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役緬甸用了燧發槍打得當時只有火繩槍的清軍落花流水,為何乾隆拒絕使用燧發槍?

匿名用戶3567721


中國鴉片戰爭開始後的近代史,一部屈辱史,是一部血淋淋的捱打史;但清朝的腐敗無能,早在百年前就開始顯現了。

清廷的腐敗無能,在18世紀後期的清緬戰爭中就暴露無遺。

緬甸是個小國,在明朝的時候,還是中國的屬國。

但是從1762年開始,緬甸的貢榜王朝就不把大清放在眼裡,多次侵入雲南,騷擾劫掠邊民。

一向貪圖享樂的乾隆對緬甸行為視而不見,沒有任何反應,主要還是因為路途遙遠,不想勞師動眾,不想做賠錢買賣。

後來邊關多次告急,文武大臣也數次勸乾隆皇帝出兵,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他們說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乾隆這才硬著頭皮決定對緬甸動武。

起初乾隆非常狂傲,覺得收拾緬甸是小菜一碟,大清雄獅一到,緬甸烏合之眾肯定會不堪一擊,望風而逃;或者把武器一扔,跪地求饒。

誰知交手之後,才知道村長就是幹部,豆包也是乾糧。

緬甸軍隊戰鬥力出乎意料,雲南總督劉藻帶領雄赳赳氣昂昂的數萬大清綠營兵迎戰緬軍,竟然被幾千緬軍打得落花流水、找不著北。

消息傳到北京,乾隆大為震怒,決心要跟緬甸決一雌雄,狠狠教訓一下他們。

可是這場自衛反擊戰打了整整七年,乾隆四次進行總動員,四次更換主帥,其中三個身亡一個撤職,都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丟盡了大清的臉。

滿清軍隊戰鬥力早期爆棚,八旗騎兵攻無不克所向披靡。滿清入關後,十幾倍於自己的漢兵都像雞蛋殼一樣被無情碾碎,揚州三日、嘉定十屠,清兵何其威猛,讓人不寒而慄、膽戰心驚。

為什麼時間僅僅過去一個多世紀,大清軍隊就成了草包、紙老虎,連蕞爾小國緬甸也不可戰勝了?

究其原因,除了大清統治者進京後只知道花天酒地、魚肉百姓,放鬆了軍隊管理,讓惡狼退化成了綿羊外,大清軍隊武器裝備沒有與時俱進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當時緬甸軍隊的裝備的火器比清朝先進,他們已經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燧發槍,所以大清軍隊不是人家的對手。

什麼是燧發槍?

燧發槍是浪漫的法國人發明的。

1547年,一個名叫馬漢的法國小夥,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

為什麼叫燧發槍,是因為該槍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取掉了發條鋼輪,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這樣在射擊時,只要扣引扳機,就會在彈簧的作用下,把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迸發火花,引燃火藥擊發子彈進行射擊。

燧發槍的誕生,改變了發火方式,不僅將射擊過程加速,也提高了發火率,還提高了射擊精度,可以說是火槍的一場技術革命。

燧發槍一經問世,立刻備受歐洲各國追捧,對燧發槍趨之若鶩,在很短的時間內,歐洲軍隊就全部“鳥槍換炮”裝備了燧發槍,燧發槍在歐洲風行長達兩個世紀經久不衰,直到新武器問世之後才光榮退休。

緬甸軍隊因為已經擁有了這種先進武器,他們經常埋伏在樹林中用火槍伏擊清軍,把清軍打得暈頭轉向,沒有了脾氣。

而大清的火繩槍射擊之前要點著火繩引發火藥,速度慢了幾拍,也容易發潮點不著,成為緬甸軍人的笑話。

中緬之戰,歷時數年,耗費白銀900多萬兩,大清軍隊也沒有能讓緬甸屈服,最終以大清的妥協而告終。

此戰結束後,吃夠了燧發槍苦頭的大清將領們意識到武器的落後,他們紛紛向乾隆上書,要求朝廷採取措施,淘汰落後的火繩槍,引進先進的燧發槍。

但英明、偉大的乾隆皇帝對此置之不理,把將士的奏摺束之高閣;以至於大清在後來跟西方列強的較量中依舊束手無策,被列強胖揍,不得不忍受屈辱、割地賠款。

乾隆為什麼會這樣愚蠢,沒有抓住歷史機遇呢?

一、狂妄自大 、抱殘守缺

乾隆也看來,八旗騎兵是世界上的威武之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大清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什麼向小小的緬甸學習,豈不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二、 鼠目寸光、貪圖享受

乾隆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愛慕虛榮,好大喜功,愛搞浮誇,整日把精力都用在打造盛世上面,陶醉在世界第一強國的夢裡不願意醒來。

中緬之戰明明是大清遭受重創,卻發動宣傳機器拼命吹噓大清軍隊,欺騙全國人民說大清贏得了戰爭,讓大家欣喜若狂,不能自拔。

如果這時候把大清軍隊的武器更換了,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謠生事,讓大清打敗緬甸的謊言不攻自破。

三、人海戰術、 漠視生命

大清當時是世界人口大國,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所以大清有的是人。

當時軍備還沒有進入高科技時代,燧發槍再厲害,經不起人海戰術,大不了多死幾個人。反正大清人多,最不缺的就是人。

一個清兵倒下去,千百個清兵站起來、衝上去,前仆後繼,就不信贏不了;即使贏不了,也能頂得住,保住權力就行。

四、維護穩定,權大於天

眾所周知,大清的權力是靠暴力奪取的,最怕的就是被暴力奪去。

因此國土不重要,丟失多少也不是個事,只要不危及自己統治。

八旗是靠騎兵起家的,騎兵強悍無比,對付危及政權的漢人綽綽有餘。因為滿族和自己的盟友蒙古族都是遊牧民族,騎術精湛,漢族是農耕民族,騎術是他們的短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練就。

可是軍隊一旦裝備了燧發槍,沒有什麼技術難度,軍人兩天工夫全學會了,這就讓八旗騎兵失去了對漢人的優勢。

漢人一旦造反,人數不佔優的八旗兵就會低擋不住,大清統治就會土崩瓦解,這對乾隆來說才是要命的。所以寧可武器落後,將來捱打割地,也不能裝備燧發槍被漢人鑽了空子、丟了江山。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緬戰爭,滿清確實在很多戰鬥中被緬甸人打的落花流水。

而且緬甸軍隊對滿清軍隊的騎兵較為畏懼,但對於滿清的火力頗為蔑視。

清緬戰爭前後共有4次。

戰爭的原因是,緬甸爭奪北部同時向中緬稱臣的土司,並且直接出兵攻打,甚至進入中國境內。

鑑於這種情況,乾隆命令和緬甸貢榜王朝開戰。

前三次,清軍都被打的落花流水。


第一次,

雲貴總督劉藻出兵收復了被緬甸軍隊佔領的西雙版納,然而追擊期間中伏,軍隊傷亡慘重。

乾隆皇帝聞奏大怒,將劉藻降職湖北巡撫。劉藻驚恐之下,自殺而死。


第二次,

乾隆任命大學士陝甘總督楊應琚代替劉藻任職雲貴總督,出兵攻入緬甸境內,一度佔領緬北曼德勒地區。

當時緬甸軍隊主力正在暹羅激戰,但剩下的部隊仍然能夠對付清軍。

緬甸軍隊很聰明的堅壁清野,吸引清軍主力持久戰。隨後,緬甸軍隊派一部主力,包抄滿清側後騰越地區,切斷他們的補給線和退路。

在此次作戰期間,緬甸軍隊有少量從印度和英國人手中購買的燧發槍,在火力和射程上相對清軍有很大優勢,給後者造成很大的麻煩。

清軍連戰不利,被迫向後退入中國境內,損兵折將。

由於楊應琚長期回報前線大勝,卻又不斷索要糧餉,讓乾隆產生懷疑,派出心腹侍衛福靈安去查清真相。

知道滿清潰敗以後,乾隆極為惱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讓廣東將軍楊寧接任雲南提督。

此次作戰,雲貴總督楊應琚上報兵部調兵一萬四千,實際共調兵二萬二千。戰爭中,死、傷、病官兵不下萬人(其中戰死1899人,病故3708人),敗退回本國境內。

第三次,

乾隆皇帝派愛將明瑞接任雲貴總督,對他寄予很大希望。

而此時緬甸軍隊主力已經攻破暹羅首都,大勝特勝,開始將主力抽調回緬甸。

明瑞是悍將,但也相當輕敵。上任以後,他立即率領2萬主力再次攻入緬甸境內。

緬甸軍隊故技重施,在600裡內堅壁清野,以游擊戰進行騷擾,主力則以木寨配合火槍防禦,消耗清軍實力和士氣。

明瑞連續猛攻,但糧草很快耗盡,被迫撤退。

緬甸軍隊立即尾隨追擊,重創清軍。明瑞自己率領的1萬多人都被緬甸人團團包圍,雖奮力突圍成功,但傷亡很大,明瑞自己身負重傷,眼見不能突圍,用佩刀自殺身亡。

其實,明瑞如果不自殺,也是死路一條。

得知明瑞慘敗後,乾隆惱怒之極,下令將逃回來的大將額爾登額逮捕進京,凌遲處死。


連續3次慘敗後,乾隆認為堂堂天朝上國,竟然對付不了一個兩線作戰的緬甸。

第四次,

乾隆任命赫赫有名的傅恆為主帥,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冑贈給他,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傅恆調動數萬主力攻入緬甸境內。

緬甸還是同樣方法,採用後退決戰方式。

傅恆的主力殺到伊洛瓦底江以後,糧草匱乏,傳染病流行,戰鬥力急劇降低,無力繼續作戰。

既然大半年,傅恆向乾隆彙報已經無力再戰,必須立即撤退“奈因本年瘴癘過甚,交冬未減。”,“三萬一千兵,現在僅存一萬三千餘”。

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後病死,傅恆本人也染病臥床,隨後病死。

這種情況下,乾隆只得找個臺階下,隨後退兵。

清朝方面的記載,停戰協議為:

一、緬甸遵照古禮奉表進貢

二、緬甸釋放所有戰俘

三、緬甸永不犯天朝邊境

然而,緬甸根本沒有稱臣納貢,還發了封不夠恭敬的文書過來,乾隆皇帝雖然憋氣,但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難,只得裝作沒看見。


四次清緬戰爭,4個主帥全部死亡,可見戰爭的不順利。清軍以泱泱大國,同兩線作戰的緬甸打成這樣,如果說自己贏了就是沒天理了。

此次作戰中,雖然緬甸軍隊只用了少量燧發槍,而且型號不一樣,主要是從英國人或者法國人手中高價購買的,卻給清軍帶來很多麻煩。

燧發槍的精度和可靠性要大大強於火繩槍,而且較為輕便,容易攜帶。

然而,滿清對此也不在乎,並沒有大量仿製裝備。

實際上,早在康熙時期,雅克薩的俄軍也用燧發槍狠狠修理了清軍,後者一樣拒絕接受

為什麼?

這倒不是滿清就是一群傻蛋,他們只是不希望讓漢人大量使用火器。

他們認為,滿清能夠奪取和控制天下的法寶就是騎兵和弓箭。

如果火器大量發展期間,漢人農民人手一杆火槍,尤其是先進的燧發槍,滿清的騎兵和弓箭還有個蛋用,加上他們人數又遠遠少於漢人,肯定要完。

因為火槍不需要像騎術和射箭那樣,需要長期訓練才可以掌握,農民往上一二個月,也可以射的很準。這樣一來,滿清的所謂軍事壟斷優勢就沒了,一旦漢人造反,滿清就慘了。

這種情況下,滿清刻意控制國內火器發展,不允許老百姓使用火槍,不允許漢人為主的綠營大量裝備火槍,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滿清的所作所為,簡單有效的兩個字就可以形容:傻鳥!


薩沙


燧發槍在清緬戰爭時期,作用沒有那麼大。

清緬戰爭,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爆發於公元1765年。


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

緬甸的貢榜王朝,正處於王朝上升期,綜合國力雖然不如清朝,但緬兵的武力不弱。單兵素質雖略輸於清朝精銳,但完虐綠營兵。

清朝剛剛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武力也在極盛水準。但清軍不同部隊的戰鬥力差異很大。雲南綠營兵可以用烏合之眾形容。

對於清朝,緬甸有一定了解。但對緬甸,清朝上下並不瞭解。乾隆一直認為,緬甸,西南蠻夷小邦爾。緬軍?小邦之烏合之眾爾。

對付小小緬甸,還需要調精兵上陣?

用不著!只需遣雲南綠營就夠了。只要天朝大軍一到,緬甸的渣渣們自然繳械投降,輕鬆解決問題。

總之,乾隆極為自負,他是在一種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發動了第一次清緬戰爭。

至於戰果,清軍是有多大臉,現多大眼。

第一場戰鬥,數千清軍圍剿幾百緬兵,結果讓人家跑了。雲貴總督劉藻臉上無光,只好上奏撒謊道“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

幾個月後,沒有損失的緬兵捲土重來。這次緬兵深入雲南腹地,攻打思茅(普洱),還曾一度宣佈,車裡土司(西雙版納)的地盤納入緬甸領土。

丟失國土,這是死罪。劉藻為了掩蓋先前的謊言,只得急派七千人圍剿。結果兵力佔優的清軍,居然被緬兵反包圍。無奈之下,劉藻只好又增兵。

緬兵看清軍數量實在太多,便戰略性後撤。

清軍弄不清楚情況,以為緬軍大潰敗,就火急火燎的追殺。然後,就中了緬軍埋伏,死傷慘重不說,還折了好幾員將領。

這第二戰,清軍有明顯傷亡。劉藻的謊言自然是兜不住了,他只好跟乾隆坦白,承認自己敗了。乾隆一聽就勃然大怒,將劉藻降為湖北巡撫。而劉藻受不了打擊,自刎身亡。



通觀第一次清緬戰爭,可以發現,清朝敗於自負。連對手的底細都搞不清楚,就敢派一幫地方團練水平的兵去打人家的特種兵。比對手多十幾倍兵力,還能被反包圍。這要是不敗,都沒天理了。

公元1766年,乾隆改派陝甘總督楊應琚任職雲貴總督,負責對緬工作。

楊應琚上任後,趁緬甸主力攻打泰國,主動收縮之際,出兵攻入緬甸。經過數月,將緬屬整欠和孟艮兩個土司領地佔領。

雲貴方面的官員一看,戰果居然辣麼大,便紛紛建議楊應琚上書乾隆,對緬重新開戰。

看到楊的上書,乾隆本不想搭理,因為當時大小金川土司又造反了,搞得乾隆很頭疼。

但乾隆又不想打擊楊應琚的求戰熱情,便只好原則性的同意楊應琚出兵,命楊在少花錢和少用兵的基礎上,把事情辦妥。

楊應琚收到旨意後,調集一萬綠營兵,對外號稱“發兵50萬,大炮千樽”對緬開戰。第二次清緬戰爭爆發。

這一戰,可以視為第一次戰爭的翻版。清軍又是有大臉,現多大眼。

起初,清軍進展比較順利,先後招降緬北的蠻暮土司和木邦土司。但不久後,緬甸從泰國調三萬兵回援,戰況瞬間就急轉直下了。

因為緬軍根本就不按清軍的套路打,清軍的主力在蠻暮土司和木邦土司轄區,等著緬軍來決戰。而緬軍則集中於西線,沿獨龍江北上,直插騰衝,抄了清軍的後方。在清軍主力方向則只留六千兵力陪清軍玩。

對此,楊總督毫不知情。等他知道時,緬軍已經拿下了騰衝。

並且最要命的是。即便是清軍主力方向,清軍也吃了大虧。四千清軍與緬兵對壘,緬兵的英制燧發槍,無論是射速、火力、對環境的適應等方面,都遠勝清兵的裝備。

清緬兩軍交戰四日,雖然互有死傷。但明顯清兵傷亡較大,首先感覺挺不住了。



這個時候,包抄的緬軍開始南下,楊總督此時得知,急忙派人去堵。但堵不住,清軍又是以一場大潰敗而告終。

前面說了,緬軍主力此時在泰國,所以回援的緬軍看到清軍退卻後,便主動求和。結果楊總督要求緬甸遞交降表,稱臣納貢。緬甸方面當然不同意,於是雙方再次開戰。

開戰後,清軍後路又被緬軍抄了,清軍狼狽撤回雲南,而緬軍四千餘人則突破邊境,攻入雲南腹地。

眼見又要丟失國土,楊總督慌了,他一面下令清軍守住,不準後退。一面學他的前任劉藻那樣,跟乾隆撒謊,說自己幾戰幾捷,已經殺死緬軍上萬人。

結果,命令剛剛下達沒多久,清軍再敗。楊總督無奈,只得與緬軍談判議和。

根據談判結果,緬軍撤出雲南,清軍也放棄已戰略的緬甸土司領地。但是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又出了岔子。

清軍急於收復失地,便跟在緬軍後面走。緬軍以為清軍撕毀協議,便後隊改前隊,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楊總督搞不清戰況,以為是緬軍背約,於是他就調集大軍反撲。

結果,清軍又又又一次被緬軍反殺。各有一名遊擊、都司、守備陣亡。

另一方面,乾隆收到楊應琚捷報後,感覺怎麼看都不對勁。緬軍合計才多少人啊?按楊應琚的說法,緬軍應該全軍覆沒了才對。怎麼現在前線還在打呢?

於是,乾隆便暗中派遣侍衛福靈安到前線摸底調查,將真實情況報告回來後。事後,乾隆得知真實情況,肺都要氣炸了。他一怒之下,直接把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了。


賜死了楊總督後,此時的乾隆才終於意識到了雲南地方綠營兵打不過緬軍。他需要調派中央精銳參戰才行。

PS:雲南綠營兵共四萬人,能用之兵大約只有二萬餘。清緬第二次戰事,楊應琚實際調動約兩萬人。戰爭中,清軍死、傷、病不下萬人,其中戰死1899,病故3708人。也就是說,雲南綠營兵此時只有一萬人可用。

於是,乾隆在調派軍機大臣明瑞出任雲貴總督的同時,給他調了三千八旗兵,八千四川綠營兵八千,一萬貴州綠營兵。

為了壓制緬軍的火力優勢,乾隆還給前線調去了很多大口徑的火炮。

應該說,此時的乾隆已經清醒了。

然而,乾隆清醒了。他派去的明瑞卻仍然搞不清狀況。他跟乾隆拍板,說緬兵主力不過萬人而已(實際有十幾萬),自己只需要調集二萬生力軍,不僅可以打敗緬軍,還能征服緬甸。

明瑞是戰將出身,平定準噶爾時,他立過不少功勞。乾隆很信任他。因而,剛剛有一點清醒了的乾隆被明瑞一通狂熱煽動,又變得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他甚至還憂慮,我大清如果滅了緬甸,該如何統治當地啊?這可愁死朕了呢。



公元1767年四月,明瑞在給每兵準備兩個月的糧食,又徵調到了八萬匹馬、驢、牛為作戰及後勤用後,帶著25000人,殺入緬甸腹地。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緬甸首都曼德勒。他的想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一戰滅了緬甸貢榜王朝。

我們簡單覆盤一下。

第一次,盲目樂觀,結果輸了。

第二次,又盲目樂觀,結果又輸了。

第三次,還是盲目樂觀。結果,還用猜?

清軍在一路勢如破竹,攻到離曼德勒只有七十里處時,糧草吃盡、人乏馬疲。實在打不到曼德勒了。

而此時,緬軍派出小股部隊,又又又一次把清軍的後路抄了。將清軍的後勤、軍情線路全部切斷。

明瑞一看,不妙,趕緊撤。然後,緬軍發動反擊。最後,包括統帥統帥明瑞、總兵胡大猷等人在內,清軍共有幾千人戰死。只是由於緬軍不善於打殲滅戰,大部分清軍才逃回雲南。

乾隆事後聞訊,震怒,憤恨無比。殺了一些人後,他終於認識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對的,自己怎麼能犯這麼愚蠢的錯誤。

因而,他開始正視緬甸這個對手,決心與緬甸認認真真的打一場。

幾個月後,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恆為經略,心腹阿里袞、心腹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負責對緬作戰。可以說,乾隆這次是把老本都掏了,就為打贏緬甸。

傅恆領命後,認認真真,做了一份非常詳細的計劃。

首先,他調集了兩千精銳索倫兵,一千精銳錫伯兵。為了保證士兵素質,這三千滿洲兵是盛京將軍親自挑選的悍將。

除了這些精銳的特殊部隊外,乾隆還特批給傅恆一千吉林兵,四千駐防八旗兵,九千貴州綠營兵九千人,四千四川綠營兵。以及一千蒙古厄魯特騎兵。之所以調這支騎兵,是因為乾隆認為,當年元朝滅了緬甸的蒲甘王朝,所以這次專門調蒙古騎兵隨軍,有討好彩頭的意味。

其二,為了保證對緬甸的多點打擊,傅恆申請水軍參戰,乾隆准奏,調兩千福建精銳水師遠赴雲南,並在獨龍江造船訓練,用於對付緬甸的水上防禦工事。

其三,傅恆認為前線的火力配屬不合理,為了能讓大炮發揮威力,他又打申請,調一批工匠到前線,按實際需求造炮。比如造一些小口徑劈山炮(小長管炮),九節炮(一種可以拆卸組裝的輕炮),子母炮(大號的火繩槍),沖天炮(適合拋射的臼炮),以保證清軍火力隨時都能壓制緬軍。乾隆認為要求合理,便也批准了。

總之在乾隆看來,區區緬甸竟然讓大清折戟沉沙三次,太丟人了。這次掏老本,還就不信拿不下個區區蠻夷之地了呢!

公元1769年二月,傅恆正式出征。大軍臨行之時,乾隆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冑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八月,清軍跨過深入緬甸境內。最後一次清緬戰爭開打。

這一戰,緬軍是全方位吃虧的。陸戰,打不過清軍。緬軍有燧發槍?不好意思,清軍有多種口徑火炮,大炮一響,什麼槍都只是浮雲。打水戰,緬軍也是打不過清軍水師。

並且,清軍這一次的戰略思路也很穩健。在傅恆看來,清軍一連多次被緬軍抄後路,這種低級失誤不能再犯。他背靠雲南,穩紮穩打,不給緬軍任何偷雞的機會。

緬軍在戰場上打不過,又沒法偷雞,只能是堅壁清野,利用主場優勢與清軍打防禦戰。



然而,清軍雖然糾正了自大的問題,卻無法克服緬甸的瘟疫。清軍此次出征三萬人,真正戰死的才幾千,而染病的卻高達兩萬人。

如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等,竟然先後於前線病死,就連統帥傅恆本人也染病臥床,被送回了京城。(傅恆最終也因此,病情惡化,病死京城)

傅恆回京後,接替他指揮的副統帥阿桂認為再打下去的意義不大了。於是他便在沒有取得乾隆同意的情況下,自己做主,與緬軍主帥議和停戰。(緬軍的主帥也沒有徵得緬王的同意)

最後,阿桂與緬軍主帥議和成功。長達四年之久,花費清朝九百多萬兩白銀的清緬戰爭也至此結束。

總體來看,清軍在清緬戰爭多次被緬甸打得落花流水,並不是因為緬軍裝備了所謂的先進燧發槍。清軍火槍雖然不如緬軍,但火力是優於緬軍的。因此,儘管緬軍的燧發槍讓清軍吃了一些苦頭,可在清軍看來,這並沒什麼了不起的。

燧發槍早在明朝時,明軍就小規模裝備了。

清朝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也接觸了俄製燧發槍。這有啥?最後,還不是被我大清用大炮給幹廢了。

總之,在當年清朝統治者看來。沒什麼是不能用火炮解決的。如果不能,那就增加火炮的數量。

而清朝的這種唯火炮數量論,每次碰到問題只想著靠數量取勝,而非更新技術,造出更先進的火器。這也就使得清軍很快就全面落後於西方了。

早在雅克薩之戰時,就落後了。到了平定準噶爾和四次清緬戰爭時,落後的更多了。至於鴉片戰爭時代,清軍與英軍早已經不在同一個維度,自然是被英國龍蝦兵暴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