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1號文件”,邁開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教育部的“1號文件”,邁開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孔子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為什麼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來作為文章的開頭呢,我們先看看昨天教育部出臺的一份文件,裡面有兩點重點:


第一、從2020年高考開始,取消已經持續了17年的大學自主招生政策。高考成績佔比達到85%,大學自行制定的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分數(筆試+面試)佔比不得超過15%。


第二、強基計劃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破格錄取的對象是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高考成績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線。錄取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


先說第一點前,看看以前清華和北大這兩所頂尖學府2018年自主招生的數據:


清華大學:保送生179,領軍計劃533,自主招生467;北京大學:保送生194,自主招生483人,博雅計劃518人,兩所大學合計2374。而2018年清華北大共計錄取考生人數約6800人,自主招生等特殊類型錄取的考生佔到了總錄取人數的三分之一,這還沒算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等。2017年比例還要更高。


由此可知,留給了那些統一高考的名額還剩多少。這些年很著名的案例奶茶就是2011年通過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環節進入該校人文科學實驗班。而從她進入大學開始,資本的炒作就如影隨形。


其實讀讀歷史都知道,當國家的力量不去管束資本,那麼資本一定會趁虛而入,修改公平的制度以給資本操作和謀私利的空間。歷史上科舉興時,王朝興,科舉廢時,王朝敗。背後原因其實就是公平性制度打破,富者壟斷了大部分資源,長年累月,貧富差距急劇擴大,民不聊生。例如漢朝末年開始形成的門閥,到魏晉時期達到頂峰,那時候寒門往上流動的空間被鎖死,學閥門閥壟斷了各種資源。明朝末年東林黨同樣如此。而現在呢,社會上圍繞著大學自主招生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產業鏈。只要捨得花錢,相關資質就能獲得。已經成為了錢權交易、腐敗滋生的大溫床,高考的公平性已經大打折扣。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普通家庭養一個娃都覺得亞歷山大,每年的教育費用都是幾萬起,上不封頂,養兩個娃都覺得簡直要“瘋”,這座大山壓下來,導致家庭生不敢生,養不敢養,從這兩年的新生兒人口出生也可側面一觀,已經到了該要改革的時候了。


所以這時候公平重回高考,這是第一點。後面肯定還會有更多的教育改革推出,逐步搬去這座大山。要知道毛主席時代,那時候父母兩個不僅要養活幾個娃,在國家公平教育制度環境下,也同樣教育好了幾個娃。雖然那時候物質生活苦點,但那是因為那時候我們剛從百年的痛苦歷史中走出來還要積累,在毛主席的帶領和庇護下,神州幾億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人民一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才有了現在的生活。多看看毛主席當年的對教育說的話語,都能知道我們的正確的道路在哪裡。還是毛主席最愛人民,毫無私心,還是要跟著毛主席走啊。


再說說第二點,強基計劃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這裡前面幾個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大家看著都能懂,這是繼續培養好科技人才,為實現科技強國,最強國繼續打基礎,這個大家都懂,無需多言。其實大家可能迷惑的是為什麼歷史、哲學和古文字等也跟數理化並列上了,所以這裡要敲黑板一下,因為這裡這個制度重點的方向就是談的文化復興,為文化復興培養文化人才,因為一個民族要各方面創新,那麼在思想上,文化上,就要走到創新的最前線。未來民族復興大業完成,中國重新站到了歷史上長期佔據的世界文明中心的位置,中國要領導世界,不只是政治上,經濟上領導世界,而更深層的領導是,要以中國的文化和大同價值觀,來領導世界。這裡強烈推薦白雲先生寫的文章《民族復興,從文化自信開始》,先生高屋建瓴全方面介紹了民族復興和文化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