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漢人為什麼不持續抵抗?

天地玄黃日月盈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滿清入關之後,漢人還是進行了比較激烈的抵抗的,要不然也不會有民間自發抵抗造成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也不會有南明弘光政權,永曆政權了的堅持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在問,清朝中後期,為什麼漢人基本不反抗了。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有如下看法:

一、清軍入關的契機和目的

清軍入關之際,正值大明王朝風雨飄搖之際,李自成 、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尤其是李自成的軍隊,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而李自成在京城中大肆搜刮官員的財寶,所以士大夫階層對其恨之入骨。吳三桂的父親就在其中,這就導致了吳三桂降清,直接壯大了清軍的實力 , 而且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京城。而殺人狂魔張獻忠就更過分了,見官就殺,甚至只要是讀書人,都不放過。你想想,這樣的人,誰會支持他們。

李自成在京城草草稱帝之後,只能撤離,這一走,就再也回不來了。

清軍入關後,打出的旗號就是為漢族士大夫報“君父之仇”,畢竟崇禎皇帝不是他們逼死的嘛。一下子就贏得了原來明帝國上層士大夫的歡迎。

此時的滿清軍隊應該還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要佔領整個明帝國。也許和以前一樣,打打停停,最多帶點戰利品回去 ,要不然不會實行大規模的屠城,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起到震懾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總感覺不是要把這個地方當成自己即將要統治的區域來對待。

不管怎麼樣,清軍對漢人上層的籠絡,對下層百姓的鎮壓屠殺,一軟一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反抗慢慢平息。

二、實行的有效措施

清朝建立後,一直推行“滿漢一家”的國策,雖然更倚重滿人,但掌握實權的漢人也不少見,比如康熙雍正時期的張廷玉,陳廷敬;清朝後期的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

同時,在基本控制全國局勢之後,清政府就舉行了科舉考試,這一招棋盤盤活了整個局勢,給全國的知識分子以希望,這就得到了這個國家最精英的一部分人的支持,孔孟之道沒有斷絕嘛,這就和同樣是少數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有了根本性的區別。清王朝一共延續了276年,這在整個封建王朝史上都是長壽的。

三、歷代帝王的個人素質

有一種說法,明朝多昏君,清朝多庸君。

有清一朝,你還真找不出幾個昏君,即便到後期,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但僅就清帝而言,每個人都還算勤政。制定的策略沒有太出圈,維持著整個國家的運轉。

比如,康熙制定的“更名田”,雍正制定的“攤丁入畝”,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到了實惠。於是,經濟發展比較迅速,人口數量也達到了峰值。

能吃飽飯,通過科舉考試向上走的通道又有,誰還會提著腦袋造反啊。歷朝歷代不就是這樣嗎?改朝換代,貼個安民告示就好,納皇糧給誰不是納呀?只不過,這次是個“異族”,但時間長了呢?

以上就是我對滿清入關後漢人為什麼不持續抵抗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晉人今語


不持續抵抗?問出這個問題的真是歷史小白!

如果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原建州衛指揮使、大明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叛明屠撫順開始,至康熙七年(1668年)鄭氏投降遷海結束止,正好五十年。

在這五十年中,漢人沒有一天停止反抗!!

先從遼東說起吧!

 努爾哈赤佔領遼陽和廣寧之後,控制了漢人聚居地遼河東西廣大地域。在奪取遼東統治權後,對遼東漢人實行了民族壓迫政策。

  首先,強令“剃髮”。努爾哈赤每攻佔一個漢人聚居的地方,就下令“剃髮”。以“剃髮”作為漢人降順後金的標誌。努爾哈赤對遼東人民還不放心,令女真人與漢人在村屯同住,糧食同吃,牲口草料同喂,以加強對漢民的監視和控制。致使許多漢人田宅被強佔,糧食被掠奪,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姦汙,造成民族隔閡。他為防範漢人,又下令禁止漢人制造、買賣、攜帶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

  遼東漢民以逃亡、投毒、暴動等多種形式,反抗後金的殘暴統治。首據《滿文老檔?太祖》記載,有的遼民誘請後金駐守臺堡官兵到家裡飲酒,醺醉殺死,然後棄家逃亡。

其次是投毒。投放毒藥暗殺後金統治者,是比逃亡更為積極的反抗鬥爭形式。後金佔領遼陽剛兩個月,就發現漢人向努爾哈赤駐城的各井投下毒藥。不久,在水、鹽和豬肉裡都發現了毒藥。努爾哈赤指令諸申和士兵,不吃當天殺豬的肉,飲水和食鹽要警惕中毒,甚至對蔬菜和雞鴨也要注意,並命令將文書下達至村領催。為避免中毒,命店主將姓名可在石、木上,立在店前,購買食物的諸申,需記住店主的姓名,以便中毒後追查。投毒的鬥爭遍及各地,努爾哈赤諭示諸貝勒:各地都給諸申投毒。甚至努爾哈赤到海州巡視,在衙門宴會時,有八名漢人向井中投放毒藥,可能是設計毒害後金汗努爾哈赤的。但他們在投毒時被八旗士兵捉獲,慘遭殺害。

再次是襲殺。襲擊和殺傷後金官兵,比投毒更直接地打擊了女真軍事貴族。在古河、馬家寨、鎮江、長山島、雙山、、復州、平頂山等地的漢民,手執棍棒,聚眾抵抗,襲擊後金士兵,殺死後金官吏。努爾哈赤在文書中稱:古河的人,殺我派去的官員而叛。馬家寨的人殺我派去的官員而叛。鎮江的人,逮捕我任命的佟遊擊,送與明因而叛。長山島的人,逮捕我派遣的官員,送往廣寧。雙山的人,約期帶來那邊的兵,殺了我的人。岫巖的人叛亂,被魏秀才告發。復州的人叛變,約期帶來明國的船。平頂山的人,殺我四十人而叛。

這份文書說明,遼民反抗後金統治的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為防止後金官兵被個別地襲殺,努爾哈赤命令官兵不許單獨行動,必須十人結隊而行,否則要受到懲罰。但這並不能阻遏遼民一浪高過一浪地反抗後金統治者的鬥爭。

最後,就是暴動了。遼民的暴動給與後金統治者以最沉重的打擊。遼民暴動自後金軍佔領遼陽開始。後金軍奪佔遼陽,派一將領坐在西門,見狀貌似漢人,即點視軍卒加以殺戮。然而,遼民不能忍受這種殘酷的暴行,勇敢者奮起反抗。《明史紀事始末》,“補遺”記載:有諸生父子六人,知必死,持刀突而出,斃其帥,諸子持梃共擊殺二十餘人。倉卒出不意,百姓趁亂走出,五六百人結隊南行,建州不之追。

繼遼陽之後,反抗後金的暴動如火如荼。在託蘭山,百餘人舉行暴動;在長島,莽古爾泰率兵二千鎮壓;在岫巖,暴動失敗後被俘者達六千七百人;在鎮江,僅鎮壓後被俘虜的者更大一萬二千人。

在遼河以東,復州城的抗暴鬥爭聲勢浩大。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復州城民無法容忍後金剃髮、占房、查糧、差役等虐政,一萬餘男人舉城暴動。努爾哈赤派次子代善,第十子德格類等率兵兩萬人前往,將復州城人民的暴動殘酷地鎮壓下去。復州城男子當中,除病弱者和兒童外,全部殺死,並將婦女和兒童擄走,分給各牛錄為奴。

在遼河以西,所餘人民在大小淩河、錦州、義州和廣寧等地掀起反抗後金的暴動。其中以十三山軍民的反抗鬥爭最為壯烈。數以萬計的遼民據十三山以自保,絕不“剃髮”降順。努爾哈赤派兵圍攻數次不克,李永芳再率軍仰攻,被“山頂飛石打下”。這些反抗者久被圍困,誓死不降後金,“有七百人黑夜潛偷下山至海邊,渡上覺華島,嬰孩都害死。問其何以害死,曰‘恐兒啼賊來追趕也’!”寧肯扼殺嬰兒,也不投降後金。這是努爾哈赤對遼民政策失敗的血淚見證。

  面對遼民的反抗烈焰,無計可施的努爾哈赤開始種族大屠殺。藉口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

天啟三年,努爾哈赤下九次汗諭,清查所謂“無谷之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最後下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天啟四年十月,努爾哈赤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遼東原四百萬漢人所剩無幾,遼東漢人展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反抗精神!!!

入關後滿清更是大力推行剃髮易服、屠城、圈地、佔屋、投充、逃人法、遷海就一系列殘暴的民族征服政策,激起了漢族的反抗。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夏完淳、閻應元、何騰蛟、張名振、李來亨,高一功、瞿式耜等諸多抗清英雄,在國破的危難時刻,毅然赴國難,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千秋正氣歌。

更多的是無名的英雄;活躍在英霍山區、大別山、四明山、茅麓山等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在中原的榆園軍,於七等人奮起反抗,游擊戰持續了數十年。以榆園軍為例;義軍仍利用地道周旋,清兵被打得暈頭轉向,死傷慘重,不敢近榆園半步。滿清派張瞻"使人決黃河水灌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隆荊決口",致使北金堤以南直至菏澤"皆為巨浸"(大水6年不息),至山東、河南多地化為無區,殺人以百萬計,榆園地道亦全部被毀。

有組織的大規模反抗束後,漢家兒女沒有屈服,反清鬥爭轉入地下,用各種形式反抗滿清的殘暴統治;天地會、三合會、哥老會、袍哥、小刀會、嘓嚕會等層出不窮,高舉反滿復漢的大旗,數百年間起義、暴動不斷,沉重的打擊了滿清。直至孫中山的辛亥革命..................


華夏一老卒


誰說沒有持續抵抗呢?

清兵入關後,對關內人口占大多數的漢人採取了高壓的政策,為了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頒佈了“剃髮易服”政策,使漢人被迫脫掉漢服而改穿滿人服飾、強迫漢人髮式改為滿洲髮式,面對漢人的激烈抵抗,清軍在關內,尤其是江南等地展開多次屠城,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廣州大屠殺等。此外,清政府還通過文字獄對漢族文人進行迫害。

而漢人則擁立過一些明朝宗室,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割據政權反清,如弘光朝、魯王監國、隆武朝、紹武朝、永曆朝,就連原來滅明的農民軍此時都開始聯明抗清,比如“三蹶名王”的李定國。但跟東晉和南宋不一樣,南明力量由於過於分散,內部一盤散沙,最終被清朝各個擊破。

明朝滅亡後,一些原來投降清朝的軍閥後來也加入反清復明的隊伍,如廣東李成棟、大同姜瓖、江西金聲桓、王得仁,當然還有規模更大的“三藩”,可惜他們的力量也過於分散,而且缺少統一的計劃,於是被逐一鎮壓。

此外,不少大明遺臣不願臣服於清朝,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楊彥迪、陳上川、鄚玖流亡安南,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鄭成功在臺灣堅持抗清。中國也出現了天地會、洪門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組織,比如天地會,其主要由一批南少林武僧、部分鄭成功部下和部分漢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中的反滿派組成。

說起反清復明當然也少不了我們的近鄰朝鮮。朝鮮李朝視滿清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李朝甚至為了光復明朝一度增強武備想要北伐,可惜後來未能付諸於行。

到了清末抵抗就更為激烈了,比如太平天國,還有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大清最終也在統治了中國三百年後被推翻。

當初的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後金力量對比發生逆轉的國運之戰,明軍之所以擁有兵力的絕對優勢卻最終會失敗,就是因為其大軍兵分五路,缺少統一指揮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從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我們可以以小現大,縱觀明朝抗清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各種反抗力量缺少統一的指揮和計劃,或因地理阻隔,或因起義時點間隔太大,各自為戰而根本無法形成足以對抗清朝的強大合力,最終都被大清鎮壓。

歡迎關注“史徒生”,本文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感謝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