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提起葡萄酒,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属于“洋酒”,但实际上,葡萄酒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本土酒。

相信很多人对古代葡萄酒的知晓,大多来自于唐朝诗人王翰的那首《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诗穿越了千年,凝结成微醺的灵气。一读此诗,眼前就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场面,最闪眼的当属葡萄酒盛在夜光杯里,特显高大尚。在古代这种酒与器皿的讲究,是可以和现代高档红酒的品鉴会媲美的。那么,地处边塞的凉州,本该与粗犷更加和谐,为何连喝酒都如此追求精致呢?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唐代凉州夜光杯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自古隶属西部边陲,“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因为冷,所以得名凉州。古时的凉州虽为寒凉之地,却是西北商埠重镇,是人烟稠密的富饶之地,凉州再往西,那就是西域了,是羌族的聚居地,汉羌往来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养成了剽悍的民风。壮士悍不畏死,精骑横行天下,自然英雄美酒才相得益彰。所以,葡萄酒,夜光杯,相配才有色香味,更何况,夜光杯中葡萄酒,色如血,跟沙场气质非常相配,有豪杰之气,这就是为什么此诗还有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可见葡萄酒在古代人心中的分量,这让人不得不产生好奇,想对古代的葡萄酒一探究竟。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古代早期葡萄酒的起源:触碰原始发酵,喜获琼浆玉液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出现于《诗经》:“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葛藟”就是当时对野生葡萄的称呼,这句话说明当时的气候条件很适合这种野葡萄的生长,成熟后挂满枝头,扩大了人们对食物的选取范围。当时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生活状态的人们,主要还是靠捡拾野果和狩猎来补给生活,面对这种野果,在多番尝试后,便开始了大量采集并食用。

从“葛藟”到“葡萄”的称呼,中间还经历了“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名字。最后命名成葡萄是发现于李时珍的《本草钢目》:“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按李时珍的意思,“酺”为聚饮,“醄”是大醉,人们喝了这种水果酿成的酒,飘飘然浅醉更有幸福的滋味,索性就将它称为“葡萄”了。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古代早期人们采收葡萄

而葡萄酒的诞生则应归功于当时人们对食物的贮存意识。因为葡萄与葡萄酒本身就不是一种发明,葡萄作为一种浆果,它本身就含有糖分和酵母,在贮存的状态下,人们没有及时吃完,放的时间一长就产生了自然发酵的现象。当人们发现器皿底部的汁液,闻之芳香扑鼻,饮之令人陶醉时,就按这种办法大量加工,从此,就有了最原始的葡萄酒。

随着时代的进步,葡萄酒作为自然天成的“圣酒”,一路放射出它灿烂的光芒,逐渐稳固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古代葡萄酒拥有至高的地位

到了汉朝初期,原始发酵的葡萄酒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了,葡萄酒业的兴起已经势在必行。

正巧出于军事目的,汉武帝刘彻派遣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凉州就是必经之地。这一去一来,张骞对边塞的经济文化也略知一二,虽然军事目的几经周折,却促成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流(古代玉门关以外的少数民族都称之为夷),

随后,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葡萄种子和葡萄酒的酿造工艺,这对于当时的葡萄酒需求无疑是雪中送炭。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唐代凉州地图

暂且不说军事目的成功与否,单看刘彻对外来葡萄的欣喜就足以说明他对葡萄酒的喜爱。在《太平御览》中记载:“离宫别观旁尽种葡萄”,由此可见葡萄酒得到帝王的重视,得以规模化的种植,从而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至高的地位,不是一般人说喝就能喝到的。

这在东汉末年得到了证实,由于战乱引起了汉王朝的国力衰退,王侯将相不但没有放弃尊享葡萄酒,还出现了一酒难求的局面,为了能喝上几口,居然以葡萄酒来买卖官职,《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记载:“(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流社会为饱口腹之欲,将葡萄酒与官职划了等号,这酒的地位何等尊贵。

一个刺史的官品只需一斛酒,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大概是现在的200毫升,一斛就是现在的20升,也就是说,孟佗用了区区20升葡萄酒就换得了一方诸侯的地位。这足以说明葡萄酒的地位并没有随国力而下降。

所以,在接下来的改朝换代下,葡萄酒也踏着自己的“贵族”地位翻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高品质的辉煌。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古代酒器——斛

3.古代葡萄酒被喝出来的品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已然开始复苏,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也随之复兴,魏文帝曹丕成了葡萄酒新进的忠实粉丝,他不但爱喝还喝出了高度。他在《诏群医》中说: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多汁,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

如果说汉王朝赋予了葡萄酒地位,那么魏晋南北朝就印证了它的品质。“善醉而易醒”,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酒精度数,喝过之后只是微醺,不像白酒让人沉醉,给人一种满满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是符合人的精神层面的最佳状态,所以,魏文帝曹丕昭告群医的目的更有让他们研究探索之意,这也为之后的葡萄酒养生文化奠定了基础。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

在皇帝如此谬赞的情况下,葡萄酒业当然随之繁荣,葡萄酒的品质更加深入人心,一时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宴饮待客的佳品。其中文人墨客更是赋予了它品质上更多的光环,文人们对饮酒的环境、对饮的对象以及饮酒的方式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追求。在环境上,他们要求优雅舒适,明月当空,共话感慨;在对饮的对象上必定是投缘合拍之人;而在对饮方式上,那得有共同高雅的境界,琴瑟和鸣,诗酒共饮。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庚信的这首《燕歌行》就是众多文人墨客集中对葡萄酒品质的最高赞赏,他将葡萄酒比作仙丹,说明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品,这是当时对葡萄酒品质的最高评价。

正因为有了前人如此超高正面的评价,使得后人在饮酒的同时发掘出葡萄酒更多的价值。

4.古代葡萄酒延续千年的珍贵价值

走进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从中人们就发现了葡萄酒的各种价值,并广泛运用。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边塞风光

01.李世民发现葡萄酒有耐饥强志的作用

初唐时期,朝局尚稳,唐太宗李世民在饮酒开怀的情况下写了一首诗——《置酒坐飞阁》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这是李世民一统江山的感慨,想起自己的戎马生涯,不失困难重重,在最艰苦的时候,得饮一杯葡萄酒,瞬间忘了饥渴,斗志昂扬终能破敌致胜。说实话,区区一杯酒水,耐饥谈不上,但因为钟爱而让人充满斗志的精神价值是无可厚非的。

02.武则天发现了葡萄酒美容养颜的作用

武氏的时代,是一个饮酒成风的时代。女皇武则天唯独对葡萄酒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不仅是因为葡萄酒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武则天更喜欢它的酒色深浓耐品,女人们长期饮用气色明艳动人。

在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里说:“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这是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开篇就说由于她们的到来,灰暗的山石都会光彩四射,

可见葡萄酒助颜养颜的功效,其美容方面的价值深得王者的肯定。

读《凉州词》,惊叹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质和价值

葡萄图

03.李隆基发现了葡萄酒美妆的作用

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饮酒,女人也开始普遍饮酒。在当时,女人丰满是一种美,而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贵妃醉酒”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贵妃的醉韵残妆之美,经常戏称醉酒的杨玉环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这应该是当时民间认为杨玉环被专宠的原因之一,所以唐朝女人们在化妆时喜欢往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胭脂,貌似醉酒,在当时被称为“酒晕妆”,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晒伤妆”。

一种妆容飞越千年至今流行,说明人们喜爱葡萄酒的原因和它内在价值的无限优越,然而它更多的价值,大家可以在当时铺天盖地的诗歌中一览无遗。

葡萄酒的独特魅力,可让人“醉卧沙场 ”,也可以“笑对琵琶”,可谓英豪之气与婉媚共存。不仅让古代的人们为其钟爱一生,时至今日,当今的人们又岂能抗拒?因为葡萄酒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养生和审美,更是一种对祖先文化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