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在原始社會里,用地下儲藏糧食等食物是最佳的方法。考古人員在田野發掘時,最常見的遺蹟考古術語稱“灰坑”。其形狀多為圓形、也有方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狀的,“磁山文化遺址”淸理出長方形窖穴較多,深淺不定、大小不等,它的用途也不單一,其中發現儲存糧食的最多和小葉樸堆積的以及其他用途的不等。

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磁山遺址發掘淸理灰坑,據第一次發掘報告顯示清理灰坑達460多個,長方形小而深的窖穴最多,其中有糧食堆積或糧食痕跡的窖穴88個,有的地方疏鬆、有的地方比較密集,在探方內難以下腳。如第二發掘區的南端,第48探方、面積僅25平方米的範圍內清理窖穴18個,有的疊壓、有的相互打破,坑口之上基本不見文化層,有的被斷續存在很薄的文化層覆蓋。長方形的窖穴,其長度在0.9至1.3米丶寬0.6至0.9米之間,深度多在1至3米,最深者達6、4米,儲存88糧食窖穴中,純糧食厚度多在2米以上,存有葉樸的一個,厚20釐米左右。佟偉華先生對這88個糧食窖穴曾作過測算,窖內現存糧食量非常可觀、品種單一,顯然偶然,它是經過常年累月的農田耕作,在收穫的季節,打下的糧食不可能很快消費掉的情況下,釆用地下儲糧以備常用,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大創舉。

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農業考古》雜誌中,對地下儲糧,曾有這麼一段話:“地下儲糧,自發現之時起,就表現了它強大的生命力,近萬年而不衰竭,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關鍵在於它能很好地保存糧食。”《新唐書·食貨志》也雲,“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在88個純糧食堆積的窖穴中,除少數糧食堆積內清出有完整的豬骨或狗骨外,其他不見任何遺物。這些完整的豬狗骨骼,是它們在覓食過程中不慎跌落在窖內,還是人為地置入其中,本文不再議論。在發掘到純糧食堆積中,常能聞到酒糟黴爛的醇香味。因為窖內潮溼沉積,出土的糧食結成塊狀,用手掰開其斷面,用肉眼也能看到擠壓後的糠皮痕跡,提取上來堆積在一起經過日曬風吹糠粉滿天飛揚。可笑的是我們釆集而來的糧食標本,囬晾曬時,被小豬咀滾得遍地粉末。

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在編寫發掘報告的基礎工作中,為了對出土的標本有個科學的結論,石器和獸骨都經過專家鑑定。對出土炭化小酸棗似的植物果實,也有窖藏中出土“莞豆”狀的植物,還有釆集的炭化核桃皮,經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鑑定:一種為“榛子”、另一種為“小葉樸”、核桃皮稱為“胡桃”。

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窖穴中出土的糧食,為了這個權威性的結論,曾三進京城請求鑑定。第一次是筆者和佟偉華先生,攜帶標本到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請予鑑定,結論是標本已成粉末狀,無法鑑定。回來後又從65號窖穴中提取的糧食標本裝在試管內,馬不仃蹄地到北京又成粉末,無有結果。最後佟偉華先生當時在“北大”攻讀碩士研究生時,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將標本帶到北京請文物部門黃其煦先生採用“灰相法”鑑定出“其中有粟的痕跡”。

地下窖藏儲糧,“磁山人”萬年前首創?

這一發現,中國不僅是將野生粟培植為人工粟最早的國家,同時也改變了世界《農史》的植粟年代。中國不僅將人工粟最早呈現給世人,利用地下窖藏儲糧最早,開創了人類的歷史先河。“磁山人”在地下儲糧首先是一大創舉,也是首先用運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古代農業耕作生產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