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提起葡萄酒,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它是從西方國家傳入中國的,屬於“洋酒”,但實際上,葡萄酒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了,並且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緩慢的發展過程,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本土酒。

相信很多人對古代葡萄酒的知曉,大多來自於唐朝詩人王翰的那首《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的詩穿越了千年,凝結成微醺的靈氣。一讀此詩,眼前就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場面,最閃眼的當屬葡萄酒盛在夜光杯裡,特顯高大尚。在古代這種酒與器皿的講究,是可以和現代高檔紅酒的品鑑會媲美的。那麼,地處邊塞的涼州,本該與粗獷更加和諧,為何連喝酒都如此追求精緻呢?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唐代涼州夜光杯

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自古隸屬西部邊陲,“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因為冷,所以得名涼州。古時的涼州雖為寒涼之地,卻是西北商埠重鎮,是人煙稠密的富饒之地,涼州再往西,那就是西域了,是羌族的聚居地,漢羌往來促進了兩地的文化交流,養成了剽悍的民風。壯士悍不畏死,精騎橫行天下,自然英雄美酒才相得益彰。所以,葡萄酒,夜光杯,相配才有色香味,更何況,夜光杯中葡萄酒,色如血,跟沙場氣質非常相配,有豪傑之氣,這就是為什麼此詩還有一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可見葡萄酒在古代人心中的分量,這讓人不得不產生好奇,想對古代的葡萄酒一探究竟。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古代早期葡萄酒的起源:觸碰原始發酵,喜獲瓊漿玉液

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出現於《詩經》:“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葛藟”就是當時對野生葡萄的稱呼,這句話說明當時的氣候條件很適合這種野葡萄的生長,成熟後掛滿枝頭,擴大了人們對食物的選取範圍。當時還沒有完全脫離原始生活狀態的人們,主要還是靠撿拾野果和狩獵來補給生活,面對這種野果,在多番嘗試後,便開始了大量採集並食用。

從“葛藟”到“葡萄”的稱呼,中間還經歷了“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名字。最後命名成葡萄是發現於李時珍的《本草鋼目》:“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按李時珍的意思,“酺”為聚飲,“醄”是大醉,人們喝了這種水果釀成的酒,飄飄然淺醉更有幸福的滋味,索性就將它稱為“葡萄”了。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古代早期人們採收葡萄

而葡萄酒的誕生則應歸功於當時人們對食物的貯存意識。因為葡萄與葡萄酒本身就不是一種發明,葡萄作為一種漿果,它本身就含有糖分和酵母,在貯存的狀態下,人們沒有及時吃完,放的時間一長就產生了自然發酵的現象。當人們發現器皿底部的汁液,聞之芳香撲鼻,飲之令人陶醉時,就按這種辦法大量加工,從此,就有了最原始的葡萄酒。

隨著時代的進步,葡萄酒作為自然天成的“聖酒”,一路放射出它燦爛的光芒,逐漸穩固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2.古代葡萄酒擁有至高的地位

到了漢朝初期,原始發酵的葡萄酒已經跟不上市場需求了,葡萄酒業的興起已經勢在必行。

正巧出於軍事目的,漢武帝劉徹派遣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涼州就是必經之地。這一去一來,張騫對邊塞的經濟文化也略知一二,雖然軍事目的幾經周折,卻促成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流(古代玉門關以外的少數民族都稱之為夷),

隨後,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葡萄種子和葡萄酒的釀造工藝,這對於當時的葡萄酒需求無疑是雪中送炭。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唐代涼州地圖

暫且不說軍事目的成功與否,單看劉徹對外來葡萄的欣喜就足以說明他對葡萄酒的喜愛。在《太平御覽》中記載:“離宮別觀旁盡種葡萄”,由此可見葡萄酒得到帝王的重視,得以規模化的種植,從而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至高的地位,不是一般人說喝就能喝到的。

這在東漢末年得到了證實,由於戰亂引起了漢王朝的國力衰退,王侯將相不但沒有放棄尊享葡萄酒,還出現了一酒難求的局面,為了能喝上幾口,居然以葡萄酒來買賣官職,《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記載:“(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上流社會為飽口腹之慾,將葡萄酒與官職劃了等號,這酒的地位何等尊貴。

一個刺史的官品只需一斛酒,漢朝的一斛為十鬥,一斗為十升,一升大概是現在的200毫升,一斛就是現在的20升,也就是說,孟佗用了區區20升葡萄酒就換得了一方諸侯的地位。這足以說明葡萄酒的地位並沒有隨國力而下降。

所以,在接下來的改朝換代下,葡萄酒也踏著自己的“貴族”地位翻開了新的篇章,邁向了高品質的輝煌。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古代酒器——斛

3.古代葡萄酒被喝出來的品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已然開始復甦,葡萄酒的消費和生產也隨之復興,魏文帝曹丕成了葡萄酒新進的忠實粉絲,他不但愛喝還喝出了高度。他在《詔群醫》中說:

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多汁,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

如果說漢王朝賦予了葡萄酒地位,那麼魏晉南北朝就印證了它的品質。“善醉而易醒”,這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酒精度數,喝過之後只是微醺,不像白酒讓人沉醉,給人一種滿滿的幸福感,這種感覺是符合人的精神層面的最佳狀態,所以,魏文帝曹丕昭告群醫的目的更有讓他們研究探索之意,這也為之後的葡萄酒養生文化奠定了基礎。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春風秋月桓好,歡醉日月言新

在皇帝如此謬讚的情況下,葡萄酒業當然隨之繁榮,葡萄酒的品質更加深入人心,一時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宴飲待客的佳品。其中文人墨客更是賦予了它品質上更多的光環,文人們對飲酒的環境、對飲的對象以及飲酒的方式又有了自己獨特的追求。在環境上,他們要求優雅舒適,明月當空,共話感慨;在對飲的對象上必定是投緣合拍之人;而在對飲方式上,那得有共同高雅的境界,琴瑟和鳴,詩酒共飲。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庚信的這首《燕歌行》就是眾多文人墨客集中對葡萄酒品質的最高讚賞,他將葡萄酒比作仙丹,說明葡萄酒是一種健康飲品,這是當時對葡萄酒品質的最高評價。

正因為有了前人如此超高正面的評價,使得後人在飲酒的同時發掘出葡萄酒更多的價值。

4.古代葡萄酒延續千年的珍貴价值

走進唐朝的“貞觀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時期,由於疆土擴大、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貴族、文人名士的特權,老百姓也普遍飲酒,從中人們就發現了葡萄酒的各種價值,並廣泛運用。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邊塞風光

01.李世民發現葡萄酒有耐飢強志的作用

初唐時期,朝局尚穩,唐太宗李世民在飲酒開懷的情況下寫了一首詩——《置酒坐飛閣》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餘花攢鏤檻,殘柳散雕櫳。岸菊初含蕊,園梨始帶紅。莫慮崑山暗,還共盡杯中。

這是李世民一統江山的感慨,想起自己的戎馬生涯,不失困難重重,在最艱苦的時候,得飲一杯葡萄酒,瞬間忘了飢渴,鬥志昂揚終能破敵致勝。說實話,區區一杯酒水,耐飢談不上,但因為鍾愛而讓人充滿鬥志的精神價值是無可厚非的。

02.武則天發現了葡萄酒美容養顏的作用

武氏的時代,是一個飲酒成風的時代。女皇武則天唯獨對葡萄酒給予了高度的讚美,不僅是因為葡萄酒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武則天更喜歡它的酒色深濃耐品,女人們長期飲用氣色明豔動人。

在武則天的《遊九龍潭》裡說:“山窗遊玉女,澗戶對瓊峰。巖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這是武則天與女兒太平公主一起遊九龍潭時寫的遊樂詩,開篇就說由於她們的到來,灰暗的山石都會光彩四射,

可見葡萄酒助顏養顏的功效,其美容方面的價值深得王者的肯定。

讀《涼州詞》,驚歎葡萄酒在古代的地位、品質和價值

葡萄圖

03.李隆基發現了葡萄酒美妝的作用

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開放,不僅男人飲酒,女人也開始普遍飲酒。在當時,女人豐滿是一種美,而女人醉酒更是一種美,“貴妃醉酒”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明皇李隆基特別欣賞楊貴妃的醉韻殘妝之美,經常戲稱醉酒的楊玉環為:“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這應該是當時民間認為楊玉環被專寵的原因之一,所以唐朝女人們在化妝時喜歡往臉上塗上兩塊紅紅的胭脂,貌似醉酒,在當時被稱為“酒暈妝”,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曬傷妝”。

一種妝容飛越千年至今流行,說明人們喜愛葡萄酒的原因和它內在價值的無限優越,然而它更多的價值,大家可以在當時鋪天蓋地的詩歌中一覽無遺。

葡萄酒的獨特魅力,可讓人“醉臥沙場 ”,也可以“笑對琵琶”,可謂英豪之氣與婉媚共存。不僅讓古代的人們為其鍾愛一生,時至今日,當今的人們又豈能抗拒?因為葡萄酒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養生和審美,更是一種對祖先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