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我更熟悉的“後浪”,是一個出版公司的名字。據說,他們有一個宣傳口號是,“先讀書,後浪”——浪在這裡是一個美好的詞,不是浪花,而是浪蕩、放浪、玩耍等一切美好事物。

“後浪”的創始人吳興元曾是北大旁聽生,也在萬聖書園打工。有一次見面問他:“聽說你們有一個員工,曾經在萬聖管過庫房?”他大笑:“那就是我。”在我看來,不管是那句口號,還是他本人,都代表著真正年輕人的精神:有夢想,執著地追求美好事物,努力開拓自己生命的邊界。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句話我不太喜歡,因為後面還有一句話,“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句話有濃濃的進化論色彩,如果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那人們的迷茫、痛苦、掙扎和付出,又有什麼意義?

當一箇中老年人拍拍你的肩膀,語重心長地告訴你“世界是你們的”,你一定要警惕,因為他還嚥下了後半句,“等你們老的時候”。在他心中,其實你只是一個傻傻的、容易騙的年輕人而已,他可能感慨的是,在你身上確實有某種他已經損失掉的品質,那種單純和嚮往“詩與遠方”的幼稚。

《後浪》這段刷屏的視頻,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的。這是“獻給年輕人的演講”,而不是“屬於年輕人”的演講。有人評價何冰的演講“爹味十足”,可謂抓住了要害。這段演講,十足地反映了一種中老年人的價值觀,“年輕人,相信我,你們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句話的核心,其實是“相信我”三個字,還是那個中老年的“我”。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我感到奇怪的是,1.3億年輕人喜歡的B站,做一個“青年節視頻”,為何會弄出這麼濃烈的“話劇味”和朗誦風來。最近幾年,得益於視頻技術,中國有不少不錯的演講,講者是不同的人,內容也五花八門(以心理按摩和成功學為主),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摒棄了“話劇”和“朗誦”,而是說人話,講故事,拉近和聽者的距離。

但是,仔細想下,或許正是何冰這種話劇風的演講,才暴露了世界的真正面目:B站上的年輕人五花八門,很多都很可愛,但是管理B站的人,策劃這場演講的人,為這個世界制定規則的,卻都是不折不扣的“中老年”——世界是他們的。他們怎麼樣,世界就怎麼樣。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朋友圈熱情轉發的,大多數也都是“中老年”,而不是熱血尚存的年輕人。“獻給年輕人”,這省略掉的主語,正是他們。這是對年輕人的規訓,以一種最徹底的形式:年輕人,我不再教訓你,而是決定遵循你,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像現在這樣就好——這又暴露了。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前幾天武漢大學一個大四畢業生在微博上給高曉松寫了“公開信”。他說:像我這樣的,工作還沒著落,未來也不知怎麼樣,去超市買點吃的,都要用消費券,還能談“詩和遠方”嗎?高曉松的回答倒挺直爽:我以前也是經常睡不著,現在做了阿里的高管,才有一種安穩感。你去超市買東西,記得用支付寶上的優惠呀。

高曉松比何冰還是要真誠多了,他至少沒有說,追求什麼詩與遠方,你現在的生活,就美得和詩一樣。

這篇“獻給年輕人的演講”中,最惡意的(同時也是真誠的)就是告訴年輕人,你們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忘了是我們創造的)。“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這些話,其實也描繪出了這個世界的某種現實:年輕人過早地被訓練成熟,連對自己愛好的疑惑都沒有。在童年他們就失去了好奇心,在成年,只愛自己的生活。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這種局面,是互聯網這種新科技造成的。尤其是算法和所謂大數據主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不管是資訊還是娛樂視頻,你只要點開,就會源源不斷地推送“你熱愛的”。年輕人正在變得雷同,因為他們看的東西都一樣;就連外表,年輕人也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微整形,會對你的外觀進行糾正,讓你在高二那年暑假華麗變身,以一種“更標準”的姿態進入成年世界。

這就是現在年輕人面臨的世界,一個更讓中老年人喜歡的世界。

從一百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崇拜年輕人”就成為我們這個社會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如果“年輕”只是生理意義上的,這樣的“崇拜”就毫無意義,因為只要沒有夭折,任何一個油膩的中老年,都曾經年輕過。或許值得追問的是,到底是什麼導致年輕人身上的美好(如果有的話),過早地消逝?

《後浪》這樣的演講,反映的其實是前浪的“狡黠”。他們通過禮讚年輕人的方式,其實強化的是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主導權。同時,還有一點甩鍋的感覺,“以後這世界就是你們的啦”,這句話的畫外音可能是,“如果世界沒變好的話,我們可沒什麼責任”。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或許這正是“崇拜年輕人”的一個動機所在。在精神層面,中國人大多都過早地“衰老”了。我們倒是沒有“一代不如一代”,而是通過“一代讚美一代”的方式,實現某種代際的“複製”。

或許,更好的態度是這樣的:如果你認為“奔湧”是好的,就自己先奔湧起來,不要管“後浪”的方向。在這個“青年節”,中老年人可以想一下自己是怎麼衰老的,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從“黑暗的閘門”(魯迅語)後退的,想一下自己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猥瑣,而用“成熟”這個詞進行掩飾的。

說到底,沒必要去討好或者逢迎年輕人,除非你想騙他們。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爹味十足”的《後浪》演講,不過是中年人獻給年輕人的油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