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企業是如何利用消費者的“理性消費”,用你的“理性”設下陷阱

我們常說,理性消費理性消費,殊不知正是企業利用消費者的理性,讓消費者“理性購物”的時候,不自知的掉進了設計好的“陷阱”中,並且還讓消費者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看企業是如何利用消費者的“理性消費”,用你的“理性”設下陷阱

當“心理學”遇到“經濟學”,就像是“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當企業掌握了心理學,那麼作為消費者就很容易掉進一個又一個的陷阱。

第一、中國人喜歡的中庸之道,折中效應。

中國人喜歡講究中庸之道,不做雞頭、也不做鳳尾,買東西也是一樣,不買最好的,也不買最次的,說白了就是更傾向於選擇安全、穩妥的處理方法。當我們消費時,當我們有選擇的時候,很多人就患上了選擇恐懼症,千萬不要只給消費者兩種選擇,當我們給消費者三種不同檔次的產品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中間的。

舉例說明:

假設你家小區附近有兩家理髮店,但是定價不同:

A理髮店有38元和68元

B理髮店有38元和68元,還有128元的。

同樣是68元這個價位,B理髮店選擇的人更多。這是因為在68元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價格,選擇68元等於選擇了中等價位,這會讓顧客感到心安,同時又不丟面子。

看企業是如何利用消費者的“理性消費”,用你的“理性”設下陷阱

第二、心理賬戶:錢和錢不一樣。

我們要說服消費者增加對某個產品的預算是很困難的,但要改變人們對於某產品花費所屬“賬戶”定價,卻很是容易。如果人們不願意從某一個賬戶裡支出消費,只需要讓他們把這筆花費劃歸到另一個賬戶裡,就可以影響並改變他們的消費態度。

舉例說明:

A電視售價2599元;

B電視售價2799元,在確認收貨後,會返現200元。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了,為何商家不直接定為2599元呢?

讓我們來拆開看一下這兩種減價方式的區別,首先,如果直接定價為2599元,它只啟用了我支出的心理賬戶,但當商家承諾返現,就會啟用我另外一個叫做“收入”的心理賬戶,單純的支出,會讓人感到不愉快,認為自己是在花錢,而後返現200元,我會感到自己因為確認收穫而“賺取”了200元,因此我會感到很愉快。

第三、對比效應: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我們來舉一個簡單銷售的例子:

“如果你開了一家服裝店,有一件男士夾克,質量不錯,價格1000元,有什麼好辦法能讓這個滯銷品更容易賣出去?”

回答一:“打5折銷售,降價為500元。消費者都喜歡打折。”

“這個方法企業將損失了利潤。如何既能不降價,又更容易賣出去呢?”

回答二:“將價格標為2000元,然後打5折以1000元銷售。”

“打折確實可以吸引顧客。但是這種方法涉嫌違法。”

回答三:“俗話說,只買貴的,不買對的。乾脆直接漲價,將價格加一個零,標為10000元。”

“確實可能有個別顧客會這樣。但是,大多數顧客不會這麼不理性。”

回答四:“那這樣如何?這件夾克仍然標價1000元,但是在它的旁邊掛上另外一件質量較差的夾克,標價卻是1500元。”

看企業是如何利用消費者的“理性消費”,用你的“理性”設下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