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受尽嘲笑的“仁义”之君子宋襄公,真的是愚蠢至极吗?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按“公、侯、伯、子、男”爵位

,分封天下,商纣王太子武庚也在被封之列。但这个前朝太子,面对故国被灭,父王身死之事,始终耿耿于怀。

在周武王驾崩后,武庚与武王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勾结起来,发动叛乱,被周公旦成功镇压。周王室改封商纣的庶兄微子,封国在宋(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享公爵待遇。

宋国比较奇特,大争之世,天下人都纷纷将务实做为首选,但宋国却坚守着奴隶社会的贵族精神。


春秋时代,受尽嘲笑的“仁义”之君子宋襄公,真的是愚蠢至极吗?

(宋襄公)

兹甫是宋桓公的嫡长子,他有一位庶出的兄长,名唤目夷。他们两个人兄友弟恭,兄弟感情非常要好。

身为太子,兹甫却丝毫没有优越感,相反,他多次建议宋桓公改立兄长目夷为太子。他越是如此,宋桓公就越觉得自己没有选错接班人,他保持兹甫的太子之位不变。

公元前650年,宋国太子兹甫即位,史称宋襄公。他内修国政,以仁义治国,人民安居乐业。

此时的列国,齐国已经稳坐霸主之位多年,晋国内乱未息,楚国被齐国始终压制着,郑国早已从“春秋小霸”之位上跌落下来,鲁国总是那么不温不火。

宋襄公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积极与齐国靠拢,维护齐国霸主地位,参加齐桓公召集的会盟大会。

齐桓公已经在位四十余年,称霸三十余年,步入老年,志气衰堕,而且

“桓公好内,多内宠”,姬妾成群,儿子众多,最有实力的公子有五个,而太子却相对软弱。

考虑到身后事,齐桓公对太子很不放心,出于对宋襄公人品的信任,以及齐宋两国密切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齐桓公将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照顾。

一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公子争位的内乱,桓公尸骨被扔在宫中六十七天未收敛,虫鼠满地。

太子昭在宋襄公的强力支持下,继承君位,是为齐孝公


帮助齐国平定内乱后,宋襄公有点飘飘然了,他萌生了称霸的念头。他也想效仿齐桓公,召集诸侯进行会盟,公子目夷谏曰:

“小国争盟,祸也。”

宋襄公固执己见,邀请各国诸侯在鹿地会盟,他以盟主身份自居,完全没有考虑到宋国的综合实力,妄自尊大,引起齐、楚不满

。宋襄公又自作主张,约当年秋天在盂地会盟。

会盟之日,楚、陈、蔡、许、曹、郑国参会,齐国拒绝参加。

春秋时代,受尽嘲笑的“仁义”之君子宋襄公,真的是愚蠢至极吗?

(楚成王)

在会上,宋襄公与楚成王争当霸主,引发进一步的矛盾,楚国可不顾什么道德信义,公然设伏兵将宋襄公扣押起来,直到冬天才将其释放。


被释放回国的宋襄公,咽不下这口气,却又拿楚国没办法,他就找了个出气筒,编个借口,于公元前638年攻打郑国。

郑国是楚国的跟班,面对宋人气势汹汹而来,连忙向楚国求救。

楚成王派大将成得臣率大军驰援郑国。成得臣指挥军队攻打宋国都城,宋襄公担心国都有失,急忙从郑国撤军,楚、宋两国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春秋时代,受尽嘲笑的“仁义”之君子宋襄公,真的是愚蠢至极吗?

(泓水之战)

楚军主动进攻,开始渡泓水,公子目夷谏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

这是一条很妙的计策,以弱宋战强楚,应该趁敌人半渡时,给予打击。但大善人宋襄公拒绝这个建议。他的理由是,宋国军队是仁义之师,绝对不能趁敌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时进攻,令天下人耻笑。

错失第一次良机。

楚国军队完全渡过泓水,正在列阵,公子目夷再次建议,应立即发动进攻,宋襄公再次拒绝进攻,说,仁义之师是不会趁人之危的,应当等楚军列好阵型,再进行战斗。

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拥有绝好机持的宋军,瞪着眼睛,眼睁睁地看着楚军排列队型,不去进攻。

楚军训练有素,以极短的时间列队,一鼓作气冲向宋军,如潮水般奔涌而来,宋军根本架不住冲击,大败而退,宋襄公在混乱中,大腿中箭,狼狈逃回国都。

宋国臣民都埋怨宋襄公贻误战机,导致失败,他却振振有词:

“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此时此刻,宋襄公依然还在固执地守着“仁义”不放,可惜,这位“仁义”之君,因箭伤渐重,一年后去世。


宋襄公至死也不明白,他提倡并严格遵守的“仁义”有什么不对,身为贵族,他骄傲地遵循着数百年来的“仁义”标准,即使是见血的战争,他亦不愿意放弃“仁义”。

同时代的人不理解他,后世的人更难以理解他,甚至毫不留情地评价他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其实,宋襄公坚守心中的“仁义道德”,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人心不古,一个时代,一种社会形态即将崩溃时,以前的那些旧道德,旧礼仪,一般都会被抛弃掉。春秋时代,天下纷争,政治格局巨变,经济形态也重新建立,人们都在忙碌于求实力,谋实利,没有人会在意宋襄公的那套东西,他遵守的“仁义道德”已经没有了市场。

回过头来看,我们所处的时代,亦是将过去两千年的传统道德,不分黑白,全部扔入了垃圾堆。

只是,在这个凡事都求速,求利的时代,我们真的比古人活得明白,过得幸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