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在熱播劇《清平樂》中,宋仁宗趙禎的感情生活充滿著許多的不如意,令他頗為傷神。而在歷史上,不僅後宮裡如此,他在前朝上也是如此。像范仲淹、狄青等良臣,都有一腔報國壯志,確實有能力為國效勞,也為趙禎所器重,卻又不得不以悲劇結局,導致宋仁宗君臣們的勵精圖治追求與事實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盛世大治成了可望不可即的美夢。

一、范仲淹:矢志改革,卻壯志難酬

在劉太后生前,少年皇帝趙禎就對范仲淹很有好感。

天聖年間(1023-1032),范仲淹到京城出任秘閣校理,聽說皇帝率百官大庭廣眾之下為太后祝壽,認為不妥,就上書劉太后:皇帝乃天子,可敬天地,太后亦人子,受天子禮,非也。認為皇帝親自向太后行禮不對,因為皇帝是天子,太后不過是人臣所生的子女,受天子的禮敬,不妥當。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范仲淹提議,以後在類似場合,改由宰相替皇帝行禮便可,不必由九五之尊的皇帝親自行禮。劉太后未予理睬。不久,范仲淹再次上書,認為皇帝到了親政的年紀,請求太后還政給皇帝。結果,劉太后還是未予理睬。范仲淹生氣了,請求外放,去做地方官。

雖然,兩次上書均未達到預期目的,范仲淹的行為卻贏得了宋仁宗的好感,在宋仁宗那留下了個好印象。

親政後,宋仁宗將范仲淹召回京城,出任右司諫。

樹倒猢猻散。這個時候,劉太后已經不在了,許多人開始攻擊她,認為她垂簾聽政執掌神器十餘年,是非法的。

見朝臣攻擊劉太后,范仲淹勸宋仁宗:太后受先帝遺命,輔助皇上十餘年,雖有些許過錯,也要遮掩保全才是。宋仁宗聽此,深受感動,下令不許眾臣再議論劉太后的功過了。

宋仁宗親政後,北宋王朝已經走過了七八十年的艱難歷程,國家制度上的許多弊端開始顯現,天下叛亂、民變不斷,加之西北李元昊稱帝搞分裂,又到了危亂時期。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慶曆三年(1043)八月,宋仁宗以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重用了一些才德兼備的朝臣,進行革新變法,試圖以改革來穩定國勢,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史稱“慶曆革新”,或“慶曆新政”。

新政重在“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觸犯了當時既得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對。他們誣陷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等人朋比為奸,目的是要變亂天下,進而廢黜宋仁宗,行大逆不道之事。

看著反對者造出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反對的聲音越來越響,意志不堅定的宋仁宗動搖了。宋仁宗深知,宋朝從立國開始就十分注重防範群臣結黨營私,范仲淹等人“結黨”導致內外不滿和反對,不利於社稷安定。

於是,在慶曆五年(1045)正月,宋仁宗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被罷職,出任地方官,“慶曆新政”草草收場了。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二、狄青:為國殺敵,卻鬱鬱而終

范仲淹是宋仁宗朝著名的文臣,狄青則是宋仁宗時期著名的武將。一文一武,經歷有一定的相似度:起先,備受皇帝的寵信,被委以重任,後來,悠悠之口將皇帝對其信任給削弱了許多許多,直至消失,最終落得個悲劇結果。

宋朝以後的文藝作品中,經常把狄青神化,說他從王禪老祖那得到了仙術和兵書,自帶神力,是“武曲星”下凡保護大宋江山的。還說狄青與“文曲星”包拯一樣,都是宋仁宗的福星。

實際上,狄青出身於農民階層,是標準的寒門子弟。李元昊叛宋自立,邊疆大亂,狄青應徵入伍,抗擊西夏軍隊的入侵。由於宋朝奉行的重文輕武國策影響,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勝利很少,常吃敗仗,所以士卒厭戰。

狄青則不然,每戰,他都要身先士卒,披散著頭髮,戴著金屬面具,手持利刃直擊敵陣,橫衝直撞、吼叫著拼殺。因為狄青不怕死,所以贏得了眾人的信任和器重,為主持西北軍政的韓琦和范仲淹所賞識。范仲淹曾送給狄青一套《左傳》,鼓勵他好好學習,因為打仗只靠蠻力不行,還得依靠智力才能取勝。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因為韓琦、范仲淹時常在奏疏中提到狄青,所以宋仁宗也對狄青也充滿了好奇和好感。後來,因為戰功赫赫,宋朝提拔狄青為馬軍都指揮使,後又升為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國家軍委副職,一躍成為上層領導。

皇祐年間(1049-1054年),蠻人儂智高入侵宋朝內地,攻克數州之地,一時間天下譁然,人心惶惶。宋仁宗派兵去抗戰,結果屢戰屢敗,害得廣州城被儂智高圍困達兩個多月。

宋仁宗最後想到了狄青,正巧此時狄青也來主動請纓出戰。宋仁宗大喜,下令由他督軍出戰。

狄青到達前線,宣佈休整十天,不準任何人出戰。儂智高誤以為狄青怯戰,就放鬆了警惕。結果,十天還沒過完,宋軍突然間奔襲而來,越過了崑崙關。儂智高失去了天塹崑崙關,只得拼死力戰。宋軍抵擋不住,先鋒大將孫節戰亡,眾軍想後撤,被狄青制止。

狄青親率一部分軍隊從左右兩側殺出,直擊敵陣,一鼓作氣擊潰了儂智高的蠻軍,將其趕出邕州,平定了戰亂。

回朝後論功行賞,宋仁宗不顧眾人反對,毅然以狄青為樞密使,即宰相。在宋朝,武人不得拜相,已成祖宗家法。宋仁宗此舉引起朝臣強烈反對,看似封賞了狄青,卻也因此害了他。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一晚,狄青家裡祭祀祖先,焚燒紙錢。負責京城消防安全工作的廂兵見大晚上的,狄青家裡冒煙,以為出事了,聯合開封府一同到那裡執行公務。到那以後,發現“火”已經滅掉了。

狄青家中的“火”是滅了,但那些眼紅他的人心裡的“火”卻沒有滅。第二天,狄青家中夜光沖天的流言蜚語頃刻間就弄得滿城風雨了。

家中夜光沖天,是改朝換代或謀逆的徵兆,這下可把狄青給推進了臭水溝子,想洗乾淨就難了。

雖然宋仁宗對狄青是信任的,這與他當初對范仲淹一樣,可是,人言可畏,他也很擔心自己的皇位和生命被斷送了。畢竟大宋朝的江山,也是他大爺爺趙匡胤在後周做大臣時,依靠武將的身份,發動兵變奪取的。而狄青也是武將,又是樞密使,功高震主啊!

不久,又有傳說,汴梁城鬧水災時,有人見狄青身穿黃袍坐在大相國寺大殿上。

難道狄青也要來一次黃袍加身嗎?

這刺激,宋仁宗徹底受不了了,果斷罷免了狄青,讓其到陳州做官去。狄青臨行前,對人說:“陳州有一種水果梨,叫青沙爛,狄青必死無疑。”次年(1057)三月,狄青病死,才五十歲。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三、補白

范仲淹、狄青,是宋仁宗最為器重的一對文臣武將,一度官位極高,可是為何最後都未能展翅高飛、報國為民夙願得償呢?

這主要還是宋仁宗的問題。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宋論》中認為,趙禎“無定志”。就是意志不堅定,容易動搖。王夫之舉例說,宋仁宗在位掌權的三十年間,中書省和樞密院大臣換了四十多,皆為屢進屢退。這樣一來,就算是賢臣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展才能,做出成績。朝令夕改,反反覆覆,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啥事也成不了。

從范仲淹、狄青的遭遇上看,確實如此。慶曆新政進行到關鍵時刻,反對者一出,作為國家最高執政者宋仁宗就猶疑了,患得患失,優柔寡斷。最後,反對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他不是站在范仲淹等人背後撐腰,而是將其罷官外放,以此來換取反對者的和解。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在這一點上,宋仁宗遠遠不如宋神宗,在王安石變法最困難時,作為皇帝,宋神宗堅定地站在王安石身後,讓王安石放手去做,沒有後顧之憂,變法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是,宋仁宗呢?他和漢景帝相似,有難處了,讓臣子出面解決,當替罪羊。“七國之亂”時,為了緩和矛盾,取得叛亂者諒解,進而和解,不至於危亂江山社稷,漢景帝毅然決然地腰斬了朝廷重臣晁錯。可是,叛亂者並未就此罷休,而是持續謀反,想將皇位奪走,漢景帝做下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傻事。

狄青,因為戰功赫赫,被宋仁宗委以重任,做了樞密使,位極人臣。後來,一些謠言瘋傳,而且這些謠言明顯是人惡語中傷,故意造謠生事的,卻仍利用了皇帝,除掉了國家重臣。宋仁宗對於國家重臣的信任,抵不過幾句謠言嗎?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對於范仲淹、狄青,宋仁宗如此容易被不同聲音所利用,他做到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許正是因為他容易被利用,也造成了樂於聽取臣下意見、善於納“諫”的假象,沒有大刀闊斧除舊佈新改革變法的勇氣,間接地維護了既得利益者的地位和權力,所以才被他們所極力褒揚和稱讚,廟號稱“仁宗”。反過來,宋神宗砥礪奮進,一心改變積貧積弱的國勢,有著鑄造盛世的雄心壯志,信任重用王安石強力推行變法,觸犯了統治階級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在後世也惹生了非議,甚至罵名。

《清平樂》中,宋仁宗器重的范仲淹等人為何皆以悲劇結果?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90餘萬字。閱讀悅讀平臺簽約作者。系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作協常務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