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对于对宋襄公兹甫的评价。古往今来,对于宋襄公当如何盖棺定论一直争执不休。

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有人嘲笑他近乎迂腐式的遵规守矩,也有人敬重他始终保持着仁义道德,而不逾矩。他乃为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二十位君主,而且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与一匡天下的齐桓公齐名。

(一)、争议之君,孰是孰非

“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在苏轼看来,宋襄公不过是假仁假义,欺名盗世之辈。而且他的弟弟苏辙,也认为襄公此人想称霸诸侯,但是能力有限而且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为了保全自己仁义的美名。一言以蔽之,“既想当坏人,还想立牌坊。”

1. 泓水之战,遗笑万年

《史记》“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使宋襄公陷入争议的,便是这场泓水之战。宋襄公听闻郑国有意支持楚成王做诸侯中的霸主,对于名门正室的襄公而言非常气愤。

要知道,宋国是商朝正统后裔被周天子分封的国家。他们与周皇室之间,可以平起平坐,周待其如客人。而且,允许宋国用最高礼仪进行祭祀。所以,宋襄公自然觉得高人一等。而楚国则是周朝平定天下后,他们主动投靠的。

于是宋襄公率军攻打郑国,这个弱小的国家开始向自己的盟主楚国求援。两军在今天的河南省的泓河相遇,一场大战随即爆发。当时楚国的军队人数要远远低于宋国,而且宋军也已经摆好了阵势。

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2. 对美名的执著追求

“战于泓水之上。”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当时楚军还未渡河,目夷劝说襄公要攻其不备。但是宋襄公却执意认为,不能趁人之危,否则有损自己的美名。

楚军渡河后,目夷说可以攻击了。但襄公坚持要等其列好阵势,所以宋军失去了先天的有利之机。在泓水之战中,宋军遭到了重创,而他本人腿部也受到了重伤。此后,他还教训目夷说领兵作战不能攻击受伤之人,不能攻击年迈之人,这才是仁德的表现。

泓水之战不久以后,宋襄公便因为腿疾复发,而不治身亡。可以说,泓水之战不论是对于宋国还是襄公本人而言都是灭顶之灾。因为自此以后,宋国的国力遭受了很大的打击。直到宋景公时,才有了转机。

襄公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号。甚至一度将众将士的生死,乃至自己的生死都弃之不顾。这场战役,宋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也的的确确的为襄公,赢得了仁义之君的美名。就像《三国演义》中,赵云救少主而刘备却将儿子摔在地上一样。

(二)、春秋大义,克己复礼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学识不同自然就会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的观点不尽相同。

虽然宋襄公的做法有些过于迂腐,但是其本质和本心都是好的。对于他而言,赢得美名,保持纯良要远远高于战争胜利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宋襄公此人是值得人尊敬的,但办法不太可取。

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1. 春秋时期的真正贵族

《论语》“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在孔子眼中,他所处的时代已然礼崩乐坏。因此,其本人非常想要回到周朝建立初期的时候。那时候每个人都心存道义,而且做事讲究规矩。

对于宋襄公而言,他始终保持着仁义之心。宋国是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在周朝的封地。也就是说兹甫家族,在很久以前就是贵族。这种涤荡于内心的情感,是掩饰不出来的,也无法伪装。抛开泓水之战,在其他方面襄公也无时无刻不保持着这颗仁义之心。

目夷是他的庶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理应是襄公兹甫继位。但他却三让目夷,以体现自己的仁义之心。但目夷终究没有同意,留在襄公身边为相。在葵丘之会上,襄公与齐桓公相约为盟,并且答应两国永远交好。

2. 救助齐国,按礼行事

齐桓公去世时非常凄惨,无人问津。甚至,尸体在屋子里发臭,也没有人替他收尸。当时五子争位,谁都没有闲心去管桓公的遗体。太子继位后,又陷入了其他兄弟的争斗之中。无奈,只得跑到交好的宋国求助。

当时宋国的国力很弱,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但襄公还是决定派兵帮助太子昭,并且还联合了其他几个小国一同送太子归国。当时临淄方面。听闻大军压境赶忙将易牙哄跑,出城迎接国君归来,是为齐孝公。

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也正是因此,宋襄公累积起了仁义的美名。当时他完全可以因自身难保,难以为继为理由拒绝出兵。或者,直接将齐国的土地瓜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首先是因为他与桓公有约定在先。葵丘大会时,他就答应了桓公一定要帮助太子昭。

其次,他本身的修养也不允许他这么做。从让国之美和平定齐乱,这两件事来看,襄公此人绝不是趁人之危之辈。他信守诺言,不行趁火打劫之事。并且也没有因为目夷是自己的兄长,而对他过多的猜忌。

所以,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就像对宋襄公,不能单单只从泓水之战就说其愚蠢。他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也不是假仁假义。如果真是那样,完全可以像雍正皇帝那样,清洗与自己争权的兄弟。也可以在齐国未稳之际,扩大地盘。

(三)、生不逢时,沦为笑柄

“兵者,诡道也”。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一个转型期。此时的大部分国家,都开始讲究兵法,战术而不是公约精神。其实有人耻笑他,也不过是因为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理。归根结底,还是泓水之战失败了。如果胜利,那么对于宋襄公的评价则必然是压倒性的好评。

1. 骑士精神的体现

欧洲所出现的骑士精神,已经是公元十世纪以后的事情了。而早在春秋时期,宋襄公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思维。战争是为了和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哪怕是现在两国开战,也不是为了去争夺其国家的土地。

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但在当时宋襄公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也就是从争霸之战,向灭国之战转变。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都是有裙带关系的。不是远亲,就是近邻,所以都无意让对方毁灭。宋襄公的做法,也是如此,他不想让楚国输的太惨烈。

但是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当然可以摆开阵势争个你死我活。如果胜利了,当然会名利双收。但襄公正是忽略了这一点,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与楚国进行证明的较量。

其实,楚国在战场上也并未耍花招。宋国失败,只能说明了自己技不如人。所以,泓水之战失利与襄公的骑士精神虽然有关系但也不能全部归咎于此。在襄公眼中,自己的美名和天下的人心要远远高过一场战役的得失。并且,他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 一以贯之的道义

从他继位之初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有颗仁爱之心,并不是单纯的追求虚名而一时糊涂所做的决定。他所处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斗争不过是贵族之间的游戏。所有诸侯国都是周联邦的一员。

他们不是想让谁灭国,而是想让他们臣服。作战无所不用其极的思想,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其中,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他们讲究不遵循旧制打堂堂之战,而是一举消灭其有生力量让敌人从此无法翻身。

道义,自古以来皆有之。而宋襄公,则是其中之一。春秋时期,不只是他,很多国家的作战都不会搞偷袭也不会穷追不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就像信陵君以及荆轲等人,他们向来视死如归而且所作所为也皆出于道义。

只为名声不为生死:坚守仁义赔上性命,宋襄公是真傻还是真君子?

因此,这种思想是可敬可佩的。况且,宋襄公在重耳流亡期间还曾给了他八十匹马以助其一臂之力。后来重耳当上国君,还曾经帮助过宋国打败楚国。晋文公对楚国退避三舍,成为一桩美谈。相较于宋襄公而言,不过是晋文公胜利罢了,否则后人也会说其愚蠢。

结语:

如果仅仅站在道义方面,襄公的做法值得认同。但是站在他手下士兵的角度,则显得有些草菅人命。毕竟大家都是有家有业之人,就这样葬送了年轻的生命也是非常不值得。所以,宋襄公的仁义还是有失偏颇。换句话说,他用错了地方。

如果将这份仁心,放在治国理政方面,那么肯定会将他称之为一代明君。看待问题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讨论,不能一言以蔽之。当然,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力,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宋襄公。

参考文献:

《左传》

《史记》

《论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