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痛風恐得腎病,規律用藥調整飲食

隨著人們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痛風的發生率有逐漸增加及年輕化的現象,而血中尿酸過高也可能導致痛風的發生、造成痛風石、增加尿路結石的機會。研究也顯示,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近年來高尿酸與腎臟病相關性的研究,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長期痛風恐得腎病,規律用藥調整飲食

什麼是痛風腎病?

對於尿酸增高會引起痛風,許多人都瞭解。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存在血液和組織中。腎功能異常時因尿酸排洩障礙而蓄積體內,會導致血液中尿酸升高。那麼痛風如何引發腎臟病?

這是因為高尿酸血癥或高尿酸尿症,均可使尿酸在腎組織沉積,導致腎損害,發展為尿酸性腎病,也稱為痛風腎病。臨床表現可有尿酸結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腫、夜尿、高血壓、血尿酸升高及腎小管功能損害等。該病西方國家常見,國內以北方多見,無明顯的季節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發病率高。沿海地區人喜食的海鮮嘌呤含量較高,長期食用海鮮或大量飲酒都可使血中尿酸升高。

人體尿酸有2/3通過腎小球濾過,以尿酸鹽形式從腎臟排出,其餘1/3由腸道細菌分解為尿酸,或在尿酸酶的作用下進一步氧化成較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在人體嘌呤代謝失常的情況下,會出現尿酸產生過多而排洩減少,遂引起高尿酸血癥。長期的高尿酸血癥未得到及時控制和合理治療,會導致尿酸在腎臟內沉積,進而影響正常的腎功能,出現尿酸性腎病。

長期痛風恐得腎病,規律用藥調整飲食

嘌呤過多尿酸增加,高尿酸血癥找上門

尿酸是體內嘌呤的代謝物,而體內嘌呤可以分為兩個來源:外源性嘌呤和內生性嘌呤,前者主要來自於食物,後者則是由老舊細胞代謝所產生。尿酸是經由肝臟代謝並排出體外,當體內嘌呤過多,就會使尿酸生成速率增加,或是尿酸的排洩速率降低(例如酒精造成腎臟排洩減少),都有可能造成高尿酸血癥。

痛風腎病的預防和改善

腎臟屬水,在五臟之五行中,有絕對的利水、利尿的作用。腎臟功能完備,對尿酸的排出,就像是打了一針"強心劑'。多喝水、多走腎、多排尿,對痛風調理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改善作用。

嚴格控制血尿酸及PH值

慢性痛風性腎病患者的血尿酸控制在297~327微摩爾/升,尿PH值應為6.5~6.8,伴有高血壓的痛風患者把血壓控制住(120~131)/(81~86)毫米汞柱為宜。

低嘌呤、蛋白飲食

低嘌呤飲食大家都知道,低蛋白呢?低蛋白飲食可減慢腎小管的損傷,延緩腎小球濾過率的下降,還可使尿蛋白排洩量減少,故目前多主張低蛋白飲食。早期患者蛋白攝入量控制在每日1克/千克,中、晚期患者以每日0.6~0.8克/千克為宜,攝入的蛋白質最好為動物蛋白。

防治泌尿系統感染

泌尿系統感染會使痛風或痛風性腎病加重,最終導致腎衰竭,所以積極預防和治療泌尿系統感染非常重要。

定期檢查腎功能

定期進行尿微量白蛋白、尿常規、血尿酸、腎功能的檢查,以便及時掌握病情變化。避免使用對腎有毒害作用的藥物。

長期痛風恐得腎病,規律用藥調整飲食

適當使用痛風藥物,巧飲食控體重防發作

痛風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降低關節發炎、減輕疼痛的藥物,如秋水仙素可以降低白血球對關節的攻擊,緩解急性痛風發作時的發炎、緩解疼痛。此外,在降尿酸藥物治療過程中,也可以預防痛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除了秋水仙鹼之外,常使用於緩解急性痛風發作的藥物,還有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及類固醇,雖然能幫助緩解,但長期使用都有其副作用。因此,規則降尿酸藥物控制、生活飲食調整、控制體重、適度飲水等,才能避免痛風發作、降低併發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