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後,有著很多殘酷的歷史記載,但它又是如何做到天下歸心的呢?

歷史小知


清入關後,也犯了楊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不齒的殺戳行為,但最終還是統一了中國,不能不說是有兩把刷子的。

這得利於清朝的核心統治者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當然了,清的祖先女真人本來就當過明朝子民,努爾哈赤的父親還當了明朝在東北的官員。清入關後,很好地團結了明朝留下的地主階級集團,厚葬死於煤山歪脖子樹下的祟禎皇帝,說清入關是為了替他報仇,這就極大地收攏了明朝遺民的民心,要知道李自成和劉宗敏這夥人在北京的殺戳搶劫那可是傷了大家的心。於是清順治帝順利地進入北京。多爾滾給吳三桂等大明降將高官厚利,使他們甘當馬前卒,左衝右殺,又搶佔了明朝一大塊土地,清入關後,仍視儒家學為主流,並末禁止,這就使得讀書人減少了敵意,明朝未期,百姓食不果腹,清軍及時恢復生產,老百姓有地種有飯吃也就不反抗了。剛入關時,清統治者並末覺得能一統江山,但是由於團結了地主階級,使百姓能安家,又以豐厚的獎賞予以明朝投降官員,不斷蠶食土地,明朝終至被滅,清統一了中國。清能入關而後能襲捲各地,得益於幾位皇帝的雄才大略,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雍正及乾隆,一代一代的努力,終至大統。思想與時俱進,統治核心恩威並重,終釀三百載江山。嗚呼!


甘蔗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存在天下歸心一說,實際上漢人反對滿清奴役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稍微有常識的人都聽過天地會。

天地會就是洪門,這是陳永華(陳近南)創建的地下反清組織。

早在清朝初期的順治時代就創建,後陳永華在臺灣病死,清軍又攻佔臺灣,但天地會卻始終存在。

在北方,則是著名的袍哥會,也是同源的反清地下組織。

而天地會演變出來的則是長江流域的“哥老會”,在兩廣、福建、江西的“三合會”,長江下流的“慶幫”等等。

至於白蓮教,也是天地會的同路人,只是宗教組織而已。


這些組織不斷反清起義。由於康熙時代反清是公開的,不需要地下反清,包括臺灣鄭家堅持很多年才被打垮。

所以,天地會等地下組織反清,從乾隆時期開始逐步高潮。

歷史記載,乾隆初期時期,首先追殺,福建僧人萬提喜,化名鄭雲龍。原因是他聚集了320人舉兵反清。事敗後提喜逃脫,轉向臺灣傳會,發展勢力。

乾隆五十一年,天地會在臺灣起義,清廷察覺此次起義與天地會有關,於是開始追查天地會的起源。

隨後天地會一家的起義就不斷,到了清末就是燎原之勢。


太平天國起義之前,天地會就已經在南方鬧得不可開交,後來很多天地會武裝都和太平軍一同作戰。

歷史記載:1854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三個廣東的洪門類秘密會社響應,包括三個洪門社團四十幾個縣的人士參加,高達百萬人,並一度圍攻廣州城。

而直到滿清滅亡,無論北方的袍哥會,還是南方的天地會,都是積極參與。

辛亥革命中,最為重要的力量就是會黨,也就是天地會、袍哥會。

著名的楊虎城就是袍哥會分子,辛亥革命很多領袖都是洪門。



滿清統治時期,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隔離政策,養著大量旗人,把漢人當做家奴。

一個丁戊奇荒,從1875年到1878年,北方普遍災荒,總死亡人數達到2000萬人,清朝人口的約4%,還有約2000多萬人逃荒到外地。

1887年河南鄭州下汛十堡發生黃河決口,致使700萬人死亡。

試問,這搞的什麼鬼,執政什麼能力?



至於人口, 葛劍雄認為。滿清1912年人口統計為347,902,565人,也就是3億4000萬。

這相比明代有所提高,但有什麼了不起?

尤其是人口增長率不高,還不如唐朝、宋朝等朝代初期。

即便是這些增長,也有一定的外界因素。

這是因為進入明代末期,各種西洋新式農作物進入中國,比如紅薯、玉米等等作物,大大增強了農業產品。同時,先進的南方高產稻米也進入中國,一年兩季收入都是尋常事。

當時也不是滿清一個國家人口增長,其實全世界都在高速增長。

1700年起歐洲人口開始劇烈上升,到1900年已經達到4億,比1700年的一億人翻了四倍。


薩沙


歷來亂世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大劫難,不僅是亂世兵匪一家(話說古典時代的軍人和土匪也沒什麼差別),而且伴隨兵災還會發生瘟疫、饑荒以及其他自然災害,這些災害造成的破壞比兵災還要大。

這些先拋開不論,就從殺人這一點來說,古典時代基本都有這幾條規律。一、為了立威而殺人,其原因基本都是因為抵抗激烈或者是降而復叛,以此來震懾老百姓;二、為了激勵士氣而殺人,上面說了兵匪一家,因為將領為了激勵士氣不會約束軍紀,經過艱苦的戰鬥之後往往允許軍士為了發洩而搶劫、強姦、殺人,而且這群丘八什麼下三濫的事都乾的出來;三、冒領軍功,僅以明末清初來說,明軍鎮壓農民起義軍時候沒少殺良冒功,清軍入關後甚至把剃髮的平民腦袋剁了拿去冒領軍功;四、將領洩私憤,因為在戰鬥中受了刺激,比如親信、親戚死於戰鬥,所以殺人洩憤。

僅以明末清初來說,禍害老百姓的事清軍和南明軍都沒少幹,但是總體來說,清朝殺人大多數是第一條標準,即抵抗激烈和降而復叛,剩下三條與明軍和南明軍相比能少點。

其實以古典時代的價值取向來說,第一條和第二條其實也都正常,因為那年頭老百姓的命在達官顯貴或者將領看來還沒有他們家的畜生值錢,而且君主即便是再標榜愛民,多數情況下也都對殺戮這種事選擇性無視。因為君主是和文官武將結成利益集團,不是和老百姓站在一條線上的。

而且對於統治者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戰爭之後的安撫工作。因為亂世之後,社會凋敝,經濟生產被破壞,再王八蛋的統治者都會對老百姓做一定程度的讓步,推動老百姓恢復生產。

在這方面清朝做的總體比較好,比如戰爭時期嚴格執行的剃髮令,在康熙朝天下太平之後就不再嚴格執行;為了對鄭氏集團進行經濟封鎖的遷界禁海也在消滅鄭氏集團之後解禁,並不再禁止百姓出洋;清朝入關之後平息了明末的江南奴變,並將明朝的農奴和依附農解放,使之改僕為佃,並禁止地主和農民之間形成人身依附關係;康熙親政之後,允許百姓耕種因戰爭拋荒的無主耕地,還將廢藩田產退給老百姓耕種,因為廢藩田產一度歸朝廷所有,老百姓耕種廢藩田產還要交兩份田賦,退給百姓對於緩解社會矛盾、調動老百姓勞動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即便是圈地也在康熙親政之後停止,因為圈地就是賞賜有功人員的行為,歷朝歷代都有,清朝的圈地在封賞結束之後也就停了,總體上規模和對百姓的不利影響都不大,用孟森先生的話說,清朝的擾民之政,該停就停了。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之後,康熙在施政上大幅向百姓讓利,因此即便是曾經反清最堅定的明朝遺民都改變態度,對清朝由反抗轉為合作,黃宗羲就盛讚康熙是

聖天子,還說康熙的統治是五百年名世,即便死前還給康熙寫信,闡述自己通過對明朝興亡教訓的總結的心得。

簡單來說,康熙朝由於政策開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老百姓享受到了和平發展的紅利,因此沒人再反抗清朝的統治,社會總體上接納了康熙和清朝。所以說,康熙對鞏固清朝得統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更何況,清朝總體對百姓讓利非常大,不僅僅是康熙,後面的雍正和乾隆同樣給百姓讓利。先不說這三位至少蠲免三億兩白銀的賦稅,單是

攤丁入畝、耗羨歸公、官紳一體納糧這三項稅收改革,使朝廷稅收更加合理,因為廢除了丁稅、田賦總額被固定、火耗被取消、只向耕地要稅,因此老百姓經濟負擔進一步降低,因此社會矛盾獲得緩解,清朝的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

而且,清朝還沒有徭役制度,不管是皇家園林還是公共工程,從來都是工給價物給值,不再讓百姓無償服務於朝廷。而且這一手的好處也很明顯,就是貨幣被投放到市場上,進而通過貨幣流通刺激商品流通,進而刺激消費,促進工商業發展。而且放出去的錢還能通過收商業稅收回來,不勞民也不上財。同時,清朝把戰爭對老百姓的影響降到最低,因為清朝對外擴張的軍費從來都是憑藉國庫存銀,而不是對百姓橫徵暴斂。

再者清朝田賦稅率也不高,總體上在2%到4%這一區間,在中國古典時代這一稅率已經是非常低了。

總體來說,清朝君主在明清戰爭結束之後,對老百姓總體還不錯,至少都明白自己得責任,都能把愛民作為主要任務,即便是清朝衰落之後也同樣如此,這體現了清朝君主對國家對百姓負責的態度。所以清朝才能把疆域擴張至1300多平方公里,人口才能增長到三億甚至四億的水平,最後奠定了現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即便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清朝滅亡前最大的危機,因為清朝君主對國家和百姓負責任的態度,最後全社會還是選擇清朝繼續統治,而且清朝對內的凝聚力還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