫子就是貝勒,層層遞減,到最後變成了普通旗民。

在大部分爵位不能世襲的情況下,世襲就顯得很是珍貴,代表著榮耀,獨立府邸,高俸祿和高福利。

鐵帽子王就是對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由於物以稀為貴,所以顯貴,乃至成為一種特殊身份的標誌。

縱觀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鐵帽子王,清初有八個,其中有我們熟知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還有和多爾袞一起扶持順治帝即位的另一個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

可以說,他們個個都是戰功赫赫,為清初建國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國之棟樑。


他們被封賞的條件一是要皇室宗親,二是必須功勞卓著。他們享有的特權也一樣,世襲罔替,有獨立王府,還有高於普通王爺一倍的俸祿。

但他們爵位並不同。他們之中有六位親王還有兩位郡王。在朝廷中擔任的具體官職等級也不相同。

鐵帽子對他們最大的意義不是他們自己的官位多高。而是這頂鐵帽子可以無限次數繼承給一名子孫,不用像其他的王侯爵位一樣逐代降級承襲。

所以,和珅一聽是鐵帽子王的後代立即跪拜,並非一定是對方現在的官職高嚇住了他。而是對方尊貴的世襲身份鎮住了他。

二、鐵帽子王是一種榮譽象徵,不是權力標誌。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的時候就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沒有鐵帽子,爵位也不是世襲罔替的。

有鐵帽子王這一明確說法,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乾隆四十三年,為表彰開國諸王,乾隆皇帝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才有了“世襲罔替”的制度。


同年,乾隆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恢復八大鐵帽子王的爵號,這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彼時,多爾袞已經死了128年了,再大的權力他也不可能用得著了。但對於宗室後代來說,意義則是重大的,因為這標誌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眾所周知,清朝是皇權空前集中的一個朝代。因此,不管是鐵帽子王還是其他親王,其權力大小都是在皇權的籠罩下施展的。這一點,從清朝晚期封的幾個鐵帽子王的官場沉浮可見一斑。

清朝後期所封的鐵帽子王有三個: 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這三頂鐵帽子,都是因為鼎力協助太后老佛爺抓牢手中的皇權立下了功勞而獲此殊榮的。

恭親王奕欣的鐵帽子由來不用說也都知道,他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叔父攝政王。他思想前衛,能力超群,曾一度權傾朝野。

他跟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咸豐皇帝遺詔任命的“肅順,端華”等顧命八大臣,全力推助慈禧登上了政治舞臺。對於咸豐皇帝死後,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這個孱弱皇室組合的皇權確立,的確是功不可沒。

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被除掉的顧命八大臣中的肅順,端華也都是清初鐵帽子王的後世傳人。當權力僭越皇權時,他們一樣被當權者毫不留情的剔除,鐵帽子並沒啥保護作用。

不僅他倆,據史載,乾隆之前的九位“鐵帽子王”的後代中有八位都有過被奪爵的經歷。

醇親王奕譞頭上鐵帽子的來源是因為他的兒子做了光緒皇帝。他另一個兒子的兒子,後來成了末代皇帝溥儀。

醇親王一生庸碌保守,是慈禧太后忠實的擁護者。他總領北洋水師事務時,在京津遭受嚴重水災的情況下,挪用公款,為祝賀慈禧太后生日,親自監工督造頤和園。在他心裡,老佛爺的歡心高於一切。因此他也是晚清唯一一個政途平坦,善始善終的鐵帽子王。

恭親王奕欣和慶親王奕劻的結局卻都挺慘,當他們成為慈禧太后皇權控制的絆腳石時,老佛爺找個時機毫不客氣的就把他們的鐵帽子摘掉了。

可見,鐵帽子王雖然養尊處優,其實並無實權,身處政壇,他們一樣是擔驚受怕,如履薄冰。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清朝的鐵帽子王就是類似英國的世襲貴族。可能爵位很高,但實職並不高;可能享受的福利待遇非常優厚,但手中並無實權。

因為在清朝,說了算的,永遠是坐在龍椅上或者是簾子後面的人,他們一句話,隨時可以把鐵帽子掀掉甚至打入地獄。因此,鐵帽子王名“鐵”實不“鐵”。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一、“鐵帽子王”簡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不是官銜,是一種特殊的爵位,意既後世襲位,不降等級,永襲王位;不似其他王位,每襲位一代,降級一等,直至平民;所以稱為鐵帽子王,意既鐵打的王帽,永固不損。

我們知道清朝的宗室爵位,施行“降等承爵”制度,即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就降等為郡王;傳承到孫子時就是貝勒,以此類推,爵位每代降低一級。到最後成了普通旗民,避免了明朝那種一堆親王啃國家的現象。而“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其子孫後代永遠繼承王爵,永遠不降級。

"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清朝吸取明朝後期皇族太多,成為國家負擔的教訓,對皇族採取降級制度,普通王爺到最後後代可能只會保留旗人身份。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一共只有12位,清初有8位。

清初的8位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時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說法,爵位也是世襲罔替的。1778年乾隆皇帝恢復了清初八大宗室王爵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這才有了最早的“八大鐵帽子王”。

二、“鐵帽子王”一般擁有四大特權:

1、世襲罔替,尊貴象徵。

2、俸祿優厚,地位崇高。俸祿優厚,一年有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開衙建府,賜予世襲罔替王府。

4、死後擁有資格配享太廟,死後享受皇室膜拜和祭祀。

三、清朝12位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之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莊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胤祥(玄燁之子)、和碩恭親王奕忻(道光帝之子)、和碩醇親王奕譞、碩慶親王奕劻。 實際上“鐵帽子王”一點也不鐵,封建社會皇帝,皇權至上,金口玉牙,鐵帽子王,惹惱了皇帝,生殺遞奪一句話,還有什麼鐵帽子嗎?

如睿親王多爾袞,功勞赫赫,他頭頂的“鐵帽子王”爵位,照樣被順治帝摘掉了,還被開館戮屍。

又如怡親王胤祥,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其後代世襲爵位的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太后賜死,奪了“鐵帽子王”。

四、清朝的鐵帽子王權利:

朝的鐵帽子王,權力大小,要視擔任的官職而定。

(載灃)


如清醇親王、攝政王載灃,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任攝政王代皇帝執政,權力實際等於皇帝。

但有的鐵帽子王的後代,只是世襲了“鐵帽子王”頭銜和俸祿,而實際任職官位並不高,頂多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


美麗青春您真痘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民間的俗稱,指的是世襲罔替的王爵。所謂的“鐵”,並不是指帽子是由鐵做的,而是指其地位的高貴和穩定,世襲罔替王爵的後代可以承襲爵位,無須降等。實際上,清代親王的頂戴是寶石。

古代身份和地位的標識,從最早的魚符、牙牌,到清代時已發展成腰牌,服飾上面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頂子和帽珠,根據地位的不同,頂子和帽珠的所用的材質也不同。

例如一品大員的帽珠即為大紅頂子,而普通百姓一般用綢緞在頭上打個帽結。因此在清代看對方頭上的頂子,也能夠大略知道他的身份了。

清朝的皇族封爵依等級分有十四等,即為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代善:和碩禮親王)

而封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軍功受封,稱為軍功封,另一種是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稱作恩封。有清一代,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因立下軍功而受封的皇室宗親,另外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發展中因立功而受封的。

(多爾袞:和碩睿親王)


“鐵帽子王”作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它親王相比較主要擁有三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擁有皇帝賜予的王府,也稱鐵帽子王府。三是擁有優厚的俸祿,每年有祿米一萬斛,俸銀一萬兩。但“鐵帽子王”並非真的鐵飯碗,可以肆意妄為,一旦犯錯,將由負責皇室成員管理的宗人府予以懲處,輕者降級、奪爵,重則被圈禁發配甚至被賜死。鐵帽子王一旦獲罪奪爵,將由其旁支承繼爵位。

(多鐸:和碩豫親王)

縱觀整個清朝,禮親王世爵傳有十世,其中就有兩人被奪爵。鄭親王世爵傳有十世,其中就有五人被奪爵。為人所熟知的睿親王多爾袞,生前權勢滔天,地位尊崇,去世後就被順治帝福臨下詔削去爵位,財產充公,直到乾隆皇帝時才被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豪格:和碩肅親王)

而隨著清軍入關後,皇權的加強,皇帝地位的穩固,康熙和雍正朝又對宗室力量進行調整和約束,設立了軍機處。因此參與政事的多為朝中的文武官員,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已基本消失。鐵帽子王等皇室宗親權利受到約束,對國家政事起不到太大的影響。

承繼爵位的鐵帽子王后代,雖然位極人臣,地位尊崇,但也只是虛有其名,有著較多的約束,過著表面上富貴但其實並不十分自由的生活。

前八家鐵帽子王的後代多數不能參與朝政,到了晚清親貴當政局面出現時,其處境才稍有改變。而醇親王府的兩代親王因為都是皇帝的生父,所以待遇上較其它親王更為優厚。


煮酒君談史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永世承襲不替的王。

在說鐵帽子王之前,我們看看古代的爵位繼承製度。一般來說,爵位的繼承總是按歷代遞降的方式。比如,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中,如果第一代被封為公,那麼二代就降為侯,第三代降為伯,第四代降為子……如此一直降到平民為止。

但鐵帽子王不同,那就是在繼承的時候不會按遞降的原則進行。第一代是王,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N代,只要這個朝代還存在,只要他的鐵帽子王沒有被剝奪,那都還是王爵。

清代的鐵帽子王,皆為宗室中的佐命元勳或功勞卓著者。清初傳承下來的王位中,到乾隆年間形成了按規定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共有八位。其中親王六個,郡王二個。分別是: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到了後來,又增加了幾位新的鐵帽子王。如康熙十三子允祥之後被封為怡親王,光緒皇帝的生父被封為醇親王,叔父奕被封為恭親王,他們也都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權力大不大呢?當然大。清制,子爵已相當於一品,伯爵及以上均為超品,而鐵帽子王屬於超品中的第一等。

從待遇上來說,鐵帽子王的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其中大多數鐵帽子王都在朝廷擔任要職,像禮親王世鐸曾任軍機大臣,醇親王則是攝政王。本身是宗室,是超品,又執掌要害,其權力之大,可以想象。


聶作平


清朝兩百多年曆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並不是頭上真的戴一頂鐵製帽子。說白了,就是這頂王爵的“帽子”,像鐵一樣,世代傳承,世襲罔替,子孫後代永遠戴在頭上。

最最重要的一點:其子孫後代永遠繼承王爵,永遠不降級

何謂降級?先說一下,清朝爵位繼承製度:按照“歷代遞降”的規制


比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等爵位等級,如果第一代被封為親王,那麼第二代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第三代降為貝勒,以此類推……如此一直降到無爵平民為止。

在等級森嚴制度下,每一等爵位,都有對應的俸祿、地位、榮譽。爵位越高,待遇越高。

而鐵帽子王,卻不必遵循這個規制,可以

代代為王,爵位不降,俸祿不減,榮譽不減,從第一代乃至第N代,這頂鐵帽子,由其子孫一直戴下去,只到王朝滅亡為止(或被皇帝剝奪為止)。


“鐵帽子王”一般擁有四大特權:



一、世襲罔替,尊貴象徵

。代代為王,永不降爵。

二、俸祿優厚,地位崇高。鐵帽子王,地位高於一般親王,俸祿優厚,一年有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三、開衙建府,賜予鐵帽子王府。坐擁有世襲罔替王府,榮耀無比。

四、死後擁有資格配享太廟。喪葬規格高於一般親王,死後享受皇室膜拜和祭祀。


開國前期的8位“鐵帽子王”:6位親王,2位郡王


  • 1、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後金“四大貝勒”之首

  •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在滿清宗室及八旗威望高。
  •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攝政王。後被順治奪爵,撤廟享。
  • 4、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爾袞同胞弟弟。
  • 5、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後與多爾袞不和,被多爾袞奪爵,後死。

  • 6、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
  •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皇帝恩封的4位“鐵帽子王”:4位親王


晚清“三大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欽封,《雍正王朝》裡十三爺的原型)、和碩恭親王奕忻(道光帝之子)、和碩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和碩慶親王奕劻。


“鐵帽子王”權力有多大?

滿清前期的8位“鐵帽子王”,權力很大。


努爾哈赤臨死前,像分家產一樣,將滿八旗分給了自己的至親宗室子弟,也就說前期這8位“鐵帽子王”基本都出身於八旗旗主王爺,每一個旗主王爺都握有軍權,參與政務決策,擁有實權又有話語權,是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隨著皇權專制的高度集中,很多世襲的鐵帽子王大都失去了參政議政的權利,逐漸演變了一個榮譽性的頭銜。


有些鐵帽子王的後代,只是世襲了“鐵帽子王”頭銜和俸祿,而實際任職官位並不高,頂多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


實際上“鐵帽子王”一點也不鐵,因為坐在龍椅上的那位,可以封鐵帽子王,也可以摘掉鐵帽子,或者隨時換掉繼承爵位的人。


有清一朝“鐵帽子王”被治罪的,大有人在,比如睿親王多爾袞,功勞赫赫,他頭頂的“鐵帽子王”爵位,照樣被順治帝摘掉了,還被開館戮屍。

再比如,雍正帝欽封的“鐵帽子王”怡親王胤祥,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其後代世襲爵位的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太后賜死,奪了“鐵帽子王”,讓另外一個皇族子弟載泰承襲這個“鐵帽子王”。


所以“鐵帽子王”,就是親王裡的特等親王,榮譽地位比親王更高,但依然是皇帝的奴才。


【撰文:峰子哥;點關注更多趣歷史!】


峰子奇觀


"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為什麼會有"鐵帽子"王這個官銜呢?因為清朝吸取明朝教訓,明朝因為後期皇族太多,成為國家負擔,清朝對皇族採取降級制度,也就是說普通王爺如果好幾代都平庸到最後後代可能只會保留旗人身份,但,有的人功勳過於卓著,所以比其他親王更高級,所以受封"鐵帽子"王,他們的後代理論上不會降級。



努爾哈赤

"鐵帽子"王到底是一個什麼官銜,有多大權力呢?官銜嘛,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權力嘛,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1.“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皇太極

整個清朝其實也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而且大部分尤其前期他們確實對得起"鐵帽子"王的爵位(主要是第一代)

代善

1.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自己父親沒了以後呢,代善與其子嶽託擁自己弟弟皇太極即位,就憑著這一點,對皇位沒有想法,作為一個大哥級別的人物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比康熙的皇長子強太多了,當然,弟弟也不能白得便宜呀,所以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畢竟輩分在那裡,多爾袞也得擔待著點,作為有卓越戰功且擁立兩位清朝重要皇帝還輩分極高的代善,得一個"鐵帽子"王個人感覺真的不過分。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濟爾哈朗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這麼多唯一說明什麼?說明人家起碼政治正確,尤其是後期,自己父親兄弟都背叛了努尓哈赤一家,唯獨他還依舊受到重用,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呀,這麼忠,給一個世襲還是可以的。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看看,同為,重點呀,同為攝政王大家卻很少聽說明什麼?說明人家低調呀,應該給"鐵帽子"王獎勵。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多爾袞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重要人物來了,清初最出名的將領哦,注意看,他為啥如此優秀,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這個封號肯定是自己打出來的,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確實膨脹了,好好叔叔不當,做什麼皇父,難怪順治在死後鞭屍。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這個年紀真的不大,用年僅真的可以,天意吧,本來打獵物結果自己沒有了。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多鐸

4.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看到了吧,和多爾袞遺傳基因都一樣,崇德元年封豫親王。隨軍取得松錦大戰獲得大捷,清軍入關後,隨多爾袞打敗李自成,隨後他率領軍隊南下,殺史可法,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說明是自己憑本事打下來的呀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豪格

5.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畫重點,不是因為長子是因為功,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一定呀,我不僅有功還是長子為啥不是我?多爾袞心裡想,孩子你的錯誤就是長太大還有功,那你當皇帝我幹啥呀!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順治想,我哥就是命不好,所以我得讓他後代過得好。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莊親王

6.和碩莊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親政後因為同輩(看著同輩格外親)且戰功卓著,所以備受重用,順治時期管理兵部與宗人府還與順治一起接見達賴。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嶽託王府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重點詞自幼,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這個真的是因為出生好,不然別人,還兩次?想都別想。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皇太極心裡想,終於沒了,少了多少麻煩,趕緊追封一個王獎勵獎勵。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勒克德渾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等等,作為學生的小編,英語都頭大,啥叫蒙古文呀,完全看不懂,就氣這種出生比你好還比你努力的人。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胤祥
9.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胤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能讓雍正這位對康熙兒子們痛下狠手的人喜歡成這個樣子,說明他當時對雍正幫助多大呀。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10.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這個拼關係拼出來的吧,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畢竟算是慈禧的家人嘛!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這個有點像天降喜事,不過就當時的清朝,可能親王這個東西,哎!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奕訴

11.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奕訢為道光第六子,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他心裡苦呀,當初的皇位都應該是我的,結果遇到了道光這個糊塗爸爸,倒黴。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慶親王

12.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這個只能說明清朝不行了呀!哎,這個不評論了。1917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最後來一個大大的十二王全家福

謝謝!歡迎大家評論哦。


靜萌亮


“鐵帽子王”就是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並不是專稱,相對於普通的王爵宗親,擁有更高的地位與權力。

鐵帽子王的定義

清朝的宗室爵位,施行“降等承爵”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就降等為郡王;父親是郡王,傳承到兒子手中就是貝勒,以此類推,爵位每代降低一級。而“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不需要降等爵位傳承。



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位鐵帽子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之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莊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胤祥(玄燁之子)、和碩恭親王奕忻(道光帝之子)、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


擁有權力與地位

相對於之前的朝代,清朝對於宗室的約束要嚴格的多,封爵沒有封地、屬國,不能掌握軍隊也不能私自干涉政務,甚至只能住在京城不得私自離開。所有的供給等,由宗人府統一管理,除了鐵帽子王,爵位逐漸遞減,最終變成閒散宗室,減輕財政負擔。

鐵帽子王,可以不用降等承爵,世世代代享受尊榮俸祿(被廢除外),而且可以參與朝政處理,進入朝政權力的中心。地位與權力,都並非一般王爵能夠相提並論。



澹奕


首先我們來看鐵帽子王是個什麼官銜?鐵帽子王是一個爵位,不是官銜,就是一個能享受待遇的榮譽稱號。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注意這裡不包括綠帽子王。



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整個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而這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前八位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屬於恩封,即怡親王允祥(這位就是十三爺)、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其實除了上面十二位以外還有一個鐵帽子王,蒙古貴族-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擊滅太平天國北伐軍之功,有如再造大清,咸豐五年(185年)正月,咸豐帝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詔世襲罔替。僧格林沁以蒙古貴族進封親王,“世襲罔替”,實屬特恩,整個清代只此一例。



鐵帽子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現在我們再看鐵帽子的權利,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相比之下普通親王只有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而且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所以說鐵帽子王特權還是很大的。

政治方面,清朝的王,叫“出將入相”,即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如睿親王多爾袞,恭親王奕訢,莊親王奕匡等,也可以對外統兵作戰,如十四爺大將軍王,相比較於明朝的王爺,清朝的親王政治權力也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也很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權力很大約束也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