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玩,朋友七歲的女兒拉著我一起下跳棋,閒著沒事幹,我也樂得跟她玩一玩。

作為一個資深的跳棋愛好者,下贏一個七歲的孩子那是小菜一碟,下第一局的時候,我很快就贏了,孩子一臉寫滿了不高興,我安慰她說:“你才七歲跳棋就下這麼好,真是很不錯,阿姨十七歲才第一次下跳棋呢!”孩子聽我這樣說,撅著嘴說:“那我還不是沒贏你!”非要拉著我再下一盤,嘴裡說著非贏我不可。

又下了一盤,結局不言而喻還是我贏了。我走完最後一顆棋子的時候,小女孩突然把棋盤一把掀翻,“哇哇”大哭起來:“應該我贏的,為什麼是你贏!”

看到她突然情緒崩潰,我嚇了一跳,她媽媽趕緊過來安慰她說:“寶貝乖別哭,你再跟阿姨下一盤,阿姨肯定嚇不過你,你肯定贏!”接著朋友扭過頭來跟我使眼色,意思是讓我再跟也下一盤,假裝下輸。

看著眼前的一幕我哭笑不得,贏了就笑逐顏開,輸了就無理取鬧,這樣“輸不起”的孩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01、為什麼孩子會輸不起?

去年我看過一則新聞,一個10歲的女孩因成績差,家中服藥輕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和374字的2頁遺書。

女童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老師不讓我考試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很多網友在看了這個新聞之後,認為這個結果是父母和老師一手造成的,譴責家長拔苗助長不顧孩子心理,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結局。

其實,這件事固有傳統教育的因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孩子“輸不起”導致的。這個孩子養成了這種“輸不起”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這次考試老師不讓考,她將來也會因為別的事情受挫輕生。

孩子輸了就耍賴,不管用什麼手段什麼方法都“非贏不可”,這到底是好勝心重,還是被輸贏左右了心態矇蔽了雙眼呢?那我們就要想一想,輸贏這個概念是天生就有呢,還是後天養成的呢?

當然是後天學會的,而且百分之九十是父母和老師教給他們的,其實兒童最開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輸贏的概念,孩子小的時候當然不知道什麼叫做贏,他只是單純的想玩,享受和探索每一個新鮮事物的快樂,但是隨著我們生活當中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演講比賽你贏了,你成功了,真棒。你失敗了,你輸了,你不如別的孩子。

老師會在考試完給每一個孩子排名次,排名

靠前的孩子享受萬眾敬仰,排名差的孩子在家長和孩子中間都抬不起頭。很多家長在孩子考試的時候為了激勵孩子也會說:“你考第一名想要什麼給你買什麼。”

甚至許多時候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刻意地強調“輸贏”問題,比如為了刺激孩子吃飯,家長就會說“我們比賽看誰能拿第一好不好”,為了讓孩子快點穿衣服,很多家長會說“我們比賽看誰能先穿上衣服好不好?哇塞你太棒了,每次都是第一名”,在這種狀態下長大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抱著要一決高下的心態,不得第一誓不罷休。

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孩子從潛意識裡就會認為:贏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輸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02、讓孩子體會到“輸”之後的失望,繼而反思

一位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經寫過一篇特別火爆的文章,標題是《和女兒玩大富翁,為什麼我從來不讓她?》。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相似的經歷,比如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當然,前提得是適合他年齡和能力的遊戲),你是會故意放水讓他贏,還是會正兒八經地和他PK呢?

Sunny說那天下午,她和女兒玩大富翁,女兒輸得特別慘,大叫:“你太壞了!你為什麼不讓我贏?你不應該放那麼多賓館在這條路上,害的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錢,你為什麼不讓著我,太惡毒了!”一邊說還一邊大哭。

此時的Sunny並沒有怒斥女兒耍賴,也沒有故意輸給女兒,而是讓女兒自由地釋放不滿,並且給了女兒一個擁抱,幫她擦眼淚。等女兒平靜一些,她對女兒說,遊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輸了就是輸了,其次你該從失敗中吸取一些經驗,知道下一次要如何排兵佈陣。媽媽不讓你並不是不愛你,媽媽只是把你看成一個和我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是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接下來,女兒的舉動讓Sunny很高興,她悄悄地說,“媽媽,我們等下能再來一局嗎?這次你也不要讓我。”

我們因為太擔心孩子因為輸而感受到“失望”,害怕因為這種“失望”而讓孩子產生放棄的思想,所以在一起玩遊戲的時候,我們總喜歡讓著孩子,讓孩子贏。我們總是想著“別和小孩子斤斤計較”,可這種成人“自以為是”的禮讓和低估孩子能力的行為,反而容易讓孩子日後養成喜歡“贏”,只能“贏”的心理預期和習慣。

其實,讓孩子感受緊隨“輸”之後的失望、沮喪與發脾氣實在太重要了。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去反思為何輸了,更有動力去改變。如果我們連這種機會都不給孩子,怕是以後他們只會輸得更慘。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03、 面對孩子的“輸不起”,我們該怎麼做?

要強是好事,但“第一”往往只有一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生就不經歷失敗,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比“贏”更重要的是要讓他“輸得起”,作為家長,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在經歷一次次失敗之後,繼續保持勇往直前的心呢?

(一)、家長要讓孩子直面“輸”的事實

孩子的好勝心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當孩子執念於“贏”的時候,可能很多家長都會勸慰孩子“輸就輸了唄,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在我看來,這時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不是對輸贏的不在乎,而是一種能夠“承認自己輸”以及“認可別人贏”的能力。

這顯然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研究發現,那些能積極面對“輸”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有更強的自尊心。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兒,比那些只想“贏”的孩子能更準確地認清自己,才可能成為最終的“人生贏家”。

哪怕他的情緒非常的劇烈,你依然需要做到不卑不亢,讓他把這部分負面情緒釋放掉。這也是一個跟孩子一同真實面對“輸”這個結局的過程,教會孩子 “輸了就是輸了,我們需要接受這件事。”

他的反應可能會巨大到“驚天地泣鬼神”,也可能乾脆被“挫折”打擊到不願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這些負面情緒都是真實的,是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實實在在必須要去面對的。一味地想要快速制止其負面情緒的釋放,他就只會越來越“輸出處。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二)、家長要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輸了之後哭鬧,就會很心煩,覺得孩子太脆弱,一點打擊都受不了,於是在語言上開始極盡諷刺:“這點挫折都受不了了,你還能幹點什麼”“輸都輸不起,還玩什麼玩”……

孩子失敗心裡難過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家長應該避免用強勢的語言與其對話,阻止、指示和批評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3個元兇。對話中施以強壓式的態度,則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強勢的對話態度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影響到他們的正常成長。而且,在受到強壓一段時間後,孩子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此時的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適時的擁抱、撫肩和安慰,告訴孩子如果是自己輸了也會很難過,這就讓孩子覺得父母共情了孩子當下的情緒,這會讓孩子的情緒平和下來。情緒平和了,孩子才會啟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和分析,才能聽得進父母的引導。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三)、鼓勵孩子積極提升自我

記得曾經有一次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有一場小豬賽跑的比賽,Kimi的小豬跑得很慢,Kmi扔掉牽豬繩,生氣的說:“它都不跑!” 林志穎問:“那為什麼要扔掉繩子?” Kimi回:“這樣下去我會輸!”

林志穎沒有嘲笑他,只是牽起繩子跟Kimi一起把比賽進行完,在終點的時候告訴Kimi:“要有運動家的精神,沒有什麼是一定要贏,而應該要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即使知道會輸但仍然堅持完成任務也是一種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林志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Kimi不管結果怎麼樣,重要的是參與者要有一顆全力以赴的心,盡人事聽天命,哪怕結果不如人意,努力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讓孩子輸得起,是培養孩子逆商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正確引導孩子看待輸贏,對孩子堅韌性格的培養也至關重要。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四)、等孩子平靜之後一起復盤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可以帶孩子一起回顧整個輸的過程。如果你發現孩子真的被打擊得很嚴重,你可以和他們分享自己很痛苦的經歷,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也經歷過自己的這種痛苦,失敗其實並不丟臉,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人生的不如意,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如意之後調整心態,再次啟航。

這種深入的交談,一方面會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一方面也能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重要的是失敗後如何再次迎接挑戰,這也會使他的性格變得更加剛毅。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有時候輸,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從而知道如何著手去改進,智慧的父母首先自己會放平心態,然後大方地告訴孩子:天底下並沒有什麼是“輸不起”的,有了這次經驗,下次我們會做得更好!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