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唯心主義者還是唯物主義者?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孔子即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論主義,他就是孔子,一個開悟的人,也是思想家,教育家,那些代名詞只不過是世間人的愚見罷了,層次不在一個平面上,請不要再冤枉孔子了,中華文化思想都是靠悟的,不像西方文化是靠說的,說出來的東西基本都會變得,悟出來的東西基本不會變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華文化!


三禧臨門


孔子是一個道德哲學家、思想家,並不是西方哲學意義上的專業哲學家。孔子的思想全是倫理學範疇,其核心是“仁”。孔子比較偏重倫理學,孔子的體系中並沒有神,而有“仁”和“愛”,孔子根本沒有談西方哲學所關心的世界本原問題,提的很多的是理念,沒有提出世界的最高範疇,很難說他是唯心唯物,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覺得不能籠統的歸為唯心或者唯物。

孔孟推崇“仁”“義”“禮”“孝”“德”.這些都超乎物質之外,但又建立在物質之上;都以內心為起始本源,但又都使之於物.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唯心或者唯物來論述它,但它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唯用”——就是能夠使用於這個社會,能夠有助於這個社會。就好比一個孩子,我們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屬於他父親,或者是屬於他母親。懂得歸納是一種學習的好習慣,但是缺點在於容易將事物一棍子打死。

雖然儒家思想更注重心性方面的修養,但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就是敬而遠之。所謂“敬”,說明他對鬼神的態度不是否認,或者說這是他不瞭解的東西,他不隨便崇信,但也不完全否認,其實就我個人認為,這算不得唯心,當然也不可能是唯物。

就辯證主義觀點來講,對唯心主義完全的否認,本來就不一定正確。鬼神這種東西,我們即使沒見過,不能因為沒見過就否認它。其實我自己非常贊同孔子的態度,對於我不瞭解的東西,我不完全否認,但是也對其沒什麼興趣。

其實不需要引用別的著作,只要是讀過《論語》的人就知道有一句話很好的說明了孔子對待迷信的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提這些東西。為什麼孔子沒有迷信思想,這和他治學態度的嚴謹是分不開的。關於《論語》中講治學的語句很多。如:“多聞闕疑”,“多見闕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學習時,多見多聞,而且積極思索,自然想不出“天命鬼神”存在的道理。在《公冶長篇》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以其知也?’”此句的意思就是臧文仲養了一隻叫蔡的烏龜,要用這隻烏龜占卜。為其蓋了豪華的房子居住,孔子認為他不聰明。可見孔子是反對占卜的。不過這句好似乎也有別的翻譯,我看過別的譯註中說烏龜不是用來占卜用的,但是楊伯峻先生的譯註確實是有道理的,關於這個問題此處不再贅述。大家知道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客觀存在的孔子都如此謹慎,更何況是那些虛無的東西呢?

唯心與唯物是西方的說法,西方文化講分。但東方文化是主張合與和的,講究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心歸為陽、唯物歸於陰,對易經來說,這二者是要歸一的,它兩種思想是相互存在的,所以易經並非純粹的唯物或唯心。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揚“仁”的學說。他認為“仁”即“同情和愛人”。學生樊遲曾問老師孔子:“什麼是仁?”答曰:“愛人”。愛別人,關愛別人,就是“仁”。即仁者愛人。他大聲疾呼“愛人”、“安人”、“安百姓”、“泛愛眾”、“博施濟眾”。表現了天下為仁的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

“仁”是孔子對春秋時期仁愛思想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社會政治倫理觀念。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先禮後人,先上後下,先人後己,這是做人的準則。這即所謂忠恕之道。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克己復禮,正人先正己,約束脩行,踐行周禮,非禮不看、不聽、不言、不行。

一個有“恭、寬、信、敏、惠”的人,就能夠身體力行,達到完美無缺的境界,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先要做到愛人。“仁者”就要“愛人”。“愛人”是達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條件,而“仁者”是“愛人”的結果。為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要以個人的愛為出發點,最終形成人類的愛。“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標準。“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仁學奠定了儒家以民為本的人本思想和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星火詩集


上聯:君權神授富貴在天克己復禮,

下聯:三綱五常君本家本離經叛道。

橫批:孔子儒家學說源頭核心本質旨歸唯心主義的自白。

註釋:

1.大方向錯誤。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符合天道。孔子儒家學說源頭核心本質,恰恰與之相反與背離。為何?因孔子為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裔,武王伐紂、以周代商後,為安撫天下、保留祭祀,仍將商朝遺民,分封陳國世襲罔替,孔子祖上遷徙魯國、家道中落。孔子年輕時,赴魯國一等公宴遭拒,從此,“克己復禮”成為其奮鬥畢生的座右銘。家道中落的個人身世,奴隸戰爭的社會背景,血緣世襲的歷史烙印。何為“禮”?周禮。何為“周禮”?古中國奴隸戰爭人類社會制度及其體系的“集大成”、“頂峰”與極致。

2.小方向可取。開辦私塾、有教無類、學費束脩(即臘肉臘魚),使貧困學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當時,魯國的國立大學為田忌及其家族舉辦,孔子作為平民,既不能入學,更不能為師。只能就學於私塾,而後擔任私塾先生。

3.弱國論千年。因“孔子問禮”,古中國長期“舍師取生”,奴隸戰爭與封建地主社會兩項合計長達3940年,死水一潭、自腐蟲生、積貧積弱、落後捱打,直至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邊緣。歷歷在目、觸目驚心、彌久彌深,歷史教訓十分深刻沉痛。

結論:

1.孔子儒家學說源頭核心本質為唯心主義,毋庸置疑。孔子曾說:如果早些看到《易經》、《道經》,其儒家學說,將會是另一番模樣。會是怎樣的呢?其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兜售“克己復禮”,四處碰壁,如喪家之犬。孔子親口所言,刻骨銘心、悔不當初。

2.“儒家”學說傳人的自我革命。早已將《道德經》奉為圭皋(即玉璧、精髓),迷途知返。這才有“新三綱八目”、“新橫渠四句”的橫空出世,仁人志士集群,此起彼伏、前赴後繼、視死如歸,這才使古中國因道德經文脈未斷:國土保持相對完整,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倖存,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曠古爍今。他(她)們,早已實非儒家、崇尚“克己復禮”,而是道家、崇尚“唯道是從”,崇尚伏羲、炎黃、堯舜,並與之一脈相承。

3.其身後,後世深陷於“週期律”(歷史朝代更替)的離經叛道者,皆將後世仁人志士集群,統稱為“儒家”、“儒雅”、“儒商”等,純屬誤導、誤讀與誤判。毋庸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