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不怕輸”的孩子,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昨天的文章中,我具體分析了孩子在玩遊戲中“輸不起”的原因:

有可能是遊戲本身太難;

也可能是宅在家裡的生理狀態影響了孩子的情緒;

還有可能是孩子怕輸了父母就不愛ta了。

點擊這裡閱讀全文

《不要因為怕孩子輸,所以總讓孩子贏》

根據以上分析,父母們可以做哪些調整來幫助孩子呢?

1以孩子為中心

第一個根本的原則是:以孩子為中心,請記住,遊戲的主角是孩子,不是父母。

父母們需要為孩子選擇適齡的遊戲,如果對於孩子是否可以玩兒不是特別確定的話,那就選擇對孩子來說相對容易的那個。

這也是來諮詢的父母中很常見的一個現象,父母們常常高估孩子的水平,反而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敗感。

通過孩子前期完成的情況,來選擇適合的遊戲;按孩子的興趣,需要提高或者幫助的內容來調整遊戲方式。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做出的調整。

2適度示弱

在遊戲過程中,父母們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如果看出孩子感覺困難,這時就需要父母適當的示弱了。

最初教孩子新遊戲,需要讓孩子有成就感,父母適當“裝傻”是正常的,因為水平根本不對等。

在玩的過程中,孩子的能力會逐漸提升。所以一開始父母可以全輸,然後逐漸1/4地贏,如果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父母也要提高。這不是縱容,是互相尊重。

3穩定的作息和運動

特殊時期,要規律地陪伴孩子。

一個作息相對穩定、有適當日照和室內運動的小朋友,身體狀況更容易穩定,同時情緒也容易穩定。

當孩子特別煩躁的時候,請減少激惹性、競爭性遊戲,增加一些親子互動、計數量而不比賽的遊戲。

4前後一致的愛

孩子在低齡階段很難真正客觀地看待自己,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來源於周遭的評價。

其實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想贏、怕輸是天性。真正讓孩子減少對“輸”的過度恐懼,最需要的是蘭海老師口中“父母始終如一、前後一致的愛。”

孩子在任何情況下輸了,爸爸媽媽都坦然面對,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始終不會變的。

我們需要分辨、幫助孩子調整的只是他的行為方式和情緒表達方式,而不是對他的愛。

5放下預想

作為成人,有時候我們的痛苦來源於自己的預想。
我們預想遊戲一定是愉悅的;我們預想孩子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自己克服;

我們預想孩子比大人還要頑強,百折不撓……

恰恰是這些預想,讓我們離孩子真實的感受遠了,更難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很難產生真的共情。

當我們放下預想,去面對和接受孩子和我們一起玩耍時出現的各種“狀況”,我們和心態就會變成一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是一起去面對,而不是單向地指責“你怎麼會這樣……”

培養“不怕輸”的孩子,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當孩子因為輸而有強烈情緒時,父母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 1

先抱抱

當孩子有極其強烈情緒的時候,我會建議父母先閉嘴,不解釋、不教育,就是靜靜地抱一會兒孩子,去嘗試體會他的難過和傷心。

摟著小小的人兒,讓他們在我們懷裡、肩上哭一會兒,不是表面的接納,而是深深地理解孩子,理解這種正常人遇到失敗時都會有的沮喪。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這樣沮喪而不被理解的時刻,都會有自己的負面情緒被別人覺得矯情,而不得不隱藏的時刻。

有時候,摟著一個有強烈負面情緒的小朋友,允許他們痛哭、發洩,其實也是在和曾經不被理解的自己做一個和解

——即使我有時候顯得好勝心強,顯得很敏感,我也一樣是值得被愛的。即使我輸了,不是所謂世界上最好的,我也是值得被愛的。

這個時候不要試圖摻雜“你看你至於嗎?”、“沒事、沒事”、“閉嘴”、“別哭了,別哭了”這樣的嘮叨。

不要試圖在任何自己煩躁、孩子盛怒的時候講道理。

“我知道”

“好了,好了,哭一會兒吧,我在呢……”

這個時候,沉默地擁抱,反而會比細碎的語言效果好。

  • 2

後談談

對孩子全然接納的越來越多,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平復的越來越快。

建議在孩子情緒基本平穩之後(從嚎啕大哭轉為啜泣的時候)繼續摟著她們,嘗試對他們的情緒做一個梳理。

我們可以嘗試猜測孩子情緒的原因,用語言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感受,比如:

“你特別希望自己能贏得比賽,現在輸了感覺特別難過,對嗎?”

“你特別努力地嘗試這個動作,但是還沒能做到,感覺特別沮喪,對嗎?”

“剛才爸爸贏了,還說了你做錯的地方,你覺得有點尷尬、沒面子,對嗎?”

對於大孩子,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自己確認之後,再用自己的語言嘗試表達。

談話的最後,要和孩子確認“愛”:

無論輸贏,我都是愛你的;

你繼續怕輸、犯錯,我還是會愛你的;

我願意陪你一起改變。

  • 3

一起提高

最後,就是要尋找方式對孩子進行幫助了。這個步驟不用特別著急在孩子情緒爆發的當下進行,可以在晚上或者日後進行討論。

首先,要學會觀察。

這個功課是父母要做的,主要觀察孩子在什麼項目上輸不起?原因是什麼?遊戲不合適?規則制定對孩子是否不利?是能力問題還是熟練度問題?

找到問題後,選擇最容易解決的部分,和孩子一起練習,或者徹底降低標準。

然後一起修訂規則,更尊重孩子和我們的能力差距、適當降低難度。

對於大孩子(五歲以上),也可以嘗試和孩子玩一個叫“輸了也可以贏”的遊戲,鼓勵孩子說出來自己這次輸的原因,慢慢學著做分析。

分析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陪孩子做一些不分勝負的基礎訓練—比如反應力、體力、計算能力、靈活度等等。

這些,就是我們幫助想贏怕輸的孩子們的有效方式。

孩子怕輸,有時候會讓我們很煩惱,腦子裡首先跳出來的都是“怎麼就輸不起?”、“怎麼就學不會?”……

當我們把“怎麼不……”當作思考的基礎,就是充滿了抱怨、不理解,很難談後續的接納,幫助、共同進步。

嘗試變成“我理解……”、“我們一起試試……”,給孩子時間去消化負面的情緒,而不急於講道理,給孩子機會和時間去逐漸提高能力,而不是追求馬上的改變。

這種接納,會幫助孩子擺脫對於自己“完美”才能被愛的結論,從而使孩子進入一個“不那麼怕輸”的狀態。

培養“不怕輸”的孩子,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怕輸,是人類幾乎天生的一種反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怕輸會帶來更拼搏、更努力、更專注等好的影響。

我相信,父母們在陪著孩子面對這些看似“不令人愉悅的”情況下,會一起成長,會讓我們的愛更所向無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