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開始之前,先請各位看官聽個故事:

公元前2282年,兩河流域的國王 Nakhunte 率領巴克族 (Bak tribes)從古巴比倫的迦勒底亞出發 ,翻越崑崙山 ,歷經艱險,來到了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 。此後,巴克族四處征伐,傳播文明,最終奠定了中國歷史的基礎。

怎麼樣,這個異想天開的故事是不是特別有當代互聯網歷史網文的味道?

如果我告訴你,這曾經是一部分國學大師奉為圭臬的學說會不會驚掉你的大牙?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19世紀末一個英國漢學家的著作,這個人叫拉克伯裡,英籍法國人,童年隨著開工廠的父親在香港度過的,所以對漢語相當精通。

回到英國後,他被引薦到大英博物館工作,在那裡,他獲得了英國漢學研究重量級人物亨利·玉爾的青睞,並得到了資助。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發明並鼓吹了“中華文明西來說”,併成功將它傳播到東方,並被一部分日本、中國的主流學者接受。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拉克伯裡認為,有諸多證據表明,中國古代文化直接來自於兩河文明。

比如,《周易》 裡可以見到Aryan語的詞彙 ,而中國的歷法對四季、月份的劃分與巴比倫的天文學和占星術相仿,二十八星宿之說也是兩地共有。

又比如在中國可以找到波斯、埃及、印度和巴比倫的神話痕跡,而八卦與楔形文字也有相似之處。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他還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部落首領Nak-hunte就是中國傳說的黃帝(Huang Di),而部落名Bak是中國人的自稱“百姓”的來源。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拉克伯裡還認為,“中國人中的中國人” ———孔子為什麼提倡尋回古代傳統,其實就是希望中國人回憶起當年從巴比倫東進的歷史。

在今天,有了人類基因學的證據,拉克伯裡的理論當然是荒謬的;但在當時,還是引起了不少反響。

這種反響基本都是兩極分化的——

在歐洲,不少主流學者對拉克伯裡的“西來說”嗤之以鼻,為他站臺者寥寥。

比如翻譯過中國 “五經” 的牛津大學教授理雅格 (James Legge)對拉克伯裡中國文明起源於巴比倫說不屑一顧。他發表文章稱,中國的文字歷史遠早於拉克伯裡“西來說”中Bak族東遷的時間,譏諷拉克伯裡的語言學結論就像是兒子生了父親,是捨本求末。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但是,有一部分日本學者也看到了拉克伯裡的學說,1900年白河次郎、國府種德出版的《中國文明史》就引用了這一說法,併為當時在日的中國知識分子所知。

其中就有所謂國學大師的劉師培。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劉師培

劉師培的其他學術成就我們不談,在此單說他對“西來說”的支持。

劉師培也提出了他的證據:中國傳說中的“盤古”,可能就來自“Bak”這一族名。

而另一位大師章太炎對此也表示支持,認為華夏族來自蔥嶺以西,戰勝了土著九黎、三苗後成功入主中原。

因為劉、章二人泰斗的地位,於是“西來說”在中國逐漸被大家所接受。

1907年,德國探險家在新疆探險中發現了記載有“吐火羅人”的文獻。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吐火羅人

因為吐火羅人曾被張騫翻譯為“大夏”,當時的“西來說”支持者大有將吐火羅人這一塵封在歷史中的種族作為“西來說”證據的勢頭,證明華夏文明來自西方。

王國維先生嗅到了這一“故事新編”中“西來說”的味道,撰著了《西胡考》一文,從史料和人種學證據提出“吐火羅人東來說”,與“中華文明西來說”針鋒相對,成為了華夏文明土生土長的佐證。

國學大師說中華文明並非土生土長 而是起源於這個地方

王國維先生

此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西來說”的牽強附會。30年代後,這種學說在中國逐漸消亡,只剩少數極端者篤信不疑。

其實,有一說一,當年劉師培之所以贊成“西來說”,主要還是因為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當時民族主義者的主要鬥爭目標是滿清政權,而“西來說”為“漢滿不同源”的思想提供了彈藥。

這其中的是非功過,大家怎麼看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互動哦~


我是樂布斯

關注我,每天看一點歷史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