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之前,請一定要先看完這篇文章!

家長們都心繫著孩子的未來,未來肯定不只有讀書,於是孩子的性格、特長、興趣愛好,也都成為了父母眼中的“著重培養點”。

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之前,請一定要先看完這篇文章!

在這些著重培養點中,有一點,尤其引起了家長們的注意,那就是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大事,都不是僅僅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而且家長們都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應該從小培養,不然孩子就會交不到朋友,找不到同伴。而且現在看來,這樣“孤僻”的孩子彷彿越來越多了,他們喜歡獨處,喜靜厭動,不喜歡主動去接觸同齡人,這些孩子的父母開始的時候總是會心裡惶惶的,總感覺自己的孩子缺少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最近左老師我喜歡看一些香港老電影,於是就看到了那部程小東導演的《笑傲江湖》,裡面任我行說了這樣一句話:

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啊?

任我行說的對呀,社會是人構成的,只要還想混,就不可能不和人打交道。

那我們的孩子們又為什麼那麼牴觸和別人接觸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是他們成長的氛圍相對來說很安靜罷了。

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之前,請一定要先看完這篇文章!

想一想60和70後的一代人,兄弟姐妹都很多,而且也很重視街坊鄰居之間的關係,甚至很多的結婚對象雙方也都是“發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會主動的去尋求一種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而且越熱鬧越好。

反觀我們的孩子,也就是90、00後這代人,獨生居多,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往往都是靠著自己和自己玩慢慢長大的,他們熟悉了自己一個人的環境,而且現在的居住模式都是樓房,在樓房裡,又有誰會去串門呢?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能和同齡人接觸的機會並不多。

孩子的童年時期對他的性格、處世態度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孤獨、安靜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對於人際交往提不起什麼興趣。

除了成長氛圍的影響,還有一些特殊情況。

這些特殊情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自信。

在我初中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怪”同學,他看起來很內向,衣領立得很高,不喜歡和人說話,總是躲躲藏藏的,總而言之就是標標準準的“內向”。

但是後來有一次我們一起加進了班級的一個QQ群。

這個同學的表現真的是讓我驚訝,他不僅不內向,反而是一個話嘮,整個群裡都被他刷屏了,消息一條接著一條,而且語氣異常活潑興奮,第二天上學的時候,他就又是一副內向小男生的樣子老老實實的坐在座位上,一句話都不多說。

當時的我腦子裡就想,這簡直就是精神分裂嘛!

但是以我現在的認知來看,他只是對於自己的某些方面不自信罷了。

就像一個孩子,本來他特別喜歡哈哈大笑,但是在他換牙的時候總是有人對他說:

別張那麼大嘴,門牙掉光醜死了!

如果這是個在乎形象的女孩子,她每次笑的時候都要注意不要露出門牙,即使後來牙長出來也不會再哈哈大笑了,因為她一直認為,自己露出牙的樣子很醜。

對自我形態的不自信,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喜歡和別人接觸的原因可能很簡單,嫌自己長得醜,嫌自己穿的太土,嫌自己鬍子長得太茂密了,嫌自己聲音太刺耳,嫌自己體味很重等等等等,這些在我們大人眼裡看起來並不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的生活中,就是一個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他們自信的魔鬼。

之所以不自信,就是因為他們曾經被嫌棄過。

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之前,請一定要先看完這篇文章!

而且這種小事情,在孩子的社會里,會被誇大。我們眼裡好端端的孩子,可能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就被嫌棄了。

在暑期走心課程的時候,和我同住一間房間的一個孩子,平時不太愛和別的同學交往,說得直白一點,膽小、怕生。但是又總是耐不住寂寞想要搭話,可總是搭的不合時宜,脾氣也有些暴躁。

我發現他有一個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小動作。

他在每次講話的時候都會用手把嘴捂住,以至於有的時候根本就聽不清他在說什麼,每次只要一正面和別人交談,就先捂嘴,讓我很不解。

後來慢慢的觀察我發現了,他捂得不是嘴,是鬍子。是那在初中生里長得過於茂盛的鬍子。

我問他:你是不是感覺鬍子長得特別醜,或者是自己的聲音不好聽啊。他點了點頭。

我告訴他,那樣的隱藏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別人反而會更在意你手擋住的到底是什麼東西,而且那也沒有什麼好擋著的,大大方方的,背挺直,陽光一點,人緣就會好起來。

之後的幾天一直監督著他改掉捂嘴的習慣,課程結束的時候,他和人說話已經自然了一點,但還是改不了早就習慣的了的動作。

想來他應該是曾經因為一嘴鬍鬚被同學取笑過吧,就是這個特點,讓他開始迴避和人正面交流,事實也正是這樣,在微信裡,這個孩子很健談,而且表達欲十分強烈。

一個結巴的孩子,整個學生時代都逃不開一個固定的外號,胖孩子也一樣,膚色重一點的也一樣,體型奇怪一點的也一樣,孩子的世界裡,一點點能做話題的東西都是他們的興奮點,而這些孩子,難免被一笑話就是好幾年。

在被同伴嫌棄之後,自己也會對自己產生厭惡感,“我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一旦這個意識形成之後,他們就會主動的開始避免與別人接觸,主動去找朋友,找同伴這種事情更是難上加難。

可惜的是,父母往往很難發現孩子這些細小的變化,家長的眼裡,看到的只是孩子漸漸地開始不愛和同齡人交往,開始變得不合群,繼而開始擔心孩子的人際交往有問題。

這就又關聯到了一個大話題:

告訴孩子什麼是真與美,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別重要,這樣孩子才會不被外人眼光左右,堅定的前進。

但是這又很難。

因為三觀這個東西,是潛移默化逐漸養成的,不能立竿見影。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在課本中學到海倫凱勒,學到張海迪,就是為了告訴孩子,什麼才叫真正的偉大。

總而言之,感覺孩子不太喜歡的人際交往,要看他是因為本身性格對社交不感興趣還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膽量去和別人接觸。

如果是因為他的性格使然,他感覺自己一個人會更開心,更好思考,那就讓他盡情的在自己的天地中遨遊吧,等到他想走出來的時候,自然就會融入集體之中,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外交官,我們也需要思想家;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一些原因而不敢去和人接觸,那麼幫助他逐漸樹立自信,打破心裡的小障礙,堅定自我,才是問題的解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